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际病例剖析白羽肉鸡球虫病精准诊断技术与综合防治体系构建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30)

肉鸡具有养殖周期短,成本投入低的特点,在带动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养殖户经济收益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肉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发展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概率也在不断增强,其中球虫病的危害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到鸡群的健康生长。新时期在鸡球虫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明确该种疾病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本次研究结合实际病例,探讨了白羽肉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希望对提高该类疾病的防控成效有一定帮助。

球虫病是现代肉鸡养殖产业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原虫病,年龄较小的鸡群受到球虫感染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十分严重,致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肉鸡市场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很多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做好饲养环境的有效管理,导致养殖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球虫通过多种渠道,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最终对鸡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某些养殖场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能够达到 8 0 % 以上,并且周期恢复健康之后,往往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激发感染其他传染性疾病,而成年鸡群会成为球虫的携带者,持续向外排出病原,造成该类疾病在肉鸡场中频繁发生流行。为更好的降低球虫病的发生流行率,就需要注重加强疾病的科学诊断和有效治疗,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例分析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一个肉鸡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的田地搭建了简易大棚作为养殖场,养殖了3500只白羽肉鸡。2023年的6月初32日龄的肉鸡突然出现了几只离群呆立不愿意行走的发病情况,随后出现了严重的腹泻症状,排出的腹泻物当中会夹杂有大量的血液粪便。整个鸡群大部分生长良好,只有个别鸡群出现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养殖户在饲料当中添加了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庆大霉素可溶性粉剂进行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发病3~5天之后养殖场患病鸡的数量逐渐增加,并且发病率呈现骤然上升的趋势,随后出现了病死病例。养殖户看到药物无效之后,立即将病情上报了当地农业服务中心,兽医人员到达养殖场对鸡群整体发病情况以及养殖环境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养殖户的鸡舍建造较为简易,地势较低,鸡舍内存在大量的粪便堆积,没有及时清理,环境卫生较差。通过现场问询和查看养殖档案,得知本年度未对鸡群进行驱虫处理,只接种了禽流感、鸡痘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兽医人员随即对病死鸡进行了解剖,观察发现盲肠病变最为明显,随后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最终观察到球虫卵囊,由此可以判定球虫感染引发的球虫病确定病情之后,为养殖户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短时间内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加大。

二、流行特点

1、病原学

鸡球虫病的病原体属于复顶门的孢子虫纲,真球虫目的艾美尔科,病原种类较多,常见的有7种,主要是堆型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微粒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缓症艾美耳球虫等,都属于艾美耳属。球虫的生活史都包括无性生殖阶段和有性生殖阶段。无性生殖阶段球虫的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育成孢子化卵囊,鸡通过摄入含孢子化卵囊的饲料或水,孢子化卵囊在肠道内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侵入肠道的上皮细胞,开始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有性生殖阶段是裂殖子在宿主细胞内进一步增殖,最终形成配子生殖细胞,进行配子生殖,形成新的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随鸡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下,又可以发育成感染性的子孢子,完成生活史的一个周期。

2、流行特点

球虫主要寄生在鸡的小肠内,其繁殖和发育需要消耗鸡体内的营养物质,同时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对鸡的肠黏膜造成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鸡出现腹泻、消瘦等症状。在养殖场中患病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球虫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患病鸡排出的粪便,其中含有大量的球虫卵囊,球虫卵囊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育成侵袭性虫体,当健康鸡接触到这些卵囊后,就会感染球虫病。此外,苍蝇、鼠类等也是传播鸡球虫病的途径。从易感群体来讲,任何年龄品种的鸡都可以受到疾病的感染,主要侵害3周~6月龄的雏鸡,特别是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鸡群更容易感染。鸡球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梅雨季节最容易流行。发病特点为急性经过,病程较短,死亡率较高。

三、临床症状

鸡球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发病后病鸡精神萎靡,不愿活动,失去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羽毛松乱,失去光泽。由于贫血,鸡只的黏膜(如口腔内壁)可能会变得苍白。随后患病鸡突然出现腹泻现象,排出糊状粪便夹杂有没有消化的饲料,甚至会夹杂有血液呈现鲜红色。在疾病晚期,病鸡出现如昏迷、翅轻瘫、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

