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稻田河蟹养殖管理技术规范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有效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32)

近几年,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河蟹养殖技术方面的要求也在显着提升,为了切实保障养殖户的整体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确保养殖户能够掌握河蟹养殖的相关技术规范,增加经济效益,就需要明确河蟹养殖技术规范,并引导养殖户加强相关养殖技术的深度学习和有效应用,转变传统的养殖理念,最终实现河蟹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以此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养殖技术水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河蟹养殖的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推动河蟹养殖技术的转变以及增加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有所借鉴和帮助。

灯塔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西南部,渤海之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950.2mm、无霜期180d左右,灯塔市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水稻种植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依托优质的稻田资源积极,发展河蟹养殖产业河蟹的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

一、中华绒鳌蟹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分析

1、中华绒鳌蟹的形态特征

中华绒鳌蟹是一种在中国广泛分布的淡水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覆盖着坚硬的头胸甲。背呈草绿色或墨绿色,表面凹凸不平,有6条突起为脊,前缘正中为额部,有4个额齿,左右前缘各有4个侧齿,腹面大部分被腹甲覆盖,周围密生绒毛,中央有一凹陷为腹甲沟,生殖孔开口于腹甲上。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带柄的复眼,复眼内侧有两对触角,外面的一对触角基部有一排泄孔用来排尿。共有5对步足,其中第1对步足强大,称为螯足,呈钳状,掌部密生绒毛,第2至第5对步足呈扁圆形,末端尖锐如针刺。腹部俗称蟹脐,紧贴在头胸部的下面,共分7节,四周长有绒毛,雌蟹的腹部为圆形,俗称团脐;雄蟹的腹部呈三角形,俗称尖脐。雌蟹有4对腹肢,位于第2至第5腹节,双肢型,密生刚毛,内肢主要用以附卵,雄蟹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为交接器,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其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中华绒鳌蟹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以江苏阳澄湖、辽宁所产的河蟹和稻田蟹最着名,7-9月为生产旺季。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 14g/100g、脂肪 5.9g/100g,经济价值很高。

2、生活习性与分布范围

中华绒螯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的微碱性或中性的多草性湖泊、江河、稻田等水域中,有隐居和穴居两种栖息方式,食性杂能捕食水生维管束植物、岸边植物,以及有坚硬外壳的螺、蚌等。每年秋季,成熟的中华绒螯蟹会迁徙至有咸水的江河口完成交配,雄蟹交配后生命结束,而母蟹则带着新生命向深海游去,对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氧气等因素的适应范围较广,但最适宜的水温在5℃以上、35℃以下,在性成熟前中华绒螯蟹会经历多次蜕壳,成熟后,公蟹和母蟹分别具有特色的蟹膏和蟹黄,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在中国,其次为朝鲜半岛,在我国中华绒螯蟹的分布范围北至北纬42~43°,南至北纬23~24°,东自东经约124°的鸭绿江口。

二、辽宁河蟹稻田养殖技术

1、稻田的选择情况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源应无污染,水量可保证稻田全生育期灌溉的种植地,同时要确保种植地土质肥沃、保水保肥性强,土壤pH值应在6.5~8.0之间。保障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避免低洼或积水严重。根据河蟹养殖规模选择适当面积的稻田,稻田可养殖100~200只/m2河蟹,确保种植地选择远离污染源、交通便利,周边应有充足的植被,为河蟹提供庇护所和食物来源。

2、河蟹种苗的选择

确保所选择的河蟹线描体长2~3cm,体重5~10g,体色青褐色或灰绿色,甲壳坚硬光滑,无损伤或畸形,反应灵敏,游动自如,无病无伤,无白肌病、烂鳃病等常见疾病。在种苗选择过程中应该确保从有资质、口碑好的种苗场购买种苗,眼见之强查看种苗场的生产许可证和检疫合格证明,有必要时要到种苗场实地考察种苗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观察种苗的活力、体色和外观。

3、河蟹对水质要求

稻田养殖河蟹期间水体pH值7.0~8.5、溶解氧≥5mg/L、氨氮≤0.5mg/L、亚硝酸盐氮≤0.2mg/L、硝酸盐氮≤20mg/L、总磷≤0.1mg/L、总氮≤2mg/L、化学需氧量(COD)≤15mg/L、悬浮物≤50mg/L、浊度≤50NTU,水温应保持在15~30℃之间,水质清澈透明,无异味和异色。

4、稻田河蟹放养工程建设准备

①河蟹田间处理情况

稻田放养河蟹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工程,需要精心规划和建设,河蟹放养之前应该进行赞扬处理,所以应该建设暂养池。选择靠近稻田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建设暂养池,面积应为养蟹水稻面积的1/10~2/10,池深保持在1.5m以上,采用环形、田字或井字型结构,便于管理和操作,确保进排水系统独立,能够随时调整水位,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源。放养前还需要对稻田进行进一步的品种加固处理,确保稻田表面平坦,便于灌溉和排水。在稻田周围挖设环形、田字或井字型沟,深度0.5m、宽度0.5~1m,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确保稻田有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以适应河蟹的生长需求。

