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常见的大宗淡水鱼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近年来,随着产业带动能力的逐渐增强,水产养殖规模显着扩大,已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产业。为了显着提高鲫鱼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就需要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过去随意饲养的模式,要从池塘的科学规划建造、水质调控、科学饲喂、病害防治等几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水域环境,满足鲫鱼的生长发育所需,充分发挥鲫鱼高产稳产的特征,以此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鲫鱼产量,满足鲫鱼生产需求。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鲫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希望对更好地推动鲫鱼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鲫鱼的生物学特征
1、鲫鱼的形态特征
鲫鱼体型呈流线型,也称为梭形,体高而侧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轮廓隆起,尾柄宽,腹部圆形,无肉棱。体长一般在15~20cm,鲫鱼的颜色因生长水域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背部为深灰色,腹部为浅白色,略带黄色光泽。鲫鱼的鳞片较大,侧线微弯,能够适应水中的生活,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鳃耙数在100~200之间,鲫鱼通过鳃进行呼吸,适应水生环境,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鲫鱼有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和尾鳍,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这些鳍对于鲫鱼在水中保持平衡、转向和前进起着重要作用。鲫鱼在水体中的行径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左右摆动,通过鳍的协同作用,鲫鱼能够在水中灵活运动。
鲫鱼的体色具有保护作用。当从水上方往下看时,其黑色的鱼背与河底淤泥颜色相近,因而难以被察觉;从水下方往上看,白色的鱼肚和天空颜色相仿,同样不易被发现。在特定情况下,鲫鱼会发生颜色变异。例如,江西上饶村民钓到过纯黑色的鲫鱼,这种黑色鲫鱼可能是黑鲫、津新乌鲫,也可能是普通鲫鱼发生黑化变异的结果。
2、鲫鱼的生活习性
鲫鱼属于底栖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水体下层,在水底游动、觅食和栖息,在气温、水温较高时,鲫鱼也会游至水体的中下层或中上层。鲫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偏好摄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等水生植物组织,这些植物能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鲫鱼也会主动捕食硅藻、丝状藻类、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小型生物,展现出广泛的摄食适应性。
鲫鱼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产卵数可达万粒以上,产卵期长达半年以上,通常在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产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或低温,甚至是强碱性水域和盐度较高的水域,鲫鱼都能生存和繁殖。鲫鱼在春季采食旺盛,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上、晚上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只在中午前后一段比较暖和的时间采食,该种淡水鱼性格温顺、胆小、怕惊吓,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对有泥浆污浊的水域会避而远之,在我国分布极广,遍及全国各地,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几乎所有的淡水中都有鲫鱼生活,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较能耐低温,水温在1℃以下仍有摄食能力。
二、鲫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1、养殖前的准备
①池塘选址与规划建造
鲫鱼养殖池塘的选址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池塘选址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周边的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无污染,pH值在6.5~8.5之间,水源稳定,流量充足,能够满足养殖需求,要求水温在15~30℃。交通便利,避免靠近污染源,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渗透性适中,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利于鲫鱼生长。池塘在规划建造过程中建议池塘面积为15~75hm2,长方形或椭圆形最佳,池塘深度1.5~2.5m,底部坡度1∶2~1∶3,四周设防逃网,防止鲫鱼外逃,池塘底部铺设防渗膜,防止土壤污染。进水口设过滤网,位于池塘的最高处,防止杂物进入,排水口设排水沟,位于池塘的最低处,便于排水。在池塘内设置增氧机、微孔增氧器等增氧设备,配置好饲料投放系统。一般情况下防逃网高度1.5m,防渗膜厚度0.5mm,进水口过滤网孔径0.5mm,排水沟宽度0.5m,增氧机功率1.5kW/667m2。
②池塘清塘消毒
