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石,其栽培种植技术及养护措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科学合理的林业栽培与养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林业栽培种植的原则与模式,分析并总结一系列高效实用的技术及养护措施,以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林业栽培种植及养护的意义
1、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计划,能够增加植被种类,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从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此外,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林业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例如,木材加工、林下经济(包括种植中草药、食用菌、养殖蜜蜂等)生态旅游等,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为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稳定的税收来源,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森林能够净化空气,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有害气体含量,提高空气质量。同时,能够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再者,森林还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确保饮用水安全。森林还是人们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的压力,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茂密的森林能够减缓风速,降低风灾损失;其根系和枯枝落叶层能增强土壤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有效预防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森林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防洪抗旱、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林业栽培种植与养护工作更是不可或缺。
二、林业栽培种植的原则与模式
1、林业栽培种植原则
① 适地适树原则
适地适树是林业栽培种植的首要原则,要求在选择树种时,必须充分考虑造林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确保所选树种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该原则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和生态效益。通过适地适树,可以显着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 良种壮苗原则
在林业栽培种植中,应优先选用经过选育的优良品种和健壮的苗木进行种植。良种具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材质优良等特点,而壮苗则具有根系发达、茎干粗壮、无病虫害等优点。通过选用良种壮苗,可以显着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增加木材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良种壮苗的使用还有助于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林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③ 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规划是林业栽培种植的重要保障。在林业栽培种植前,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林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规划和方案。规划内容应包括树种选择、造林密度、种植模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科学规划还有助于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 精细管理原则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抚育管理措施,包括除草松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修枝整形等。这些措施需要根据林木的生长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通过精细管理,可以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养分条件,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和快速成材。同时,精细管理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林木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林业栽培种植模式
① 林下经济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林地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种类进行栽培种植或养殖,实现林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不仅能够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药材,例如,白芍、金银花、黄芪等。林木为药材提供庇荫条件,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同时林下间作药材的集约式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林菌模式:具体是在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等食用菌。食用菌生产周期短,降低了投资风险,且其废料可作为林地有机肥,促进林木生长。林禽模式:通常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利用林下草木、昆虫补充禽类饲料,禽类粪便则作为林地肥料,形成生态循环。
② 立体种植模式
通过不同高度层次的植物搭配种植,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土壤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果-草-禽种养模式\"为例,地上栽果树,树下种牧草,牧草间放养禽类。果树施禽粪,禽食牧草、小虫,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形成有机循环。例如,核桃-紫花苜蓿-柴鸡模式,既提高了林地产值,又实现了生态循环。
③ 轮作与间作模式
轮作与间作模式是通过不同作物或树种的轮换种植或混合种植,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一方面,林粮(油)间作模式。在林木生长初期,林下种植小麦、大豆、花生等低秆作物。这些作物与林木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损伤幼树根系和竞争土壤水分。随着林木的生长,逐渐停止间作,让林木成为主导。另外一方面,轮作模式。在不同年份或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或树种,以调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例如,在林地中轮流种植豆类作物和禾本科作物,利用豆类作物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再种植禾本科作物利用这些养分。
三、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及养护措施
1、精选种子与科学处理技术
① 精选种子
首要考虑的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即:所选种子能否在特定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下茁壮成长,因此,要求对当地环境进行细致分析,精选出最适宜的种子品种,以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潜力。此外,种子的纯度也不容忽视。高纯度意味着种子中杂质少,例如,其他植物种子、病原体等,有助于减少不良杂交和病害风险,保障种植效果。同时,种子的内在质量,如萌发率、发芽力及生命力,也是评估其优劣的关键指标,直接关联到未来的产量与品质。
② 科学处理
种子处理旨在优化种子状态,提升发芽效率,包括多种技术手段:消毒处理,利用环保高效的消毒剂,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预防病害发生;酸碱调节,通过微调种子的酸碱环境,激发其内在活力,促进更快更健康的发芽;预处理则涵盖浸水、温水浸泡等,旨在增强种子的吸水性,加速发芽进程;而营养强化处理,则是将种子与适量营养物质混合,为幼苗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助力其茁壮成长。