②防逃设施建设

稻田河蟹养殖模式下,防逃逸墙在建造过程中需要准备好防老化塑料薄膜、木棍、竹竿或粗竹片、细铁丝或线绳、防逃网。首先要做好舔沟加固,田埂高度加高至50~60cm、顶部宽度50~60cm、底部宽度80~100cm,确保田埂坚实,防止河蟹挖洞逃跑。使用双层防老化塑料薄膜在田埂内侧1m左右处挖设防逃逸墙,将塑料薄膜的下端埋入泥土中15~25cm,出土部分高度50~60cm,将塑料薄膜拉直,与池内地面呈80~90°角。每隔50~90cm插入一根木棍、竹竿或粗竹片作为桩子,使用细铁丝或线绳将塑料薄膜固定于木桩的顶端。防逃逸墙制作完成之后要确保塑料薄膜无褶皱,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应呈弧形,以减少河蟹逃逸的机会,在进出水口处安装防逃网,防止河蟹随水流逃逸。

5、稻田河蟹养殖技术

①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在蟹种放养前20d进行,将蟹沟和蟹溜的水放干,暴晒数日,放水10cm左右,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75kg/m2,将生石灰加水溶解,不待其冷却就将其洒遍全田,利用生石灰消毒不仅能杀灭敌害生物,还能中和水田的酸性土壤。在蟹种暂养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100~150g/m2,漂白粉用量7.5~15g/m2。在蟹种暂养过程中,可以按照河蟹身体重量的3%~5%投放饵料,并根据水温和河蟹的采食量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及时添加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质量相对较为稳定,随时观测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蟹种放养前使用浓度40~50g/L的食盐水溶液或浓度20~4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时间为5~10min,将装在网袋中的蟹种放入池水中浸泡一下取出,反复2~3次,每次间隔时间3~5min,使其适应环境,经消毒后,打开网袋,让蟹种自己爬入水中。

②蟹种放养现状

依据辽宁省灯塔市的气候特征以及水稻的栽培现状,一般在水稻移栽成活进入返青期之后再进行蟹种放养,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河蟹夹食秧苗,通常情况下,在5月下旬-6月上旬投放蟹种投放量控制在400只/m2,放养之前,应该将稻田当中的老水化掉,确保环形沟或者田行沟的水深深度能够达到0.5~0.6m,稻田水深深度一般控制在10cm。

③河蟹的科学喂养模式

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饲料主要包括了天然饵料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天然饵料主要涵盖了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陆生植物,衢州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适合河蟹大眼幼体阶段,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浮萍、芜萍、水花生和水浮莲等,适合于生长阶段的蟹苗,底栖动物主要涵盖了螺、蚬、河蚌等,同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投喂少量的南瓜、各种蔬菜、西瓜皮等。人工饲料主要是人工配合饲料,在饲料搭配过程中,应该根据河蟹生长阶段综合调控配方,体长<3cm时饲料配方是鱼粉40%、豆粕25%、玉米粉20%、小麦粉10%、菜籽饼3%、磷酸氢钙1%、维生素和矿物质预混料1%,体长3~6cm时饲料配方可以是鱼粉30%、豆粕30%、玉米粉25%、小麦粉10%、菜籽饼3%、磷酸氢钙1%、维生素和矿物质预混料1%,体长>6cm饲料配方可以是鱼粉25%、豆粕35%、玉米粉25%、小麦粉10%、菜籽饼3%、磷酸氢钙1%、维生素和矿物质预混料1%,体长<3cm阶段每天投喂4~6次,每次投喂量以河蟹摄食后1h内吃完为宜,体长3~6cm阶段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逐渐增加,体长>6cm阶段每天投喂1~2次,投喂量根据河蟹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调整。

④水质调控管理模式

稻田河蟹养殖模式下水质管理的原则是确保水源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越冬期间不低于3mg/L;pH值保持在7.0~8.5,最适为7.5~8.5;氨氮浓度控制在0.2~0.3mg/L;透明度控制在30~50cm。秧苗移栽大田时水位控制在20cm左右,随着水温升高和秧苗生长,逐步提高水位至60cm,夏季水温高、昼夜温差大,将水位加深至最高可控水位,进入高温季节后,每5~7d换水1次,个别时候2~3d换1次,特殊情况下1天换1次水。换水一般在上午进行。每间隔3~5d检测溶解氧、pH值、氨氮浓度等水质指标。另外,在大田水质调控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微生态制剂和消毒剂来进行水质调控,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抑制病原微生物滋生,改善水质和底质,通常使用量控制在200~300g/m2,直接泼洒到田间使用间隔为7~10d,结合水体的pH值还可以使用适量的生石灰调节pH值,维持水质pH值的稳定,通常使用量控制在30~40kg/m2。

