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菜作为云南大理的特色农产品,代表着当地的农业特色和饮食文化,因其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贡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市场价格好,能为种植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然而,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贡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贡菜种植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提高贡菜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其健康生长。
贡菜,这一承载着悠久种植历史的珍贵蔬菜,凭借其独特的风味与显着的保健功效,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其生长周期中,多种病虫害的侵扰成为制约其产量与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一挑战,深人掌握贡菜主要病虫害的精准识别与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迫切。祥云县2024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贡菜种植,种植面积达 ,其中在四个乡镇设立标准化贡菜示范种植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承载着贡菜的高效种植任务,更肩负着密度试验与品种筛选的重要使命,旨在为贡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贡菜主要病害的识别及防控策略
1、病毒病识别与绿色防控
(1)症状及发生规律
贡菜病毒病是其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威胁,其症状多样且复杂,病毒病在贡菜生长的各个阶段均有可能发生,从苗期到抽台期,甚至在最早期的8叶阶段就已能观察到病症,根据症状的不同,病毒病可分为四种类型。首先是花叶型,贡菜的叶片会出现褪绿现象,并伴随着斑驳的黄绿色,叶片的皱缩也时常与之相伴;其次是心叶簇生型,这种症状在贡菜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表现为心叶异常密集地簇生在一起;第三种是叶片皱缩型,移栽后的贡菜叶片会明显皱缩,且往往伴随着黄化和矮化现象;最后是焦叶型,其症状分为两种, ① 叶尖焦枯,多发于心叶,叶片扭曲变形,心叶向焦叶方向弯曲; ② 整叶焦枯,叶片完全失去绿色,变得枯黄且易碎,严重影响贡菜的生长和产量,病毒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种子带毒、昆虫传播以及不当的施肥管理等。
(2)绿色防控技术
为有效防控贡菜病毒病,需采取一系列绿色且高效的措施,应精选抗病品种,并确保种植的种子无病,对于病毒病严重的田块,建议与非菊科作物进行至少3年的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的病毒含量,在苗床期,应高度重视蚜虫和烟粉虱的防治,通过物理或生物方法阻断这些传毒虫媒,移栽时,选择健壮的秧苗,并合理调控水肥,避免干旱或沤根,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一旦发现田间出现初发病株,应立即采取行动,喷洒一次药剂以防治传毒虫媒,如蚜虫或烟粉虱。随后,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喷洒病毒抑制剂与EDTA锌肥的混合液(2000倍液),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常用的病毒抑制剂包括 2 0 % 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2000倍液) , 3 0 % 毒氟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 0 . 5 % 香菇多糖水剂(2000倍液) . 8 % 宁南霉素水剂(2000倍液)以及 1 . 8 % 辛菌胺醋酸盐水剂(2000倍液),这些药剂均能有效抑制病毒病的扩散,保障贡菜的健康生长。
2、霜霉病识别与绿色防控
(1)症状及发生规律
贡菜霜霉病是一种由贡菜盘霜霉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其症状在贡菜生长的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出现,但通常在生长中后期更为严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下部叶片上形成黄绿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呈现不规则形,进入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并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在湿度较高时,病斑背面会长出稀疏的霜状霉层,有时这些霉层会蔓延到叶面,病情严重时,病斑会连片出现,导致叶片褐色干枯。
(2)绿色防控技术
针对贡菜霜霉病的防控,应采取综合措施,注重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首先,应选用抗病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在病害发生初期,应及时摘除基部老叶和病叶,减少田间传播源。在药剂防治方面,应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按照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发病初期,可选用 5 0 %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 6 8 % 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3、灰霉病识别与绿色防控
(1)症状及发生规律
贡菜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症状在贡菜生长的各个阶段均有可能出现,但通常在花期和果期更为严重,病害初期,叶片边缘或叶尖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大,呈现不规则形,颜色由灰绿色变为灰褐色,最后病斑干枯,叶片边缘卷曲,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斑表面会产生一层灰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菌会侵染茎部和花朵,导致茎部腐烂,花朵凋萎,严重影响贡菜的产量和品质。
(2)绿色防控技术
针对贡菜灰霉病的防控,应采取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综合防控策略,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的机会,同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和病果,减少病菌的传播源。在药剂防治方面,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发病初期,可选用 5 0 %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 4 0 % 嘧霉胺悬浮剂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等,施药时应全面喷洒,特别是叶片背面和茎部,确保药液均匀覆盖。
4、锈病识别与绿色防控
(1)症状及发生规律
贡菜锈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贡菜的叶片,对其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病害初期,叶片正面会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转变为黄褐色至锈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表面会隆起,并覆盖有一层黄褐色的锈粉,这是病菌的夏孢子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相互融合,导致叶片枯黄、卷曲,甚至脱落,在病害严重时,整株贡菜的叶片都会布满病斑,植株生长受阻,产量大幅下降。锈病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等,通常,在温暖、湿润、光照不足和气流不畅的条件下,锈病的发生和流行更为严重。
(2)防控技术探讨
针对贡菜锈病的防控,应采取绿色、综合的防控策略,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的机会,同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和病残体,减少病菌的传播源。在药剂防治方面,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发病初期,可选用 1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 2 5 % 丙环唑乳油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肟菌酯、戊唑醇等,施药时应全面喷洒,特别是叶片背面,确保药液均匀覆盖。
5、菌核病识别与绿色防控
(1)症状及发生规律
贡菜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对贡菜的根茎部造成危害,尤其在抽墓期后更为严重,此病害在高湿环境下易于发生,且喷灌频繁的田块发病情况更为严重,在苗期,菌核病可导致贡菜幼苗整片腐烂倒伏,对幼苗的生长造成毁灭性打击,进入成株期后,病害初期在茎部形成水浸状的小病斑,这些病斑发展迅速,很快便会扩大并覆盖上一层白色的霉层。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霉层下会形成黑色的、类似鼠粪的菌核,这是病菌的休眠体,也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受感染的贡菜外叶会逐渐褪绿变黄,最终成片坏死并瘫倒,严重影响贡菜的产量和品质。
(2)综合防控技术
