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对高品质水果需求越来越大,葡萄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之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设施葡萄作为现代化农业中的新兴分支,打破了传统葡萄种植在地域方面的局限,并通过丰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葡萄种植的高产和稳产,提高了葡萄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葡萄具备营养价值高,存储时间短等特点,对环境要求也比较高,喜欢温暖、干燥、通风条件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在设施葡萄种植时,要根据葡萄生长特点和环境要求进行,加强土壤管控、施肥管控,并做好病虫害防治,通过丰产栽培技术提高设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江苏省邳州市陈楼镇在设施葡萄种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多个大型生态庄园和设施大棚,种植了包含金手指、夏黑、阳光玫瑰在内的特色葡萄品种5000多亩,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在种植技术上,也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技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打造了葡萄观光采摘园,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还带动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增长。目前,设施葡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设施葡萄的生长特性
设施葡萄的生长周期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温度、湿度方面,光照是葡萄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照强度和时长直接影响葡萄的光合效率和果实品质。湿度的控制对于预防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过高的湿度会增加病害的风险。如果温度和湿度条件符合设施葡萄的生长,葡萄的生长速度便会提升,会实现多次开花结果,结出品质优良的果实,满足市场对新鲜葡萄的需求。在应用丰产栽培技术进行栽培时,葡萄的果粒会更加饱满,糖分含量高,甘甜多汁。设施葡萄最大的特点是生态环境可以人为调控,为葡萄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生长周期更加灵活,品质更加优良。
二、提升设施葡萄丰产栽培技术的相关策略
1、葡萄品种选择
设施葡萄栽培在品种方面要选择芽体饱满、生长周期短、品质优良、汁水多、甜度大的品种,如早熟品种维多利亚、早峰等,或者选择品质较高,保鲜期长的品种,如巨玫瑰、金手指等。通过对品种的合理选择,搭配科学的管控方法和栽培技术,有利于实现设施葡萄的高产和稳产,满足市场对不同葡萄品种和品质的需求。
2、精细整理栽植沟
栽植沟是设施葡萄种植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葡萄根系的扎根和生长,促进葡萄植株的生长发育。葡萄生长对水肥的需求较高,要提前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水肥能力。首先要进行定植沟准备,对土壤进行深翻细整,定植沟的深度要在60—100cm之间。在定植沟的底部设置好排水,避免根系腐烂,做好施肥和土壤回填,有利于提高葡萄栽植的成活率、有效缩短缓苗期、确保葡萄的早熟。
3、葡萄苗木处理
苗木处理与葡萄栽植后的成活率、产量、质量息息相关。首先,浸泡葡萄苗木的根部,将苗木浸泡在含有杀菌剂的药液中,以加快根部的吸水能力,有更好的长势,浸泡时间为24小时,或选用专业的消毒剂对苗木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对葡萄苗木枝条进行修剪,剪掉过长的部分和枯萎的部分,一般是只保留2—3个芽,这样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促进枝条生长。最后,在进行移植时,根部会有修剪伤口,要对其切口表面的泥土进行清理,剪掉坏死的根系,利于栽植后苗木的成活。苗木处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的处理方式,保障苗木的成活率,促进苗木的茁壮成长。
4、合理密植
江苏地区葡萄设施栽培中,一方面要求地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防风效果,另一方面,在种植栽培阶段,要通过合理的栽培间距确保植株的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稳产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最佳的栽培密度为1.4—1.6m,行距需要根据不同的种植方式变化,如果采用单篱壁架式进行种植,行距为0.5—0.7m×1.5—1.8m,如果是双篱壁架式或V型架式的种植方式,行距则为0.5—0.7m×1.8—2m,如果是飞鸟架的种植方式,行距一般为0.5—0.7m×1.5—2m。单篱架和V型架比较适合长势相对较弱,易开花,易成型的品种。飞鸟架则适合多种品种种植,尤其是在规范化管控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大棚架和小棚架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大规模的种植。待葡萄植株结果2年后,为了提高光照利用率和通风条件应进行间伐,将原来的植株间距进行扩大,一般扩大到3m左右,以减少植株间的遮阴,促进果实的均匀着色和成熟。
5、葡萄栽植后管控措施
(1)休眠管控方法
