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及其科学高效防治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23)

黑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养殖品种,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低等优势,已经成为部分农业养殖户的重要经济来源。黑鱼人工养殖与野生自然环境的区别较大,通常为高密度、集约化的生产养殖过程,较易因水质、黑鱼密度、自然气候等方面感染各类病害。若不能及时辨别病害类型,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较易加快病情蔓延速度,严重时还会造成黑鱼死亡,降低养殖经济效益。本文从黑鱼养殖常见病害人手,重点分析其治疗方法与防范措施,旨在为黑鱼营造良好生长环境,实现黑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白点病

1、病害诱因及症状

白点病,又名小瓜虫病,是鱼类中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此种病害多发于春初秋末气温较低的季节。小瓜虫直径约 0 . 8 m m 通常在28~23℃的水温环境下,寄生在黑鱼皮下组织、鳃部、尾鳍等部位,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主要依靠吸食黑鱼体内营养为生。此类病害的病程通常为5-12天,患病黑鱼会在小瓜虫的刺激下分泌出黏液,鱼体形成白色脓疱遍布全身,患病初期病鱼会用鱼体摩擦硬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黑鱼周身布满白点,活动逐渐减少,病鱼群集一角或浮于水面,呈现出呼吸困难、鱼体消瘦等症状,逐渐停止摄食,直至黑鱼死亡。

2、治疗方案

因小瓜虫对于水温的依赖性较高,通常水温14~25℃之间,是其繁殖最佳温度,因此,在治疗此病症过程中,黑鱼患病可通过调整水温来避免病情蔓延。在黑鱼患病症状较轻时,饲养人员可将其打捞,放置在28~30℃恒温水中,小瓜虫在此温度下存活概率较小,但此温度能保障黑鱼的正常生长。维持温度1周左右,病鱼体表的寄生虫胞囊则会全部脱落,此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更换新水,及时将水中寄生虫清除,为其恢复营造良好条件。若病情较为严重,需在高温养殖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确保效果,可在浴缸中添加 1 p p m 的硝酸亚汞,为病鱼提供药浴条件,针对情况严重的病鱼,可用 2 p p m 的硝酸亚汞,对病鱼进行2-3小时的浸洗,旨在利用药剂杀死鱼体表面的寄生虫,起到治疗作用。此外,还可根据病鱼情况,合理调整药物治疗方式,如使用5 % 盐水,对病鱼进行浸泡; 的温水添加百万分之二的盐酸奎宁药剂,对病鱼浸泡3-5天; 5 0 -7 0 p p m 浓度的红汞溶液,每日浸泡2次,每次浸泡5-15分钟即可;2 p p m 的甲基蓝溶液,将病鱼每日浸泡6小时,即可逐渐痊愈。在使用药剂时,需根据病鱼症状,精准判断其病情程度,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部分药剂可直接擦拭,但要注意浓度配比,避免药量过大对鱼体造成损伤,进而保障治疗效果。

3、防控方法

为有效预防白点病,饲养人员还需规范日常饲养流程,当养殖场引进新鱼苗时,应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可在养殖水中加入成分安全的消毒剂,如罗芬4号鱼康宝等,消除水体中病菌,降低白点病的发生概率。同时,因黑鱼饲养密度较大,还需定期做好换水工作,保证水体干净卫生,换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每次换水不超过总水量的1/3,避免水温环境变化影响黑鱼生长。并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饲养黑鱼的水温保持在28~30℃之间,小瓜虫无法在高温下生存,即可起到有效防范作用。

