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温室种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种植业不再受季节上的限制。但在温室种植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病虫害问题较为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产业的经济效益。温室西红柿的栽培因为病虫害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其产量和导致苗期生长不旺盛等问题。对此,则需要关注到温室西红柿种植健康性的问题。可以结合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温室西红柿种植产量的提升。
一、温室西红柿栽培技术分析
1、选择最合适的西红柿品种
在温室西红柿栽培技术的首要环节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西红柿品种是确保后续栽培成功与高产的关键。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如春秋季节变换显着、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光照资源丰富等特点,品种选择必须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① 考虑到北方冬季的寒冷与干燥,所选西红柿品种须具备良好的抗寒性,以确保在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与结果。同时,由于温室环境相对封闭,光照强度可能不及自然环境,因此耐弱光性也是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在此背景下,苏粉1号、鲁粉2号等品种因其出色的抗寒与耐弱光能力而备受推崇,它们能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生长,为温室栽培提供可靠保障。
② 品种的产量与品质同样重要。苏粉1号与鲁粉2号不仅适应性强,而且产量高、品质优。它们结出的果实色泽鲜艳、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这些特点使得它们在温室栽培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2、种子处理工作
在温室西红柿栽培的初期阶段,种子处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种子的发芽率、抗病性以及后续植株的健壮程度。
① 选种。经过科学选种后,首先需对种子进行精细筛选,剔除那些携带病虫害、干瘪不饱满的劣质种子,确保留下的每一粒都是优质、饱满、具有潜力的种子。
② 种子处理。首步是温汤浸种,即将种子完全浸入约 5 5 % 的温水中,持续约30分钟。这一过程中,需不断搅拌,确保种子受热均匀,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同时激活种子内部的酶活性,为后续发芽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温汤浸种的水温需严格控制,避免过高导致种子烫伤,过低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杀菌效果。然后将经过温汤浸种的种子转移至冷水中,继续浸泡约6小时。该步骤旨在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软化种皮,促进内部营养物质的转化,为发芽创造有利条件。
③ 药剂浸种。为了进一步增强种子的抗病性,需将种子放入含有低浓度(约 7 % )多菌灵的溶液中浸泡2小时。多菌灵作为一种广谱性杀菌剂,能有效预防多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保障种子在萌发及幼苗期免受病害侵扰。需要注意的是,多菌灵溶液的浓度需根据当地种植环境、气候条件及种子特性等因素灵活调整,以确保处理效果最佳且不会对种子造成不利影响。
3、西红柿棚内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西红柿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定植后7~10天,结合西红柿苗的生长情况,再次施加肥料,从而达到稳定根部、提升幼苗生长肥力的目标。同时,选择强力杀菌剂甲霜恶霉灵进行复配使用,甲霜灵 6 % 、恶霉灵 2 4 % 、总有效成分 3 0 % 。该药剂渗透能力强,能够通过作物的吸收直接传导到根部,防止病害侵染。田间管理策略的有效落实,不但可以预防根腐、立枯、软腐、黄叶、花叶病毒等病害,还能预防重茬等土传连作障碍,提高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增强光合效能,促进营养物质转化积累和花芽分化,提升花芽质量。当植株长到 以上时,结合浇水施肥和番茄需肥管理要点,可选择使用大益均衡水溶肥(21:21:21)进行撒施或淋施
。在开展田间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沟灌法的优势,在垄间行间开沟灌水,灌水沟的距离、宽度应根据植株的行距和土壤质地确定。在结果盛期,温度要适中,白天应保持在
,夜间应保持在
,并要适时通风。
4、营养管理
在温室西红柿的营养管理中,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植株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温室西红柿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氮、磷、钾三大元素的供应。在定植前,每亩土地需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3 0 0 0 k g ,同时配合复合肥 5 0~6 0 k g 作为基肥。在生长过程中,西红柿对养分的需求随生长阶段而变化。苗期以氮肥为主,每亩追施尿素 1 5~2 0 k g ;开花坐果期需增加钾肥用量,每亩追施硫酸钾2 0~2 5 k g ;果实膨大期则需要氮、磷、钾均衡供应,可采用复合肥进行叶面喷施,浓度控制在 0 . 2 %~0 . 3 % 。
