豇豆高产种植技术与高效田间管理方法的实施总结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96)

豇豆营养价值高,生长期长,具有适应性强,耐热性、抗性高的特点,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空间显着。本文从生产环境、前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角度分析和研究豇豆高产种植技术,希望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一、豇豆种植条件与环境要求

豇豆为1年生攀援植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耐热性,不耐霜冻,荚果长2-4cm,可作蔬菜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多种元素。豇豆根系可延伸至80cm,且侧根为70cm,根系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适合在低温弱光的环境下生长。同时,豇豆具有健脾、和胃、补肾的作用,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价值。

1、温度

(1)种子期。种子发芽温度应满足25-35℃,此时种子发芽率和芽势最好。

(2)出苗期。把控昼夜温差,白天温度为30-35℃,夜间温度≥18℃,此时豇豆长苗最快。

(3)生长期。豇豆生长期温度范围最好控制在18-30℃之间,该温度范围内,豇豆抽蔓最快,最大限度保证豇豆能够迅速生长。

(4)开花期。豇豆开花结荚时,23±2℃是最佳温度,能最大限度确保豇豆开花结果,提高产量。

(5)结果期。豇豆结果期间温度控制在20-28℃左右即可,以此促进生长,提高品质。

2、适宜的光照

豇豆对光照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照时数随当地自然情况而定,无需特别关照。种植时,选择晴朗天气。开花坐荚期,要有足够光照与温度,促进多开花、多结荚、结优荚,减少落花、落荚。

3、土壤条件

豇豆土壤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可根据土壤实际情况,调整土壤肥力,尽量挖深深耕,施入适量基肥。豇豆忌涝,湿度高、多雨的季节或地区,高地播种,便于排水。

二、选种

豇豆种子体积小,耐寒性差,播撒豇豆种子前,选择大粒、饱满的种子,确保苗全苗壮。例如,金领冠、精益506、绿领红帅、一统豇山等。

三、整地与播种

1、整地

地势要高,深翻耙细,做深沟高畦。做成畦,沟宽1.4-1.6m,面宽0.8-1.0m,呈龟背形。

2、播种

(1)播种时间。4月下旬-6月初间进行播种。气温gt;15℃、土壤完全回暖,可开始播种。

(2)合理密植。通常宽度1.5m双行种植,每孔2粒种。春天株距18-21cm,夏天、秋天株距15-18cm。

3、水肥管理

(1)浇水。豇豆根系发达,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全程生长期内,浇4次水为宜。

①定植期。浇第1次水,要浇透,保苗齐;

②蔓长期。浇第2次水,是在豆苗生长至0.5m高时;

③初花期。初花期开始前浇第3次水,遵循“浇荚不浇花”的原则,用促花促果剂,避免徒长,可水肥同施,完成灌溉;

④坐荚期。为促豇豆成熟,坐夹期浇第4次水。用水需求较大,适当多浇,满足水分需求,但不可大水漫灌,以免影响豇豆根系呼吸,出现落花、落荚和死棵现象。(注:在盛花期,无需水分管理)

(2) 施肥。施加一定量的基肥(或腐熟的有机肥)22-30kg/667m2、磷肥1.7-2kg/667m2、钾肥0.45kg/667m2;豇豆生长期至结荚期,可施加复合肥,每隔7d播撒1次,施用量为45-60kg/667m2。

四、苗期管理

1、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管理

(1)营养管理——浇水、施肥,保苗齐。为出苗提供充足的水分,使苗土湿润。7d左右出苗,在2叶1心时,用菌毒清800倍液喷雾,加施尿素6kg、钾肥1.25±0.25kg兑水,满足营养生长需求,保苗齐。但在此过程中,基质和土壤的含水量不能太高,若湿度过大,降低土壤透气性,会使苗发黄、苗生长缓慢。

(2)温度与水分控制。豇豆徒长苗抗逆性差,根系弱,温度不宜过高,水分不宜过多,遵循“不打蔫不浇水”的原则。白天温度控制在24-26℃左右,晚上温度控制在10-12℃。或用含氨基酸生根剂蘸根,避免出现红根现象。

(3)苗龄控制。豇豆苗龄大概在25d左右,不可超过30d。一旦苗龄时间过长,容易出现根系木栓化。

2、抽蔓期(4-6片复叶到现蕾)

(1)培土。豇豆抽蔓期时,主蔓迅速伸长,茎蔓较粗,应防止基蔓徒长,做好培土工作,将土培向根部周围,固定植株。可施加磷肥450kg/hm2,尿素150kg/hm2。培土后,喷施维生素B1合剂,喷洒硫酸铜15kg/hm2、碳铵30kg/hm2,混合均匀后,兑水1000kg。