二、出血病

1、病害诱因及症状

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此种病症属于暴发流行性的一种,发病范围较广且周期较长,若不能在患病初期采取正确治疗措施,会造成鱼苗大范围死亡,是黑鱼养殖中的恶性病害。此类病害的诱因较多,但常见诱因均与饲养不规范有关,如鱼塘投喂氨基酸不平衡、激素过量或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鱼食,黑鱼长期食用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导致免疫力下降。再如鱼塘内水体环境较差,生态环境未达标、黑鱼养殖密度过高等较易发生各类病害,且传播蔓延速度较快,较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出血病的病原体为河弧菌、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病症初期表现在黑鱼鳃盖、口腔、眼眶等部位,鱼体两侧会出现轻度充血症状。随着病情不断加重,会呈现出黑鱼鳃丝充血、眼眶周边充血、眼球突出、腹红肿膨大、肠壁充气充血等症状。病鱼在患病后会出现阵阵狂游或行动迟缓情况,部分病鱼肛门还会出现红肿,伴随肠液溢出。

2、治疗方案

出血病与其他病症不同,此种病症发病后,会引起全身病变,若想保证治疗效果,需采取药物内服与外用泼洒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使病鱼内里和外表同时得到救治。内服药物可与饲料掺拌在一起,在饲料中加入聚维酮碘溶液,根据鱼塘内养鱼重量,参照每 1 0 0 k g 黑鱼,在饲料中添加 5 g 药剂溶液,均匀搅拌制作成药料,全天投喂,10天为1个疗程,需连续投喂2个疗程。制作药料过程中,还需根据鱼饲料形状挑选合适的药剂掺拌方式,若是散料,可将鱼饲料浸泡在科学配比的药剂中,使饲料充分吸收药剂后,再将其堆放在指定地点进行投喂;若是颗粒料,为避免饲料潮解,饲养人员应使用喷壶将药剂稀释后,均匀喷洒在饲料上,及时投喂保证药效。外用药物可使用二溴海因,按照 根据水体环境确定泼洒次数,一般情况下,可在每天16-17时泼洒1次,连续泼洒3天为1疗程,在进行下一疗程前,应间隔3-4天,泼洒方法与用量与第一疗程相同,直至病情好转。在此种治疗方式下,出血病病情好转概率高达 9 0 % ,治愈率可达 6 0 % 以上,并且可将 3 0 % 重症无法进食的病鱼,病情减轻,需持续关注病鱼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3、防控方法

因此种病症主要由各类细菌引发,因此,养殖人员需重点关注池塘环境,及时清理养鱼池底部淤泥,避免淤泥过多滋生细菌,消耗水体中氧气。同时,还需定期对池塘开展全方位消毒工作,可在换水过程中,在水中洒入生石灰,改善鱼池内环境,调节水体水质,为黑鱼生长提供充足的钙元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并且,做好鱼饲料质量把控,应挑选营养丰富,且含量安全的鱼饲料,尽量避免因价格低廉使用成分超标的有毒饲料,为黑鱼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使其能健康生长,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感染概率。此外,养殖人员还需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养殖场常备流行性药物,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并在发现病情时,根据病鱼症状采取正确治疗方式,将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

三、赤皮病

1、病害诱因及症状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主要危害淡水鱼,并且此类病害并无季节区分,是一年四季皆流行病种,其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菌,发病通常与黑鱼鱼体受伤引发。当黑鱼鱼体在运输、捕捞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气温过低冻伤等情况,病原菌则会从破损部位侵入,引发赤皮病。患病黑鱼会出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离群、衰弱等症状,在体表破损处会出现鳞片脱落、局部充血发炎,重点体现在鱼腹以及鱼体两侧。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可能还会出现鱼鳃盖处充血腐烂,鱼鳍充血形成蛀鳍,在患病腐烂处还会引起水霉寄生,再次加重病情,并在发病几天后出现死亡情况。