四、病理变化

在病理学上,球虫病引起的典型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尤其是肠道。通过解剖观察能够发现大多数病史及主要表现为肠道绒毛萎缩、变短、融合,甚至脱落,隐窝增生,上皮细胞增厚,黏膜充血、水肿、出血。黏膜固有层和浆膜下层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样病变,中心坏死,周围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包裹。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肠道出血和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规则,底部覆盖有坏死组织和渗出物。慢性感染时,肝脏和脾脏肿大,质地变脆,肝脏充血、出血,可见坏死灶,脾脏呈暗红色,肿胀明显。

五、实验室诊断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鸡肠道的新鲜粪便放入到烧杯当中,然后加入10倍的饱和食盐水,使粪便和食盐水充分混合均匀,将得到的混合溶液用双层纱布进行过滤处理得到的滤液静置30分钟后,选择使用接种环蘸取表面液体抖落在载玻片上,晾干之后盖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通常能够观察到卵圆形的卵囊外层存在保护性膜,周围是透明区域,中间结构均匀。刮取病死鸡病变肠道黏膜组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的碘甘油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按压之后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同样能够观察到浅黄色的卵囊存在。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球虫感染引发的白羽肉鸡球虫病。

六、治疗措施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球虫存在严重的耐药性,要做到规范用药,合理用药,避免病原产生严重的耐药,大大提高疾病的治疗成效。推荐使用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剂进行驱虫治疗,每升饮水中添加3g,每天饮水1次,连续饮用3天。为了缓解患病鸡的腹泻症状,推荐使用白龙散(主要成分是白头翁、龙胆和黄连)主治清热燥湿,凉血止痢,每公斤饲料可以添加3g,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在鸡群的饮用水当中添加维生素C可溶性粉剂,每升饮用水添加 2 0 0 m g ,每天饮水1次,连续饮水5天,加强营养补充,促进黏膜的修复在预防给药过程中推荐使用鸡球虫散(中药成分是青蒿、仙鹤草、何首乌、白头翁和肉桂),每公斤饲料添加 2 0 g ,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 7 ~ 10天。或者选择使用常青散(主要成分是常山青蒿、苦参、黄芪、仙鹤草)每公斤饲料使用 1 0 g ,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按照上述综合防控措施,对养殖场进行了为期2个疗程的驱虫治疗以及9天的对症治疗,有 9 5 % 的患病鸡恢复健康,个别患病鸡因为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

七、预防措施

1、科学规划建造鸡舍

球虫病是由鸡球虫寄生在鸡的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原虫性疾病,病原体通过鸡的粪便传播,对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鸡舍,可以有效地降低鸡球虫病的发病率。一般情况下鸡舍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周边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降低鸡球虫病的传播风险。鸡舍的设计和布局应符合养殖卫生要求,确保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可以设置隔离区、生活区、生产区等不同功能区域,防止病原体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传播。根据养殖规模和地形条件,鸡舍长度一般在 5 0~1 0 0 m ,宽度在 1 0~2 0 m ,例如一个5000只规模的蛋鸡舍,长 ,宽 1 0 . 1 4 m. 。鸡舍高度在2 . 8~3 . 5 m 之间,鸡舍整体结构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门采用自动感应门或手动门,方便人员进出。鸡舍内部采用机械通风,安装风机、通风管道等设备,每小时换气10~20分钟。

2、合理饲喂

鸡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案也应相应调整。鸡在生长发育阶段,可以将其划分成初生期(0~3周龄)生长期(4~6周龄)育成期(7~12周龄)育肥期(13~18周龄),初生期(0~3周龄)饲料配方是玉米 6 0 % 小麦 2 7 % 、糙米 1 6 . 4 % 、食盐 0 . 3 % 、维诺鸡用高维 0 . 1 % ,维诺霉清多矿 0 . 1 % ,维诺复合益生菌 0 . 1 % ,这个阶段饲料应该以高蛋白质为主,以满足快速生长需求。生长期(4~6周龄)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适中,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饲料配方为玉米 5 5 . 3 % ,豆粕 3 8 % ,磷酸氢钙 1 . 4 % ,石粉 1 % ,盐 0 . 3 % ,油 3 % ,添加剂 1 % ○育成期(7~12周龄)饲料配方是玉米 5 4 . 2 % ,豆粕 34 % ,蔬菜粕5 % ,磷酸氢钙 1 . 5 % ,石粉 1 % ,盐 0 . 3 % ,油 3 % ,添加剂 1 % 。进入育肥期之后,饲料配方为玉米 5 5 . 2 % ,豆粕 3 2 % ,鱼粉 2 % ,菜籽粕 4 % ,磷酸氢钙 1 . 5 % ,石粉 1 % ,盐 0 . 3 % ,油 3 % ,添加剂 1 % 科学搭配饲料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到合理饲喂,上述几个阶段,饲喂频率分别为每2小时喂1次,每次0.5克/只、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保证饲料充足,每次喂料1小时后进行人工匀料。保持鸡舍清洁,避免饲料受潮、发霉,保证鸡群有充足的饮用水。在球虫病发生流行高发期为了,增强鸡只的抵抗力,饲料当中可以添加0 . 1 %~0 . 2 % 的益生菌制剂,增强肠道有益菌群数量。