每年冬季,待鱼出池后进行清塘,此时水温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消灭,将池塘水排干或留水深5~10cm,检查池塘堤坝,如有损坏,及时修补加固,清除池塘边沿的杂草,保持池塘周围环境整洁,挖去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留下底泥10~15cm,让池底冰冻日晒1星期左右,以改善通气条件,加速有机物质转化为营养盐类,消灭病虫害。养殖之前要做好池塘消毒工作,推荐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氨水等。干法清塘时一般用生石灰50~75kg/667m2,将生石灰放入水坑中溶化,然后均匀泼洒全池。带水清塘通常用生石灰 125~150kg/667m2,将生石灰放入水缸或木桶中乳化后,均匀泼洒全池,也可以按照漂白粉20g/m3水的用量,先将漂白粉加适量水溶化后,立即用木瓢遍洒全池,或者用氨水12~13kg/667m2,将其稀释成300~500倍的水溶液均匀泼洒全池。在清塘后的第2d,用铁耙将塘底淤泥耙动一遍,使生石灰与底泥充分混合。清塘消毒后需等待7~10d,让消毒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在放养鲫鱼前,检查池塘水质,确保水质符合鲫鱼养殖要求。
③鱼种的选择和引进
在鲫鱼养殖管理过程中要确保所选择的鱼种体型匀称,无畸形和病变、游动灵活、鳞片完整,无脱落现象、口腔清洁,无溃疡或肿胀、眼睛清澈,无白浊或红肿、成活率≥90%、无有害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纯种,无杂交现象、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在鱼种选择之前了解养殖池塘的水质、温度、溶氧等条件,选择适合该环境、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优良的品种。同时从信誉良好的渔场或研究机构购买鱼种,引进之前检查鱼种的健康状况,并索取相关检疫证明。引种时机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引种为宜,根据养殖池塘面积和预期产量投放鱼种500~1000尾/667m2,运输过程中采用充氧塑料桶或运输车运输,时间不宜过长,并保证水温和溶氧稳定,鱼种到达池塘后,先将运输容器浸泡在池塘水中,逐渐平衡水温。
2、科学放养
鲫鱼放养前的鱼体消毒是确保养殖成功和鱼类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消毒处理,能够杀灭鱼体表面的病原体,预防鱼病的发生,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风险,提高鱼类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消毒之前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有食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碘制剂等,要确保消毒容器应足够大,以便鱼种能够自由游动,根据鱼种数量和容器体积,计算所需消毒剂的量。新引进的鱼群首先应该放入暂养池中,观察鱼种状况,确保其健康无病,推荐使用5%的食盐水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将鱼种放入消毒容器中,缓慢加入消毒液,确保鱼种完全浸没,浸洗时间一般为15~20min,浸洗过程中,注意观察鱼种反应,如发现鱼种出现异常(如浮头、翻肚等),应立即停止浸洗,将鱼种移出消毒液,浸洗结束后,将鱼种移出消毒液,用清水冲洗鱼体,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将鱼种放入清水中暂养一段时间,观察鱼种状况,确保其恢复正常。鲫鱼的放养时间一般在5-6月份,放养之前做好水体的培肥工作,通常施入完全发酵的鸡粪300~500kg/667m2,当水体呈现出云朵状的青绿色或灰白色时,便可以进行鱼苗的投放了。
鱼苗在投放过程中要选择健康活泼规格大小均匀的鲫鱼鱼苗,结合池塘面积和养殖比例,科学投放鱼苗。为切实提高水体的利用效率,保障水质的安全,在鲫鱼鱼苗投放过程中还可以投放一定量的花白鲢,一般按照鲫鱼和花白鲢8∶2的比例进行投放,鲫鱼的投放量控制在500尾/667m2,除混养部分鲢鱼品种之外,鲫鱼在养殖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和其他底层鱼类混合养殖。
3、科学投喂鱼苗
鱼苗下塘后,每天投喂4次,分别在早上、中午、下午和傍晚进行,初期投喂以豆浆为主,用黄豆3~4kg/667m2,将黄豆浸泡8~12h,然后磨成豆浆,将豆浆均匀泼洒在池塘中,避免直接泼在鱼苗身上,观察鱼苗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幼鱼阶段(幼苗阶段)可以按照豆饼50%、鱼粉10%、麦麸38.7%、骨粉0.5%、食盐0.5%、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0.1%进行饲料搭配,每天投喂4~6次,每天投喂量为鲫鱼体重的10%,量以鱼在5~10min内吃完为宜,避免过量投喂,将饲料均匀撒在池塘表面,让鱼自由摄食。成鱼阶段饲料配方可以按照豆饼48.7%、鱼粉10%、麦麸40%、骨粉1%、食盐0.5%、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0.1%进行搭配,每天投喂2~3次,每次投喂量以鱼在10~15min内吃完为宜,通常为成年鱼体重的3%,均匀地将饲料撒布于池塘表面,使鱼群能够自由摄取食物。
4、鲫鱼日常养殖管理
鲫鱼是一种耐受性较强的鱼类,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为了保证其健康生长和繁殖,水体中最适宜的溶解氧浓度为5~7mg/L,低于4mg/L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生长,低于2mg/L会导致鱼类死亡,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5,低于6.0或高于9.0会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水体硬度范围控制在80~300mg/L,透明度40~50cm,氨氮浓度应低于0.5mg/L,亚硝酸盐浓度应低于0.1mg/L。结合上述要求,要注重做好水质的调控工作,根据池塘水质状况,一般每周更换1/3~1/2的水量,在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通常每周更换1~2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前提前准备清洁的淡水,在更换过程中,逐步降低池塘水位,同时缓慢加入新水,避免水温骤变。注意观察鱼的行为,避免鱼因应激反应而出现异常。此外还需要注重做好水体消毒工作,推荐使用生石灰,使用量为30~50kg/667m2进行全池泼洒或者使用漂白粉,用量为4~5kg/667m2。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消毒剂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将消毒剂均匀泼洒于池塘中,注意避免直接泼洒在鱼身上,消毒时间为24~48h。水体消毒工作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水质监测,通常每间隔2~3周检测池塘水质,重点检测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夏秋季节定期开启增氧机,保证池塘溶氧充足,在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增加增氧次数,可实行24h增氧作业。另外在水质调控期间,为了保证水质的品质,还可以选择使用益生菌进行水质调控,推荐使用EM菌,使用300~500g/667m2进行全池泼洒,增强水体中有益菌群数量,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三、鲫鱼常见病害防治
