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运用效果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503)

山东省菏泽市主要以冬小麦的生产种植为主导,全年无霜期大约为210d,日照时长介于2450~2600h之间,积温约为 ,年平均降水量在 5 9 0~7 4 0 m m 之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菏泽市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小麦产业,并努力提高产量。在日常的小麦生产种植活动中,该市加大了对绿色、高质量、高效、高产技术的应用力度。同时,通过深耕深松、种子包衣处理、精量及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以及全面推广使用各种新型小麦产品,如济麦22、鲁原502、山农 28、山农29 等,使得菏泽市的小麦平均单产由 5 2 5 0 k g / ,增长到当前 以上。但随着小麦种植规模的不断拓展,小麦病虫害问题日益加剧。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化学药剂防治手段为主,久而久之,不仅导致病虫害耐药性增强,使药剂防治效果降低,还因大量使用农药而增加了环境污染风险。因此,积极探讨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手段,有助于推进菏泽市农业产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一、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① 选用抗性强的小麦品种

种植人员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时,应同菏泽市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的病虫害种类相结合,建立在当地气候环境和小麦种植环境的基础上,对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当地环境特点的品种进行选用。

② 做好整地工作

对于小麦种植来说,播种前对种植地开展深耕和深松工作,保证整地处理的精细性,既可以强化该区域的蓄水保能力,又强化了土壤的保肥能力,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通常情况下,整地过程中的深耕环节不需每年进行,一般应间隔2年左右。但如果小麦种植田内的前茬作物为玉米,则需要缩短深耕整地的时间,即为1年1次。为促使田间的犁底层被全面打破,在开展深耕作业时,应将深耕的深度控制到 4 0 c m 左右。

③ 借助科学的轮作和间作方法

若是某一小麦田内的小麦生长阶段发生了严重的锈病问题,则该处农田应实施同油菜、豌豆等作物的轮作方法。另外,想要进一步降低锈病的发生率,还可对多个品种进行播种。当小麦田内的小麦生长发生了严重的赤霉病和纹枯病病害,为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应选取非禾本科作物与小麦实施轮作生产。一般轮作的次数为1次,每次间隔的时间控制在2~3年内。

④ 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作业

杂草在田间大规模生长,会争夺小麦生长阶段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质量。同时,杂草生长过高时,还会给小麦作物的通风和透光度带来不良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基于此,日常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时,相关作业人员需要结合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保证田间杂草被及时清理。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除草时可借助人工拔除的方式。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对化学药物进行使用时,应尽量对毒性低、残留量少的药剂进行选用。

⑤ 重视越冬管理

受到地理地势的影响,不同种植地的土壤结构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麦的实际播种时间受到间接影响。如果小麦播种的时间缺乏合理性和及时性,极易会增加后续小麦幼苗的冻伤或冻死风险。因此,想要更好地保证小麦作物的存活率,既要保证播种时间的合适性,又要重视冬季前的水肥管理工作,确保小麦越冬期间的水分和养分需求得到全面满足,为其顺利越冬提供帮助。另外,进入初春时节时,应把握准确的灌溉作业开始时间,进而全面保障小麦生长健康。

2、物理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就是物理防治技术,实际防治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食物诱杀、性诱剂等方式。在采取该技术手段时,应与菏泽市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相结合,抓住防治的最佳时机。如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成虫交配期等。其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病虫害的诱杀效果,还能够阻止病虫害的持续扩散和蔓延。

① 灯光诱杀防治技术

该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害虫所具有的趋光性特点,在小麦田内依照一定的比例,对频振式杀虫灯进行使用,以此吸引害虫,实现对害虫数量的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杀虫灯效果充分发挥,在对杀虫灯进行设置时,需要保证其同地面之间有 1 . 5 m 左右的距离。

② 色板诱杀防治技术

粉虱、蚜虫、蓟马、种蝇等害虫自身均表现出了一定的趋色性特点。因此,在对粉虱、蚜虫等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将黄色粘板悬挂到田间,借此实现对害虫的有效诱杀。另外,防治和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时,可以利用蓝色粘板的悬挂方法。