针对贡菜菌核病的防控,应采取绿色、综合的防控策略,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应通过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避免造成植株伤口,以减少病菌的侵入机会。在药剂防治方面,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 5 0 % 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与 2 5 % 溴菌睛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喷洒,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这两种药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混合使用可以增强防治效果,同时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施药时应全面喷洒,特别是茎基部和叶片背面,确保药液均匀覆盖。
6、白粉病识别与绿色防控
(1)症状及发生规律
贡菜白粉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贡菜的叶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病害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白色粉状物,这是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这些白色粉状物会不断增厚,形成明显的白粉斑,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最终覆盖整个叶片,受感染的叶片会逐渐褪绿,变得枯黄,甚至卷曲、畸形,严重影响贡菜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在病害严重时,整株贡菜的叶片都会布满白粉,植株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白粉病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等。通常在温暖、干燥、光照充足以及气流滞缓的环境下,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往往更为严重。此外,连续种植、种植密度过高以及过度施肥等不恰当的农业实践亦会加剧该病害的发生。病原菌主要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导致病害在田间迅速扩散,难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在贡菜生长的中后期,随着植株的生长和叶片数量的增加,病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危害程度亦会相应上升。
(2)科学防控技术
针对贡菜白粉病的防控,应采取绿色、综合的防控策略,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确保贡菜的健康生长,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和病残体,减少病菌的传播源。在药剂防治方面,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白粉病有特效的化学药剂,发病初期,可选用 2 5 % 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 1 0 %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这两种药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性强等特点,能够迅速渗透植株组织,杀死病菌,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建议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并严格按照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二、贡菜主要虫害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1、烟粉虱识别与绿色防控
烟粉虱是贡菜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在贡菜的苗床地及成株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干燥、郁闭且周围种植有瓜类或茄科作物的环境中更为严重,为有效控制烟粉虱对贡菜的危害,需采取绿色、环保且高效的防控技术。
利用烟粉虱对特定波长光的趋性,可以在贡菜田间早期悬挂黄色粘胶板进行诱杀,这些黄板应悬挂20-30块 ,悬挂高度需保持在植株冠层上方 1 0-1 5 c m ,并随着植株的生长而相应调高,以确保最佳的诱杀效果。其次,通过种植诱集和驱避植物来减少烟粉虱的数量,烟粉虱对苘麻、绿草等植物有喜好性,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种植这些植物作为诱集带,集中吸引并消灭烟粉虱,这些植物的存在也能对烟粉虱产生驱避作用,减少其对贡菜的危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应选用高效、低毒且对烟粉虱有特效的化学药剂,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 1 . 8 % 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 , 2 5 %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 5 %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 , 5 0 % 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以及 2 5 %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这些药剂应均匀喷雾于贡菜植株上,且为确保防治效果,应在首次喷药后间隔5-7d进行第2次喷药。通过综合运用物理诱杀、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烟粉虱对贡菜的危害程度,保障贡菜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出。
2、斑须蝽识别与绿色防控
斑须蝽是贡菜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生活史包括越冬、交尾产卵、幼虫孵化、成虫羽化等多个阶段,为有效控制斑须蝽对贡菜的危害,需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绿色、高效的防控技术。斑须蝽以成虫形态在田间杂草、枯枝落叶、植物根际、树皮及房屋缝隙中越冬,次年4月初开始活动,4月中旬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寄主植物的小穗附近或上部叶片表面上,呈整齐纵列成块,4月底5月初幼虫孵化,开始群聚为害,二龄后扩散至整个植株。第一代成虫6月初始见,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第二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孵化,8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直至10月上、中旬陆续越冬,成虫必须吸食寄主植物的花器营养物质才能正常产卵繁殖,这对贡菜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防控斑须蝽,首先,应在冬季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和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在成虫集中越冬或出蛰后集中为害时,可以利用其假死性,通过震动植株使其落地,然后迅速收集并杀死,若虫害发生严重,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 2 0 % 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 , 3 % 啶虫胱乳油1500-2000倍液或 4 0 % 乐果乳油1000倍液。这些药剂应均匀喷雾于贡菜植株上,防治效果可达 9 0 % 以上。
3、蚜虫识别与绿色防控
蚜虫是贡菜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包括桃蚜和指管蚜等种类,这些蚜虫不仅通过刺吸贡菜茎叶汗液影响植株生长,还能传播病毒病,对贡菜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其发生特点为点片发生,易于在植株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爆发。为有效防控蚜虫,应采取绿色、高效的防治策略,在蚜虫点片发生阶段,可选用 7 0 %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 2 0 % 噻虫嗪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这些药剂具有高效、低毒、内吸性强等特点,能够迅速杀死蚜虫并防止其传播病毒病。在实施化学防治时,应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应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手段,如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等,以降低蚜虫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确保贡菜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出。
总之,贡菜在生长过程中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包括霜霉病、灰霉病、锈病、菌核病、白粉病、烟粉虱、斑须蝽和蚜虫等。通过精准识别病虫害症状及发生规律,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及时排水、清除病株病叶、交替使用高效低毒药剂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保障贡菜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出,为贡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672105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下庄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