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各种技术的应用实施与有利方案选择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52)

本文简要分析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的价值,重点强调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技术要点,并以香椿栽培病虫害防治措施作为切入点,对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加强香椿栽培病虫害防治,确保香椿在栽培过程中能够健康茁壮生长,从而促进香椿栽培技术发展,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期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香椿,作为一种集材用、药用、菜用价值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因其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市场欢迎。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香椿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的价值

1、提高农民收入

在生态公益林下栽培香椿,不仅巧妙利用了林下空间资源,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多元化发展,还显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这一模式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使香椿树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同时,其嫩芽作为高营养价值的时令蔬菜,深受市场欢迎。农民通过种植香椿,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种类,还拓宽了增收渠道。随着香椿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林下香椿栽培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农业项目,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实现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公益林下栽培香椿,不仅展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更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椿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的树种,其根系能有效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为公益林构建了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同时,香椿树叶的茂盛生长,增加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此外,香椿的栽培过程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林地土壤和水源免受污染,进一步提升了公益林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因此,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是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3、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不仅促进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还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香椿作为春季的时令佳肴,其独特的香气与丰富的营养价值,为居民的餐桌增添了健康与美味。通过林下栽培,香椿得以在更加自然、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保证了其品质的纯正与优良。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享受到了更加健康、绿色的饮食。同时,香椿栽培还带动了周边生态旅游的发展,人们在欣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香椿美食,丰富了休闲娱乐生活,提升了整体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因此,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举措。

二、生态公益林下香椿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在生态公益林下栽培香椿,品种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选择品种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以及市场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平均气温8℃~10℃的地区,香椿均能良好生长,且抗寒能力随苗树龄的增加而提高。同时,它们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也较强,pH值在5.5~8.0之间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佳。为了确保品种的纯正与优良,建议从正规渠道引进种子或苗木,并严格按照相关栽培技术规范进行种植管理。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和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此外,通过合理的密植和修剪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香椿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土壤选择与整地

在生态公益林下栽培香椿,土壤选择与整地的技术要点至关重要。香椿作为喜光、喜温且较耐湿的树种,对土壤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土壤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这样的土壤结构有利于香椿根系的生长和发育。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为pH值5.5~8.0,显示出香椿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在整地过程中,应首先清除林下的杂草、灌木及伐根等,以减少对香椿生长的竞争压力。并进行深翻整地,深度一般达到40~60cm,以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整地时,可根据土壤条件和地形特点,选择穴状整地或全面整地的方式。穴状整地时,挖取的大穴规格可为70cm×70cm×60cm,以充分改良土壤结构,为香椿的种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在整地结束后,需要施足基肥,以补充土壤养分,促进香椿的生长。基肥的施用应均匀撒施于土壤中,并进行深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每亩可施用优质农家肥5000kg、过磷酸钙100kg和尿素25kg,以确保香椿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3、播种育苗

香椿种子的发芽率较低,因此播种前的处理尤为重要。通常,种子需在30~3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随后置于25℃左右的环境中催芽,待胚根露出米粒大小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地温应保持在5℃以上,以确保种子的正常萌发。值得注意的是,在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行距和株距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控制在25cm×15cm左右,以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播种后,需覆盖一层薄土,并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种子的快速萌发。

在育苗过程中,应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及时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特别是在幼苗期,要特别注意保持土壤湿度,防止干旱和涝害。同时,要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间苗和定苗,以确保苗齐、苗壮。此外,为了提高香椿的抗逆性和产量,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育苗技术,如组织培养、扦插育苗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苗效率,还可以培育出更加健壮的香椿苗木,为后续的栽培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4、栽植管理

在生态公益林下进行香椿的栽植管理,是确保香椿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其中,选地整地是栽植前的重要步骤,需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并进行深翻整地,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在栽植时,应选用健壮、无病虫害的香椿苗木,并按照预定的株行距进行定植。一般而言,株行距可控制在1m×1.5m~1m×2m之间,具体根据林地条件和栽培目标灵活调整。定植后,需及时浇透定根水,以促进根系与土壤的紧密结合。

5、肥水管理

香椿喜湿润环境,但怕涝,因此水分管理需精细。在春季和夏季生长旺盛期,由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需水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增加浇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香椿生长的水分需求。但需注意,浇水应适量,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据专业种植经验,一般每隔2~3天浇水1次,具体视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除此之外,香椿对养分的需求也较高,特别是氮肥。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施肥以补充养分,促进生长。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春季和夏季是香椿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施肥的高峰期,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每月追施1次,每次每亩施入20~30kg复合肥。进入秋季后,随着气温下降,香椿生长逐渐减缓,应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促进香椿木质化生长和增强抗寒能力。此外,在香椿采摘后,也应及时追施1次肥料,以补充养分消耗,促进侧芽萌发和新梢生长。