(2)引蔓上架。支架用人字架,搭架时间从豇豆抽穗到成熟。间隔2.5m,高度3m。搭架时,保证绳高不低于植株茎干长度,减少绑扎次数。双行栽植采用倒人字架式,空间充分,易于收割。搭架时注意防火、防霜、防风等问题;若豇豆生长旺盛,也可用锥形架,间距控制在40cm。与人字架相比,锥形架有一定的增长作用。

(3)整枝。整枝改善通风透光,养分消耗减少,促进开花结荚。早熟密植栽培,以防茎叶过茂,提早收获。整枝包括抹底芽,打腰杈,主蔓摘心、摘老叶等。主蔓第1花序以下侧芽约3cm时除去,促使主蔓花序开花结荚。主蔓第1花序以上节位侧枝,留1-3叶摘心,留侧枝花序。第1次产量高峰后,新萌发侧枝留1-3叶摘心。主蔓高2-2.3m,15-20节时,达摘心封顶。顶端萌生侧枝留1叶摘心,豇豆生长盛期时底部通风透光不良,后期容易落花落荚,可剪除老叶,清除落叶。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下形成褪绿黄白斑点,斑点逐渐覆盖整张叶片。背面形成黄褐突起斑点,表皮破裂,出现红褐粉末。叶片变枯、脱落,植株矮小,生育期缩短,枯死。整个生长期均可染病,始花至结果期感病性增强,抗性减弱,减少侵染源。

①农业防治。足基肥,早追肥,增磷、钾肥。磷酸二氢钾可使叶片浓绿、植株粗壮,抗病性得到提高;合理轮作,避免豆科、花生前茬作物田块种植豇豆;双行植或单行植,合理密植,疏通透气,排除积水;为减少侵染源,清洁田园;收获后,集中烧毁病残体。

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20%粉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或50%粉锈宁600-8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间隔8-10d喷1次,连续2-3次。

(2)白粉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白粉状淡黄色小斑,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粒斑,并相互连合成片。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则呈褐色或紫色斑块。严重时,布满全叶片,导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

①农业防治。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深25cm左右;施磷钾复合肥35-40kg/667m2;发现病叶摘除、深埋。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②化学防治。发病前,喷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0%爱苗乳油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2500倍液等,隔7-10d喷1次,连续3-4次;发病初期,喷洒粉必清15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40%瑞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托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5-7d喷1次,连续2-3次;喷洒杀菌剂,50%硫磺悬浮剂200-300倍液,或15%粉绣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7-10d喷1次,共2-3次。

(3)枯萎病。植株发病自下部叶片开始。叶片尖端、叶片边缘出现不规则水渍斑,叶黄枯死,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皮层开裂、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层。

①农业防治。发病地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水旱轮作,降低发病率;高垄深沟地膜覆盖种植,施足肥,复合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做好水肥管理,提高抗逆性;浇水施用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增强长势。保花保果,抗寒抗旱;切忌大水漫灌;及时摘病叶,拔病株,株穴用生石灰消毒,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加嘉美红利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90%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也可77%多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6%敌磺·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百泰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喷淋根部;也可80%乙蒜素乳油3000倍液+35%苯甲·嘧菌酯水剂1000倍液,或20%松脂酸铜水剂2000倍液+85%枯菌酯·恶霉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喷雾防治。

(4)叶霉病。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荚。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明显小紫斑,扩大后呈深褐病斑。田间湿度过大,叶斑背面生出灰黑煤烟状霉层,直径2-3cm,边缘不明显。后期,危害茎秆及果实,叶片凋落,植株早衰。

①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及时去掉老病叶,清除病残体、烧毁,深翻土壤;雨季加强田间排水;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适时早播;防止湿度过大,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0d喷1次,连续2-3次;发病后,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粉锈宁500-1000倍液喷雾,或25%多菌灵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每隔10d喷1次,连喷2-3次。

2、虫害

(1)豆荚螟。幼虫蛀食花蕾、花、豆荚,影响花朵授粉,豆荚危害严重。幼虫危害豆荚过程中,钻进果实,啃食内部果肉,排泄粪便。虫害严重时,蛀食过的豆荚则会霉变,造成惨重损失。