温室西红柿对微量元素也有特殊需求。硼元素含量应保持在土壤中 0 . 5~1 m g / k g ,缺乏时会导致果实畸形;锌元素适宜含量为 ,不足会影响植株生长势;铁元素要求 4 . 5 ~9 m g / k g 缺乏会出现叶片黄化。可通过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料进行补充,喷施浓度一般为 0 . 1 %~0 . 2 % ,每7~10天喷洒1次。水肥一体化管理是现代温室西红柿种植的重要技术。通过滴灌系统进行水肥综合调控,肥料利用率可提高 3 0 %~4 0 % 。灌溉水EC值控制在 1 . 8~2 . 2 mS"/ c m , p F 1值维持在5.8~6.5之间。在整个生育期内,氮、磷、钾的供应比例应随生长阶段调整:营养生长期为1:0.8:1.2、开花结果期为1:1:1.5、果实膨大期为1:0.8:1.8。
土壤养分监测是科学施肥的基础。定期进行土壤检测,有机质含量应保持在 2 . 5 % ~ 3 % 、全氮 0 . 1 5 %~0 . 2 % 、速效磷80~1 0 0 m g / k g 、速效钾 1 5 0~2 0 0 m g / k g 。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施肥量,既要避免养分不足影响产量,也要防止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和经济浪费。温室内土壤含盐量应控制在 0 . 3 % 以下,过高时需采取淋洗措施。植株营养诊断也是重要手段。通过叶片分析,及时发现营养失调:叶片全氮含量应维持在 3 % ~4 % 、全磷 0 . 3 % ~0 . 5 % 、全钾 当出现营养缺素症状时,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缺氮时叶片发黄,追施尿素;缺磷时叶片发紫,补充过磷酸钙;缺钾时叶缘焦枯,增施硫酸钾。
5、灌溉管理
在现代温室西红柿栽培中,科学的灌溉管理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滴灌系统是目前最为先进的灌溉方式,其工作压力一般控制在 0 . 1~0 . 2 M P a 之间,单个滴头流量为 滴灌带铺设间距通常为 5 0~6 0 c m ,滴头间距为 3 0~4 0 c m ,确保灌水均匀性系数达到 9 0 % 以上。在实际应用中,滴灌系统需配备过滤器,过滤精度应达到120目以上,防止管道堵塞。温室西红柿不同生育期的用水要求各异。幼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 7 0 % ~ 7 5 % 日均需水量约 2~3 m m ;开花坐果期日均用水量增加到 4~5 m m 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 7 5 %~8 0 % ;果实膨大期是需水高峰,日均用水量可达 6~8 m m ,此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 8 0 %~8 5 % 。灌溉用水的
值应控制在6~6.5之间,水温与温室气温的差异不宜超过 5 % ,总溶解性固体含量应低于
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可显着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液的电导率(EC值)控制在 1 . 5~2 . 5 mS / c m ,浓度过高会影响植株对水分的吸收。母液罐中肥料配比需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调整,一般将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分开配制,以防发生沉淀。施肥过程中注入比例通常为1:100~1:200,具体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灌溉精准度,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当土壤含水量低于设定阈值时自动启动灌溉。土壤张力计读数应维持在 之间,过高表明缺水,过低则表明水分过多。系统还可通过气象数据计算作物腾发量,预测灌溉需求。温室内相对湿度以 70 % ~8 0 % 为宜,过高时需通过通风降低湿度。此外,灌溉时间的选择也很重要。夏季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灌溉,避免中午高温时段;冬季则应选择日照较好的上午进行,使土壤温度有所回升。单次灌水量根据土壤持水量确定,一般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 6 0 % ~ 8 0 % ,过量会造成根系缺氧。通过定期检测土壤含盐量,当EC值超过 2 m S/ c m 时,需增加灌水量进行淋洗,防止盐分累积。采用以上精准灌溉技术,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4 0 %~5 0 % ,同时减少病害发生,为西红柿高产稳产提供保障。另外,灌溉系统还需每周进行管道冲洗,每月检查滴头出水均匀性,及时更换损坏部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二、温室西红柿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1、农业防治
在温室西红柿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农业防治是基础性且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
① 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通过轮作不同种类的作物,可以打破病虫害的寄主范围,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同时,轮作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西红柿的生长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② 加强田间管理是农业防治的关键。这包括合理灌溉、施肥、修剪、除草等管理措施,及时清除病株和残枝败叶,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源。在修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造成伤口,防止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③ 土壤消毒也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深翻,翻耕深度保持在 2 5~3 0 c m ,并进行太阳能消毒处理。在夏季温室内覆盖透明塑料薄膜,保持土壤温度在45~50℃持续 7 ~ 10天,可有效杀灭土传病原菌和害虫卵。同时,土壤pH值应控制在6~6.5之间,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增加病害发生风险。