葡萄休眠期是指从秋季落叶到次年树液开始流动为止的时间段内,在这个时间段内因温度较低,所以葡萄植株会停止生长,从表面来看,几乎看不到任何葡萄植株存活的迹象。在葡萄进入休眠期要进行防风处理和修剪工作,防风处理是为了提高棚内温度,一般在进入休眠期的1周内进行。修剪工作是为了降低伤口感染的概率,一般在休眠期的3—4周内进行,如果修剪过晚,可能会因为气温过高影响伤口恢复,出现伤流现象。在休眠期要根据葡萄植株的形状和生长范围进行覆膜,以达到增温保湿的目的。
(2)温度管控方法
①催芽期。催芽期的温度管控是确保葡萄丰产的关键,在萌芽阶段,灌溉不能直接选用地下水,因为这时地下水温度较低,直接灌溉可能会延长葡萄发芽的时间。温室内的温度应在10℃以上,随后慢慢升温,升温不能过急,如果温室内的温度高于地面温度,葡萄的根系则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呼吸,导致生长不协调,影响发芽率和果穗发育率。从开始揭帘到萌芽期,温室内的温度白天不能低于20℃,晚上温度应保持在10℃—15℃左右。在进行温度管控时要明确升温的重点在于地温而不是气温,应保持地温和气温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避免影响发芽结果。除了温度管控外还要进行湿度控制,葡萄在萌芽期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如果水分供给不足,则会拉长催芽期,降低发芽率。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加大水分供给,并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灌溉,以满足水分需求,将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②新梢生长期。葡萄新梢进行生长期的温度管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此期间内,白天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5℃左右,晚间气温控制在10℃以上,如果温度过高,花芽的质量会受到影响,温度过低,新梢的生长速度会明显缓慢,其生长周期也会受到影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控制也要掌握好,以便于促进花芽的分化,提高结果率和坐果率。此外,如果白天温度超过30℃,应及时通风降低温度,避免影响新梢的正常生长。在新梢生长期控制大棚内的湿度也非常重要,较为适宜的湿度为60%左右,湿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正常生长,影响花芽分化,甚至还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
③花期。葡萄在开花期,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促进花粉萌发,在白天,适宜的温度为20℃—25℃之间,夜晚温度不能低于15℃,以保证葡萄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白天如果大棚内温度超过28℃要进行降温,夜晚温度较低,则要进行升温和保温,避免低温影响花期生长。在升温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避免温差较大影响果穗发育。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略有差异,在进行温度控制时,要根据品种做适当调整。在葡萄花期内,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提高结果率,空气湿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避免湿度过高或者过低影响授粉质量,造成花粉飞散和病虫害的发生。在进行土壤湿度管控时要根据气候条件进行,保持相对湿润即可。
④幼果期。做好幼果期的温度控制,是确保果实健康发育和高品质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需要适当增加棚内的温度,促进果实的膨大,促进糖分的积累,增加口感。白天温度一般在25℃—28℃之间,夜晚温度一般在16℃—20℃之间。如果遭遇极端天气,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棚内的温度。在幼果期内做好湿度管控有利于果实糖分的积累,保证果实的生长和发育,土壤不能过于湿润,避免造成根系缺氧。
(3)葡萄施肥管控策略
在进行施肥时,应根据葡萄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肥料的需求进行,在葡萄栽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耕,并施以有机肥,增强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首先,在萌芽期,葡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肥来促进生长,发芽和开花。因此,要加大氮肥的施肥量,搭配适量的磷肥,满足其生长需求,促进根系发育。每亩可施用氮肥10kg—15kg,磷肥15kg—30kg。其次,在新梢生长期,对氮肥、磷肥、钾肥的需求量较为均衡,此时应按照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进行混合施肥,每亩可施用30kg左右,这时施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新梢的生长和叶片的发育,还可以搭配使用促开花的液体肥,每亩施用10kg左右。再次,在幼果期,这时是果实膨大的关键期,也是需肥量最大的时期,需要充足的氮肥、磷肥、钾肥进行营养补充,其中,对钾肥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施肥时适当增加钾肥的含量。等到果实坐稳后按照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比例进行施肥,每亩用量为25kg。此外,在成熟期这个阶段对肥料的需求达到了顶峰,需要钾肥促进果实的着色和糖分的积累,再混合磷肥和氮肥,按照每亩25kg的施肥量进行施肥。最后,在葡萄采摘后,这时果树的长势相对较弱,需要通过肥料进行养分补充,尤其是要借助氮肥促进根系发育,并搭配一些微量元素,如钙、镁、锌等元素。微量元素肥料要在开花前进行喷施。总之,葡萄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施肥标准都是不同的,为了确保葡萄植株的长势良好,生长迅速,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调整施肥方案,满足生长需求,实现高产稳产。