种子的妥善贮存需根据种子特性,选择适宜的贮存方式,例如,低温贮藏,利用低温环境减缓种子老化,保持其生命力;干燥贮藏,通过控制湿度,防止霉变,确保种子品质;真空贮藏,利用真空环境隔绝氧气与湿气,进一步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
2、土壤准备与改良措施
① 全面调查与分析
通过采集不同区域的土壤样本,分析其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例如,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土壤改良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② 清洁与整理
在明确土壤状况后,接下来是对林地进行清洁与整理,具体包括清除地表杂物,例如,石块、杂草、树根等,以减少对林木生长的阻碍。同时,对土壤进行翻耕,将表层土与下层土混合,破碎大土块,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③ 土壤结构优化
针对土壤结构不良的问题,常见的是板结、紧实等,可采取王壤深耕或旋耕等措施,打破土壤板结层,形成疏松多孔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通气性。此外,对于坡度较大的林地,还需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田、设置截水沟等,以防止水土流失。
④ 土壤改良
针对土壤贫瘠的问题,增施有机肥是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有机肥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可充分利用当地有机资源,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经过腐熟处理后施入土壤,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土壤pH值是影响养分有效性和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对于酸性或碱性过强的土壤,需通过调节,使土壤pH值达到适宜林木生长的范围。在调节过程中,应注意适量施用,避免过度调节对土壤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土壤结构极差或存在严重污染的区域,可引入客土进行改良。客土应选择质地优良、养分丰富的土壤,与原土混合后使用。同时,结合深耕措施,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改良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方法。在林业栽培中,可引入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等,通过其生命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3、灌溉与排水管理技术
① 灌溉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和林木生长需求制定灌溉计划。春季是林木生长旺盛期,需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夏季高温干旱时,需及时补水以防止干旱胁迫对林木造成损害;秋季则应根据林木生长情况和降水情况灵活调整灌溉量;冬季则需减少灌溉以避免土壤结冰影响根系呼吸。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满足林木生长需求的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林木根系附近进行灌溉,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优点;喷灌技术则通过喷洒方式将水均匀分布在林地上空进行灌溉,适用于大面积林地的灌溉管理。
② 排水管理
在林地规划时,应合理规划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以确保排水畅通。排水沟的设置应根据地形条件和降雨情况合理布局以有效排除积水防止林木根系长时间浸泡导致腐烂。同时,善于利用地形优势设置自然排水系统,如修建截水沟、蓄水池等,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法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减少排水对环境的污染。
4、肥料施用与管理
① 肥料选择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林木生长需求科学选择肥料种类。有机肥,例如,腐熟农家肥、绿肥等不仅能提供全面营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无机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则能迅速补充林木所需营养元素。合理搭配有机肥与无机肥实现养分均衡供应是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产量的关键。
② 施肥管理
遵循“少量多次、分期施肥\"的原则根据林木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规律适时适量施肥。幼林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枝叶生长;成林期则需增加磷钾肥比例促进根系发育和木质化。同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
③ 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应根据林木种类和生长阶段灵活选择。对于幼林可采用环状沟施或穴施法将肥料施入根系附近;对于成林则可采用撒施法将肥料均匀撒在树冠下方后翻耕入土。施肥时应注意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林木根系以免造成烧根现象。
5、定期修剪树木枝叶
① 修剪目的
通过修剪可以去除病弱枝、枯死枝、交叉枝等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林木抗逆性,同时调整树形结构使林木生长更加均衡美观,还可以促进新梢萌发和枝条生长加速林木生长速度和提高产量。
② 修剪方法
根据林木种类、生长阶段和修剪目的选择合适的修剪方法。
幼林期以整形修剪为主培养良好树形。成林期则需进行疏枝修剪改善树冠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修剪时应使用锋利的工具确保切口平滑减少伤口感染风险。修剪后应及时清理修剪下来的枝条保持林地整洁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
6、病虫害防治技术
① 预防为主
通过加强林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自身抵抗力,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发生。这包括定期检查林木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隐患,加强林地卫生管理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虫害滋生源,合理密植保持林木间通风透光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等。
② 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资源如鸟类、昆虫等对害虫进行自然控制。在林地中设置鸟巢等设施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同时,引入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林木的伤害。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手段,例如,黄板诱虫、灯光诱杀等方法捕捉害虫。黄板诱虫利用害虫的趋黄性进行诱杀。灯光诱杀则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捕杀。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无污染是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之一。在病虫害严重发生时需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应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同时,注意施药时间和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林木的伤害。施药后应加强对林木的监测和观察确保防治效果并避免药害发生。
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加强林地间的联防联控工作形成区域性的防控网络。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确保林木健康生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及养护措施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通过遵循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科学规划及精细管理等原则,结合林下经济、立体种植及轮作间作等多元化种植模式,能够显着提升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增加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239200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