6、修剪与整形

修剪工作应贯穿香椿的整个生长周期,包括春剪、夏剪和冬剪。春剪主要在香椿芽采收后进行,通过去除树梢的顶芽,促进侧枝的萌发,形成更多的分枝,从而增加产量。据实践表明,经过春剪的香椿树,每年可稳定获得6~9个骨干枝,显着提高产量。其中,夏剪则集中在7~8月进行,此时天气晴朗,有利于伤口愈合。修剪时,需将生长过旺、过高的枝条进行短截或打顶,以促进侧芽萌发,形成更多的短侧枝,这些短侧枝将成为来年香椿芽的主要来源。此外,夏剪还能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冬剪则在香椿树进入休眠期后进行,主要是剪除病弱枝、过密枝、徒长枝等,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树体健康生长。同时,通过冬剪还能调整树形结构,为来年的高产打下基础。在整形方面,香椿树应培养成合理的树形结构,如自然开心形或疏散分层形等。这些树形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产量和品质。整形时,需结合修剪工作进行,通过逐步调整枝条的角度和分布,使树形达到理想状态。

三、香椿栽培病虫害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依赖于物理措施或机械操作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先,清洁田园是物理防治的基础。在香椿的生长周期内,尤其是冬季或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枝、病叶、病果以及杂草等,这些往往是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和侵染源。通过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初次侵染源,降低翌年病虫害的发生基数。其次,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诱杀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例如: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对黄色具有较强的趋性,可以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利用害虫的趋黄性进行诱杀。此外,一些害虫还具有趋光性,如夜蛾类害虫,可以在夜间使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减少害虫对香椿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物理阻隔也是物理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某些具有迁飞能力的害虫,如卷叶蛾等,可以在香椿田四周设置防虫网,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止害虫的迁入。同时,对于土壤传播的病害,如根腐病,可以通过轮作换茬、深耕晒垡等措施,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人工捕杀也是物理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体型较大、易于识别的害虫,如天牛、桑黄萤叶甲等,可以组织人力进行捕捉和杀灭。特别是在害虫发生初期,通过及时的人工捕杀,可以迅速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危害。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物理防治虽然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但其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条件、害虫种类和数量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措施,并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因此,香椿栽培中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清洁田园、利用害虫趋性诱杀、物理阻隔、人工捕杀等多种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为香椿的健康生长和优质高产提供有力保障。

2、化学防治

香椿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在栽培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其生长和产量。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化学防治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能够迅速控制病情,保障香椿的健康生长。在香椿的病虫害防治中,白粉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甚至侵染枝条。针对白粉病,化学防治方面,可在香椿萌动和柚梢期,使用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高脂膜1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以抑制病菌的扩散。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洒枝叶,根据病情每10~20天防治1次,连续喷施2~3次,以彻底控制病情。此外,香椿叶锈病也是不容忽视的病害之一,其初期症状为叶片正反两面出现橙黄色小点,后期叶背面出现黑褐色小点,导致叶片早落,影响植株生长和次年香椿芽的产量。化学防治上,一旦发现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的夏孢子堆,应立即使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5%粉锈宁6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洒,喷药次数需根据发病轻重而定。在夏孢子初期,还可使用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流胶病是另一种对香椿危害较大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树干伤口处流出黏液,遇空气后变成黄白色胶状。针对此病害,化学防治主要包括刮除病斑后,使用20%抗菌剂401消毒,并喷洒40%增效氧化乐果5倍液与柴油和50%乙基托布津500倍液的混合液,或定期喷洒5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每10~15天1次,以杀灭病菌,促进伤口愈合。

3、生物防治

在香椿栽培过程中,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具有显着的优势。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生物制剂等自然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以下是对香椿栽培中生物防治措施的详细阐述。其中,天敌引入是生物防治的核心策略之一。针对香椿常见的害虫,如蚜虫、介壳虫、天牛等,可以引入它们的天敌进行防控。例如:瓢虫是蚜虫的有效天敌,可以在香椿园中适当投放瓢虫,通过它们的捕食作用来降低蚜虫的数量。同样,寄生蜂等天敌也可以对介壳虫、天牛等害虫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这些天敌的引入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此外,生物制剂的应用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生物制剂主要包括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等,它们具有低毒、高效、无残留等特点,对环境和香椿本身的影响较小。例如: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制剂来防治香椿病害,可以通过微生物在植物体表的定殖和竞争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也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可以在香椿园中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要想在生态公益林下加强香椿栽培技术应用,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技术要点和具体情况,从而进行有利方案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技术要点整合在一起,以此来加强香椿栽培技术应用,促进其发展。

(作者单位:242062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标签:  香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