6、葡萄病虫害防治措施
(1)葡萄病害防治方法
①霜霉病。霜霉病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病害,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尤其是在温度10℃—25℃,湿度为85%以上时会大规模的爆发和扩散。此外,春季多雨或秋季多雾天气也容易诱发此病。可以通过风、雨进行传播。霜霉病主要危害葡萄的叶片、花穗和果实,在葡萄生长的不同阶段,会造成葡萄叶片出现半透明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黄褐色多角形病斑。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早期脱落,造成花穗干枯萎缩。在结果期,如果感染霜霉病,果实表面呈现明显的白色霉层,最终会导致果实腐烂。针对霜霉病可以通过加强果园管控,控制温度、湿度,加强水肥管控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也可以采用波尔多液、甲霜灵、烯酰吗啉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亦或者通过利用生物制剂,如木霉菌、放线菌等进行防治,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②白粉病。葡萄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的是葡萄的叶子、果实和枝条。感染白粉病的葡萄叶片、枝条和果实会呈现出不规则的斑点。随着病害的扩散,造成叶片脱落,果实腐烂。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很广,既能通过风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工具接触进行传播,包括病叶、病枝都会进行白粉病毒的传播。此外,如果田间有残留的病株或病叶,也可能成为病害的来源。针对白粉病可以通过喷洒含有硫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成分的农药进行防治,也可以通过使用真菌和细菌药剂进行防治,或者通过增强葡萄的抗病性来预防白粉病的发生。例如,合理施肥、及时修剪、保持田间卫生等。
③炭疽病。葡萄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会对葡萄的叶子、果实和枝条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枯萎脱落,果实腐烂。炭疽病可以通过风、农具等途径传播,如果种植过密,会加剧炭疽病的发生和扩散。针对炭疽病,可以通过合理密植来降低病害发生和扩散的概率,选用抗病毒性强的品种提高抗病害能力。也可以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含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硫磺等成分的农药进行喷洒,以达到预期效果。
(2)葡萄虫害防治手段
①斜纹夜蛾。斜纹夜蛾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暴食性虫害,昼伏夜出,还具有趋光性、假死性等特点,食量大,会咬食葡萄的叶片和果实,影响葡萄光合作用。针对斜纹夜蛾,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化性用糖醋液诱杀(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敌百虫诱蛾,或者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蜘蛛、侧刺蜻、蚂蚁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斜纹夜蛾种群数量,以抑制斜纹夜蛾的发生。
②葡萄根瘤蚜。葡萄根瘤蚜对葡萄的生长危害较大,主要通过刺吸葡萄汁液来生存,导致被害植株生长受阻,根系腐烂,最终死亡。葡萄根瘤蚜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会大量繁衍,并能通过苗木、接穗和插条等方式传播。针对葡萄根瘤蚜的防治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选用化学防治措施,使用如吡丙醚、噻虫嗪等杀虫剂进行喷洒,但要注意用药安全和环境保护。其次,可以选用抗性砧木品种,并通过嫁接方式增强葡萄的抗虫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控,改善土壤条件,减少害虫的生存环境,以减少葡萄根瘤芽的发生。
③葡萄斑叶蝉。葡萄斑叶蝉是一种常发生在葡萄生长中的害虫,分布广泛,在葡萄发芽期在植株上取食,随后危害葡萄果实,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外表。趋光性强,多发生在每年的8—10月份。葡萄斑叶蝉的防治可以通过加强果园管控,定期清扫落叶、清除杂草等来降低虫害的来源和传播,通过合理密植增强植株叶片的透光性。如果虫害较为严重,则在发生期进行药剂防治,可在第一代若虫集中发生期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分析,在设施葡萄种植中,通过品种选择、土壤管控与改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可以有效提升葡萄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满足葡萄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的高品质需求,设施葡萄丰产栽培技术不仅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葡萄种植高产稳产的关键。应加大栽培技术的应用,根据葡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更好地促进葡萄植株的生长发育,实现高产稳产。
(作者单位:221300江苏省邳州市陈楼镇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