2、治疗方案

为快速治疗,控制病情恶化,需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内用药物种类较多,需根据合理控制药量,避免影响药剂治疗效果,口服拌料药物使用可参考以下用量标准:复方磺胺甲唑药剂,需根据黑鱼重量,按照 5 0 m g / k g 拌料投喂,用药频次1天1次即可,5天一疗程,首次用药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氧氟沙星或诺氟沙星药剂,一次量应按照体重 ,与饲料充分搅拌后,按照1天1次的频率,连续使用3-5天;甲砜霉素、氟苯尼考1次应按照黑鱼重量 5 - 1 5 m g / k g ,与饲料充分搅拌,用药频率1天1次,连续使用3-6天;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按照每体重 2-4 g/ k g ,拌饲料投喂,首次用药量可加倍连续使用5天,结合治疗效果调整用药周期。外用药物主要使用硫酸链霉素,按照黑鱼体重 2 0 m g / k g 肌肉注射,2次注射药物之间需间隔3天,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停药,避免药物过量对黑鱼造成影响,

3、防控方法

此类病害应在规范日常养殖流程的基础上,重视病害流行季节的水体消毒工作,以此提升防治水平,起到降低病害发生的效果。养殖人员可使用不同药剂、中药等方式,对鱼塘全池进行泼洒,根据不同类型的药物控制好使用比例,避免影响水质,降低黑鱼品质。在使用中药时,每吨水可添加 2 . 5 -3 . 7 g 大黄,先将大黄用 0 . 3 % 氨水浸泡,提升其药效,再将浸泡后的药水与药渣全池泼洒,频率可按照半个月1次进行;还可使用五倍子,将其研磨成粉,按照每吨水 4 g 的比例全池泼洒,半个月1次即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可使用 1 0 % 聚维酮碘溶液每吨水 0 . 5 -1 m l ,半个月1次全池泼洒; 8 % 溴氯海因每吨水 0 . 2 -0 . 3 g ,全池泼洒15天1次。在使用药剂进行水体消毒时,需掌控好药物配比,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此保证药物效果,起到杀菌的作用。

四、白霉病

1、病害诱因及症状

白霉病,又称水棉病,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真菌类病症,病原体类别较多,常见病原体如水霉、棉霉等,该病症主要为真菌寄生在黑鱼表面引起。水霉菌通常潜藏在潮湿土壤中,通常在水温 时较易发病,是真菌生长蔓延的绝佳温度,待水温高于 时,水霉菌孢子繁殖力会减弱,降低病害发生概率。黑鱼在感染病症后,会在感染部位生成灰白色覆盖物,质地如同棉絮,患病初期感染部位为圆形,随着病情逐渐加重会呈现出不规则形状,严重时还会导致鳞片脱落、破损,使肌肉裸露在外,造成更大规模的真菌感染,造成黑鱼死亡、

2、治疗方案

此种病症治疗也需采取“内服 + 外用”的方式,内服可选择磺胺类抗菌药物,起到消除内部真菌细菌,防止病毒在体内大面积扩散的作用,进而降低病鱼感染概率。外用药物还需根据鱼塘中黑鱼数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若鱼塘中病鱼数量较少,治疗操作较为便捷的情况下,可使用每升水 2 m g 高锰酸钾与 1 % 的盐水,或使用每升 2 0 m g 的聚维酮碘溶液,将病鱼放在药剂中浸泡20-30分钟,起到表面杀菌作用。若鱼塘中病鱼数量较多,应使用每升水 的食盐,外加1:1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可在确保黑鱼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起到杀菌治疗作用。

3、防控方法

此种病菌喜欢温度较低的水温环境,因此,在春季应加强防治工作,冬季时可将池底淤泥清除,使用每升 生石灰或每升 2 0 m g 漂白粉进行消毒。同时应将水温控制在 以上,防止黑鱼冻伤,并定期在水中添加 2 % - 3 % 食盐水进行水体消毒,减少水体中病菌活性,起到有效防治作用。

五、车轮虫病

1、病害诱因及症状

车轮虫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流行性病害,其病原体是寄生在黑鱼鱼体上的一种纤毛虫。此类病害主要集中危害黑鱼鱼苗,流行季节通常在每年4-8月,水温 之间,且较易在鱼池中饲养密度过大、水体水质过肥时高发。当黑鱼感染车轮虫病时,可能会出现摄食不良、离群独游、体质瘦弱等情况,偶尔还会呈现出“跑马”状狂游。此时观察病鱼,可发现其体表整体泛白,鱼鳃处分泌大量黏液,随着病情加重,病鱼体内寄生的车轮虫数量增多,可能会引发鱼鳃肿胀,导致病鱼室息死亡。