①农业防治。可水旱轮作,或与非豆科作物轮作;水源便利的地方,冬季或早春数次对豆茬地灌水,消灭越冬虫源;秋收后深翻,天敌消灭或冻死裸露地表的幼虫。

②物理防治。豆荚螟对黑光灯有趋性,可以在田间安装黑光灯或者频振式杀虫灯,对其进行引诱捕杀,有效减少田间豆荚螟群集数量。

③化学防治。采用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80g/L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2.25%毒·氯乳油8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豆荚螟卵孵化始盛期,豇豆开花盛期,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25%菜喜悬浮剂1000倍液,或0.36%苦参碱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绿得福乳油1500倍液等。

(2)斑潜蝇。斑潜蝇成虫会取食叶片,幼虫蛀食叶汁、叶肉,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刻点状凹陷黄斑。幼虫潜食叶肉后形成隧道,没有一定方向,曲折迂回,形成花纹形灰白条斑,蛀道侧出现黑色粪便,受害叶片无法光合作用,枯萎、掉落。

①物理防治。斑潜蝇有一定趋黄性,可采用黄色粘板、灭蝇纸,成虫始盛期到盛末期进行诱杀成虫。可在田间每隔2m挂1块规格40cm×26cm的黄色粘板对斑潜蝇成虫进行诱杀,悬挂植株顶部15cm处(粘板可买现成,也可木板涂黄,机油加少许黄油搅匀,涂在木板);采用灭蝇纸,每个诱杀点摆放1张灭蝇纸诱杀成虫,诱杀点15个/667m2,3-4d换1次。

②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植物老叶、残株,烧毁或高温堆肥。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透性;合理布局,轮作倒茬。

③化学防治。危害初期,可用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间隔10-15d喷1次,喷2-3次;也可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液,或75%潜克5000倍液防治。针对幼虫取食特点,可在药液中加入500倍的消抗液进行防治。

(3)蚜虫。蚜虫成、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豆荚汁液,叶片卷曲、嫩荚变黄,影响豇豆发育,造成减产,极易引起煤污病。

①物理防治。悬挂黄板或铺设银灰膜,利用蚜虫避银驱黄特性防治蚜虫,黄板隔7-10d重涂1次机油,提高利用率。

②化学防治。可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3.3-40mL/667m2喷雾,或48%噻虫啉悬浮剂5-10mL/667m2喷雾,或10%噻虫·高氯氟悬浮剂9-15mL/667m2喷雾,或25%吡蚜酮悬浮剂16-24mL/667m2喷雾,或3.2%甲维·啶虫脒微乳剂35-45mL/667m2喷雾,或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20-30mL/667m2喷雾,或8%阿维·吡虫啉悬浮剂15-18mL/667m2喷雾,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5-20mL/667m2喷雾,或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5-10mL/667m2喷雾,或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20-40mL/667m2喷雾,或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50-80mL/667m2喷雾等。

(4)蓟马。蓟马危害豇豆生长点、叶片、嫩芽等多处部位,口器锉破植物表皮,吮吸汁液。叶片变薄、卷曲,萎缩干枯,后期叶脉变色,嫩梢变短,植株停止生长,豇豆产量、品质下降,农户造成损失。

①农业防治。保证通风、光照,合理密植,抵御虫害;冬季进行翻土、灌溉;为消灭越冬虫源,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深埋秸秆或集中烧毁;豇豆行间套种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水旱轮作,减少虫源;行间种植香菜等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趋避蓟马。

②化学防治。可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1500倍液,或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或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等;在蓟马发生初期,豇豆结荚盛期,可用40%氟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60%烯啶·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均匀、定期喷雾;也可22.4%螺虫乙酯、0.5%藜芦碱、5%甲维盐等药剂轮换使用,适量添加复合植物精油等农用助剂可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

③物理防治。为推迟蓟马暴发时间,可地膜覆盖栽培,地膜反光也可驱赶隐藏叶背蓟马;蓟马对蓝板、黄板具有较强趋性,田间可悬挂粘虫板进行诱杀,间隔根据种植密度、粘虫板规格而定,虫板高度与作物顶部持平,黄色粘虫板可诱杀蓟马成虫;可利用防虫网抵御蓟马,防虫网支架材质主要为竹竿或钢管。防虫网可分为半包围式与全包围式2种模式。半包围式防虫网顺着豇豆地外延围1圈,上部敞开。全包围式防虫网把整个豇豆地外围与上部笼罩。防虫网高度2-3m,60-80目。

生物防治。释放蓟马的天敌小花蝽进行防治。释放密度为2-3头/m2,如果虫害情况严重,释放密度为10头/m2,隔7d释放1次,连续3-5次;可释放捕食螨防治蓟马若虫,10万头/667m2,每7d释放1次,连续3-4次。

(作者单位:264327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城西街道办事处)

标签:  豇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