④ 通风管理对病虫害防控同样至关重要。温室内温度应控制在 ,相对湿度维持在 6 0 % ~ 7 5 % 。当温度超过 3 2 % 或湿度高于 8 5 % 时,及时开启通风设施。在早晨8~10点进行通风效果最佳,此时温差较小,可避免植株受冷害。冬季通风要注意防寒,可采用多层覆盖方式,内层保温、外层通风。
⑤ 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也是农业防治的重要环节。株距以5 0~6 0 c m 为宜,行距保持在 8 0~1 0 0 c m ,种植密度控制在2200~2500株 ,过密的种植会导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增加病害发生概率。
⑥ 整枝时要注意保持单干整枝,每株留4~5个果穗,及时摘除侧芽,确保植株通风透光。
2、物理防治
在温室西红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物理防治作为一种无污染、环保的防控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① 利用光、电等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方法。例如,利用温室内的光照系统,通过调整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抑制某些害虫的活动和繁殖。利用电击等物理手段,也能直接对害虫造成致命打击,减少害虫数量。
② 设置防虫网、黏虫板等物理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地阻止害虫的入侵和传播。防虫网可以覆盖在温室通风口和入口处,防止害虫飞入。而黏虫板则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吸引并粘住害虫,从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③ 采用声波驱虫技术在温室内安装超声波发生器,频率设定在25~35千赫兹之间,每亩安装2~3台,作用半径达 这种频率对多种害虫,如蚜虫、粉虱等具有驱避作用,可使害虫数量降低 6 0 % ~ 7 0 % 。超声波每天开启12小时,避开夜间使用,以免影响传粉昆虫活动。
④ 运用温度调控技术进行物理防治。在冬季,可利用温室升温时段进行“闷棚消毒”。将温室密闭,使室温升至 3 8~4 2 % 并维持4~6小时,连续处理3~5天,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在夏季,利用自然高温,在中午12点~下午2点期间,将温室温度控制在 持续2小时,可杀死 90 % 以上的地上害虫。
⑤ 采用机械振动防治技术,在温室内安装频率可调的振动装置,设定振幅为 2~3 m m ,振动频率15~20赫兹。每天早晨8~9点开启30分钟,可有效震落植株上的害虫。配合下方设置的黏虫板,捕获率可达 8 5 % 以上。这种方法对叶螨、蓟马等小型害虫特别有效。
⑥ 应用真空负压处理技术,在温室设置可移动式负压装置,处理压强为-0.05~-0.08兆帕,作用时间3~5分钟。每周处理1次,可有效清除植株表面的害虫,特别是对卷叶内的害虫防治效果显着,清除率达到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对植株损伤小,是一种新型的物理防治手段。
以上这些物理隔离措施简单易行,且对环境无害,是温室西红柿病虫害防治的重要辅助手段。
3、西红柿病虫害的药物使用
西红柿在出苗后,定期喷洒百菌清,可以有效避免早疫病、叶霉病的出现。西红柿在幼苗期出现白粉虱、潜叶蝇等虫害时,可以定期对西红柿幼苗喷洒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可以有效地消灭虫害。在幼苗移栽前,将噻唑麟粒剂撒在地面,可防治根结线虫。出果初期及后期,要定期进行浇水、施肥作业,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当种子中有一半以上露白时用多菌灵和泥土混合物对苗床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质量。同时,注意药物使用的浓度与频率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4、案例分析
在某现代农业基地,温室西红柿种植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化学与农业防治手段,显着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具体实践中,该基地定期喷洒百菌清溶液,有效将西红柿早疫病、叶霉病的发病率从平均 1 5 % 降低至 3 % 以下,保障了西红柿的健康生长。针对幼苗期常见的白粉虱、潜叶蝇等虫害,采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进行精准防控,虫害控制率达到 9 0 % 以上,显着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此外,基地还注重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通过轮作休耕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合理密植确保植株间通风透光,进一步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风险。该基地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年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约 3 0 % ,而西红柿产量却提高了 1 0 % ,且果实品质明显提升,维生素C含量增加约 12 %。
总之,在我国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温室西红柿的栽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掌握栽培知识,加强对土壤质量的把控,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作者单位:256200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好生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