2、治疗方案

此类病害应注重外部用药,主要使用硫酸亚铁、硫酸铜,按照每立方米水体, 0 . 2 g, 0 . 5 g 的配比,对鱼塘进行全池泼洒,起到杀菌功效,对于病害较为严重的池塘,可连续用药2-3次,治疗效果显着。在此过程中,还需重点关注硫酸铜药剂的使用量,因其毒性较大,应在使用前对鱼塘内水体进行精准测量,并在用药后重点观察黑鱼活动情况。若发现黑鱼呈现异常举动,应及时对池塘进行加水或换水,并将增氧机开启,确保水体环境舒适。此外,还可使用苦参碱溶液,按照每立方水 0 . 4 g 配比,根据病鱼情况全池泼洒1-2次,若车轮虫病害较为严重,可配合阿维菌素使用。

3、防治方法

车轮虫病应以预防为主,一般情况下,会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对鱼塘进行消毒,进而起到防治作用。一方面,漂白粉清塘法。养殖人员需将鱼塘中的鱼全部捞出,在池塘中使用 3 0 % 含氯漂白粉 1 8 k g 左右,用木桶将其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在鱼塘中,静置5-8天后,再将鱼苗放入池塘,进行养殖工作。另一方面,生石灰清塘法。主要分为带水清塘与干法清塘两种,前者应使用每亩1 3 0-1 5 0 k g 生石灰,优先选择块状生石灰,待生石灰完全溶解后,趁热进行全池泼洒,静置8-10天,待生石灰药效消失后,再投放鱼苗。后者干法清塘,应将鱼塘水排出,在底部预留 7 - 1 0 c m 鱼塘水,每亩鱼塘使用 1 2 0-1 5 0 k g 生石灰,待遇水溶解后,趁热将其泼洒全池。次日,养殖人员需使用工具对池塘底部进行翻动,使塘底石灰水与塘底淤泥充分融合,进而起到消毒作用,静置10天左右再注水放鱼。

六、诺卡氏菌病

1、病害诱因及症状

诺卡氏菌病是黑鱼养殖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病,又称结节病,病原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潜伏性。此种病症的流行高峰期在6-9月份,发病呈慢性,潜伏期较长,通常由水质差、维生素缺乏、天气突变等原因引发。发病初期黑鱼通常无明显症状,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等情况,随着病情加重,病鱼鱼体会出现淡黄色、白色结节,严重时会发生溃烂,逐渐死亡。

2、治疗方案

该病症应重点进行内服药物治疗,在制定治疗方案前,需对病鱼进行检查,确定其体内是否存在寄生虫,若有寄生虫需优先使用驱虫药物,选择药效温和的长效复合碘,按照隔1天1次的频率,对鱼塘进行消毒,确保鱼塘 值、亚硝酸盐等指标正常。随后使用磺胺甲座诺明每公斤饲料掺拌 0 . 0 4 g 进行治疗,1日投喂1-2次,持续5-7天,再根据病鱼情况适当追加疗程。

3、防治方法

此种病症较易复发,为降低继发性细菌感染概率,还需做好水体消毒工作,并在饲料中添加独立康、肝胆无忧等护肝产品,按照1日2次投喂,促进黑鱼体内排毒,提高其免疫能力。此外,诺卡氏菌潜伏期较长,还需在病鱼康复后巩固治疗5-7天,并做好清塘工作。

总而言之,为确保黑鱼养殖经济效益,保障黑鱼品质,应加大各类病症的防治力度,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病症,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开展清塘、消毒工作可保障水体安全,为黑鱼营造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降低流行病症发病概率,实现黑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545000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农业服务中心;545000广西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农业服务中心)

标签:  黑鱼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