⑤脱壳期的管理模式

脱壳前准备保持水位在15~20cm,以提供充足溶氧,大田施用有机肥或氮肥,促进浮游生物和水草生长,提高水体营养水平,及时去除稻田中漂浮的草和垃圾等障碍物,确保河蟹有足够空间脱壳。脱壳期管理减少或停止投喂,防止脱壳后河蟹摄食过度而引起肠胃疾病,有条件的可以对稻田进行适当遮光处理,营造有利于脱壳的昏暗环境,根据水温和河蟹的生理状态,适当提高盐度(2~5‰),降低渗透压,促进脱壳。脱壳完成后24h内,逐渐恢复正常投喂,必要及时更换新水或增氧,改善水质,投喂含钙饲料或添加石膏粉,补充脱壳后流失的钙质,此期间还需要加强卫生管理,测量水温、溶氧、pH值、盐度等水质指标,及时调整。

6、稻田河蟹常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①河蟹水肿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河蟹水肿病主要在每年的5-11月发生,其中7-9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尤其是气温超过30℃时,河蟹的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此病。水温对河蟹水肿病的发生有显着影响,水温过高时,河蟹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容易导致感染。 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降低河蟹的免疫力,同样会增加感染水肿病的风险。发病之后可以观察到河蟹的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类似河蟹即将蜕壳状,肛门口外翻红肿,胸甲被肿胀组织抬起,连接处呈水晶状,附肢关节水肿,严重的肌肉积水,三角膜水肿,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底,不摄食,少活动,活力很差,无法翻身,最后在浅水区陆续死亡。解剖之后能够观察到干胰脏病变,灰白黄、白黄、黑黄相间,甚至糜烂,肝胰脏小管轮廓模糊至严重萎缩、化水,步足肌肉萎缩化水,鳃丝肿胀,肠道有发红、空肠。保持池塘水质清新,合理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下周聚集又要做到每天检查河蟹的生长状况,发现病蟹及时隔离治疗。出现发病病例之后,可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进行协同治疗,抗菌治疗推荐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粉剂河蟹体重使用1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5d,同时搭配使用盐酸甜菜碱预混剂,每1000kg饵料添加50kg,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7~14d,抗病毒可以选择使用扶正解毒散,河蟹使用0.4g/kg,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7d。同时还需要加强水体消毒,选择使用苯扎溴铵溶液,水体使用3g/m3,每间隔2~3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②烂鳃病发发的原因及防治

河蟹烂鳃病主要在夏季和秋季流行,尤其是在水质、底质较差的养殖环境中,发病概率更高。稻田放养密度大时,河蟹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多,此外,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高,饲养管理不善,不定期换水、不清理底质等,也会增加烂鳃病的发病率。发泡后病蟹的鳃丝末端溃烂,鳃丝软骨外露,鳃烂处常黏附污泥,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严重者主鳃盖中央部位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病蟹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频繁地浮出水面呼吸,食欲下降,甚至不进食,病情严重时,病蟹会因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原因导致死亡。河蟹烂鳃病通常是因为细菌感染所引发,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推荐使用恩诺沙星粉,体重使用400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5~7d,搭配使用维生素C钠粉剂,每kg体重使用150mg,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2~3d再用药1次。

③河蟹脱壳不遂

河蟹脱壳不遂主要发生在河蟹的蜕壳期,通常在每年的4-6月,尤其是第二次蜕壳期间最为常见,这期间水温对河蟹的蜕壳有重要影响,水温在20℃~30℃之间最适宜河蟹蜕壳,一旦温度不达标,将会严重影响到脱壳进程。发病后河蟹的背壳与腹部交接处裂开,老壳背在背上,新壳已经长出,四肢常常不能正常蜕出,连着老壳一起死亡,有时能够观察到头部壳不能正常蜕出,头部被新壳包裹。河蟹在蜕壳期间会上岸,表现出不安和活动能力下降,有需要河蟹虽然能顺利脱壳,但脱壳不久后便死亡,背壳软而脆,容易破裂。

综上所述,在稻田河蟹养殖管理模式下,要注重做好大田的科学管理工作,落实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要从稻田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大田准备、培植水草、蟹苗放养、科学田间管理等几方面入手、营造一个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的稻田环境,满足河蟹的生长需求,以此来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河蟹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最终推动河蟹养殖效益的显着提升。

(作者单位:100300辽宁省灯塔市农业事务服务中心)

标签:  河蟹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