1、鲫鱼烂鳃病
①流行病学
鲫鱼烂腮病的病原体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的变种、嗜水气单胞菌的副变种等也可能引起此病。总体上病原菌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约为0.5~0.7μm×1.5~2.0μm,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颜色为灰白色。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氧化酶、触酶、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可利用葡萄糖、果糖、乳糖等作为碳源,但不能利用木糖、阿拉伯糖等,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鲫鱼烂腮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较为常见,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多种淡水鱼类均可感染此病,其中鲫鱼最为易感。病原菌主要通过病鱼与健康鱼接触,病原菌随水体流动,通过水中的悬浮颗粒、底泥等传播,此外,病原菌还可以通过饲料、工具等传播。鲫鱼烂腮病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严重时可导致鱼群大量死亡。
②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鱼类发病后,会出现鱼体消瘦、食欲减退的现象。其鳃部症状明显,包括充血、肿胀,鳃丝颜色变淡且末端腐烂。同时,鳃盖内侧会有白色或黄色的粘液出现,病情严重时,该处甚至会发生溃烂,表面还可能伴有红斑、溃疡等症状。患病鱼类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常聚集于池边或水底,呼吸变得困难,部分鱼还会表现出跳跃行为。此外,鳃丝间会充满粘液,导致鳃丝粘连;肠胃道可能出现炎症,内容物减少;肝脏、肾脏也可能出现肿大、充血等情况。
2、鲫鱼车轮虫病
①流行病学
鲫鱼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属(Trichodina)的寄生虫引起的,车轮虫的卵在宿主鱼体表孵化,释放出幼虫(又称纤毛虫)。幼虫在宿主鱼体表自由游动,寻找合适的宿主。当幼虫找到宿主时会吸附在宿主的鳃部或其他体表部位,开始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子代。在宿主体内,车轮虫会进行有性繁殖,产生配子,配子结合后,形成新的卵,这个过程称为接合。新的卵会从宿主体内释放出来,进入水中,在水中孵化,再次释放出幼虫,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车轮虫病主要通过水传播,感染源包括病鱼、带虫卵的水体以及被污染的鱼苗,感染后病原会通过鳃部、皮肤等途径释放出车轮虫卵,进一步传播疾病。鲫鱼是车轮虫病的主要宿主,其他鱼类如草鱼、鲤鱼等也可能感染此病,池塘中该种疾病在温暖季节(如夏季和秋季)较为常见,尤其在养殖密度较高的地区。
②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病鱼表现出以下症状:体色暗淡,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表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点,这些斑点周围有充血现象。鳃部黏液增多,鳃丝肿胀,导致鳃盖张开,呼吸困难。腹部膨胀,肠道内无食物,但肛门红肿,肠道内充满黏液,壁变薄,并含有寄生虫卵。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炎症,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肉眼观察发现鳃丝肿胀、充血,部分鳃丝断裂,表面附着大量车轮虫,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点。鳃腔内充满黏液,其中含有大量车轮虫和气泡,这进一步影响了病鱼的呼吸。此外,肠道壁变薄,内充满黏液,且可以观察到肠道中部分寄生虫卵已孵化成幼虫。
3、鲫鱼病害治疗措施
对于细菌感染引发的拉塞便推荐使用恩诺沙星粉进行抗菌治疗,使用剂量为400mg/kg·bw,每天1次,连续使用7d为一个疗程。而对于车轮虫感染引发的寄生虫疾病,推荐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溶液和驱虫散进行针对性的驱虫治疗,前者使用前将其稀释成2000倍液,全池泼洒使用 0.03mL/m3水体,一次用量,后者使用剂量为0.2g/kg·bw,每天2次,连续使用7d,直接添加到饵料当中进行投喂。除了采取上述措施进行针对性驱虫之外,重点要注重做好水体的有效调控,推荐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对水体进行消毒,使用时将其稀释成500倍液全池泼洒1.5mL/m3水体,每间隔2~3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或者选择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使用过程中将其稀释成100倍液,每1m3水体使用0.4mL一次用量。
综上所述,在鲫鱼养殖管理过程中,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充分掌握鲫鱼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要求,充分认识到该种淡水鱼产品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本低、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特点。养殖管理环节应该从池塘的科学规划建造、水质调控、科学放养、合理饲喂、加强日常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几方面入手,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为推动鲫鱼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246007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