3、加强通风换气

鸡群通风换气,与球虫病的预防密切相连,通过有效的通风换气,能够降低鸡舍当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强鸡群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感染率。在鸡养殖管理过程中,要严格调控好鸡舍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通过设置智能化的监测设备,当鸡舍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之后及时发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一般情况下鸡舍内二氧化碳、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应控制在 0 . 5 % 以下。依据上述要求,要注重做好科学有效的通风工作。鸡舍通风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自然通风主要利用鸡舍屋顶、墙壁的通风口,使空气自然流动,降低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适用于冬春季节通风处理,机械通风是通过风机、排风扇等设备强制通风,提高通风效果,主要用于盛夏季节的24小时通风处理。根据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和鸡舍规模,确定通风换气次数。小型鸡舍每2小时换气1次,每次换气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中型鸡舍每1小时换气1次,每次换气时间不少于20分钟,大型鸡舍每30分钟换气1次,每次换气时间不少于10分钟。通风换气时间需要根据鸡舍内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因素,调整通风换气时间,特别注意在冬春季节进行通风换气时,可以提前提高鸡舍温度 ,避免因通风换气导致鸡舍温度突然下降,对鸡群造成应激刺激。

4、强化环境消毒

球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病原体在鸡舍环境中广泛存在,通过饲料、饮水、粪便等途径传播,消毒鸡舍环境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减少鸡球虫病的传播风险。通过选择高效消毒剂可以杀灭球虫卵、幼虫和成虫,降低鸡舍环境中病原体的数量,同时良好的鸡舍环境有助于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增强对球虫病的抵抗能力。预防鸡球虫病,应该加强饲养环境的有效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按时清理鸡舍粪便,定时通风,每周进行1次环境消毒,每周更换垫料,安装防护网避免鸡只与野生鸟类接触。在执行消毒处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相应的消毒步骤,消毒之前将鸡只移出鸡舍,确保鸡舍内无鸡只活动,饲料桶、饮水器、塑料网、灯泡、温湿度计、工作服等设备移至舍外,彻底清除鸡舍内的粪便、羽毛、煤灰等杂物,清扫房顶、墙壁、门窗等,做到舍内无尘,将无法在鸡舍内清洁的设备拆卸至临时场地进行清洗,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将设备和用具搬回鸡舍,关闭门窗和通风孔,确保封闭严密,使用高效、无腐蚀性的消毒药,按说明书比例配置,对鸡舍所有表面、顶棚、墙壁、网床进行喷洒消毒,一般地面使用 3 % 的热氢氧化钠水喷洒或撒生石灰进行消毒,也可以选择使用 5 % 的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密闭熏蒸消毒时间24小时消毒结束之后开窗通风3~4小时,饲料输送装置、料槽、饲料贮存器和运输及称重设备用 0 . 1 % 的过氧乙酸或者 0 . 1 %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洗。进入鸡舍的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池,更换工作服、鞋、帽,车辆进入鸡场时,轮子要经过消毒池,鸡舍周围地面使用 3 % 氢氧化钠液喷洒消毒,将废弃的垫料移至鸡场外,如需存放在场内则应尽快严密地盖好。

5、科学免疫

盛夏季节应该坚持每周监测鸡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球虫病的早期症状,对可疑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球虫感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球虫病免疫接种过程中,推荐使用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3~7日龄的雏鸡进行首次饮水免疫接种,每只鸡使用1羽份,14天后就会产生免疫力,能够维持在饲养末期。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要注意,确保鸡群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存在发病情况,身体健康后才能够进行免疫接种。

综上所述,在进行肉鸡球虫病防控过程中,应该从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入手,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明确疾病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当出现疑似病例之后,能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将球虫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作者单位:241100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

标签:  鸡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