③ 性诱剂防治技术

田间害虫会被所释放的性信息素所吸引,若是在成虫交配的高峰期对其进行使用,能够有效干扰和阻碍成虫间的交配,进而减少害虫的繁殖率。

④ 食物诱杀防治技术

通常该方法主要是对糖醋液进行使用,即选取敌百虫药剂、糖、醋、酒和水等。然后,依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在麦田中进行防治,借此吸引害虫,并实现对其的杀灭。

3、生物防治技术

防治小麦病虫害时,主要采取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手段。在此过程中,田间害虫的数量和密度可以得到最大限度控制,且不会因此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健康,安全性要远远高于化学药剂防治。例如,在田间使用由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制作而成的抗生菌;在田间释放具有寄生特点或捕食特点的害虫天敌,以此控制害虫数量。如防治田间的蚜虫时,可在田间引入具有捕食性特性的七星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此外,也可在田间引入蚜茧蜂、赤眼蜂等具有寄生性特性的天敌。但在采取该方法时,需要依照田间虫害的发生情况,保证数量引入的合适性,以免引入天敌数量过多,而使该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4、化学防治技术

若是田间发生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且借助上述各个防治手段无法获得有效的抑制效果时,应对化学药剂进行及时的使用。但在对化学药剂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绿色防控原则,保证所选药剂符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使药剂给小麦生长带来的影响得到最大限度控制。

① 种子和整地处理

通常小麦播种前,种植人员应使用相应的药剂对其实施拌种处理,或直接对包衣种子进行购买,以此增强种子的病虫害抵抗能力。一般选取的拌种药物主要为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另外,播种前还应在整地处理的过程中,对土壤实施消毒,使土壤中存留的病菌和虫卵得以最大程度地消除。

② 重视杂草清理

田间杂草过多时,人工拔除的方式无法达到有效地抑制效果。此时,应针对杂草的类型使用合适的除草药剂。通常情况下,小麦生长进入到3~5真叶期时,可利用吡氟酰草胺、苯磺隆药剂等喷施的形式,实现对田间杂草的抑制。与此同时,在小麦生长进入到返青拔节阶段时,喷施唑草酮、双氟磺草胺等药剂,其在阔叶类杂草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

③ 药物的合理运用

通常在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进行药物防治时,所使用的药剂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想要保证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保证药物利用率,应选取针对性的药物。例如,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药物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绿色防治原则,还要确保药物药效的持久度以及渗透性。如可喷施丙唑·戊唑醇、氰稀·戊唑醇等复配制剂;在对锈病和白粉病进行防治时,可在田间喷施三唑酮、嘧菌酯等化学药物;田间蚜虫数量过多时,可选取高氯氟·噻虫药剂。

二、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菏泽市多个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小麦条锈病病害。不仅有较大的发病面积,还具有较快的蔓延和扩散速度。为更好地应对该严峻形势,菏泽市充分利用无人机等智慧化防治技术手段,实现了每日近万亩的防治,获得了显着的防治效果。对此,在探究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手段时,可以充分结合先进技术,为菏泽市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支持保障。

1、精准施药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对小麦生长阶段的农药施加量进行控制,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和传感器实现。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凭借实时监测到的田间小麦信息及时发现早期病虫害问题。并且,通过分析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能够实现对病虫害发生和蔓延情况的有效预测。在此过程中,种植人员可结合相应的数据信息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既有利于抓准最佳施药时间,又有助于施药量的精准控制,使农药施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避免了农药浪费。不仅如此,在对药物进行喷施的过程中,借助无人机设备和地面智能施药设备,能够进一步提高药物施加的精准性。相关设备在喷施药物的过程中,会与田间小麦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对药量进行科学的调整,确保药物得以被喷施到病害问题。根据实践可以发现,与传统的人工农药喷施形式相比,借助无人机喷施药物,不仅可以实现 2 0 % ~ 3 0 % 的农药节约,还使病虫害防治效果进一步提升。而以往在防治的过程中,会采取大范围、大规模、全面性的喷施方式,通常会消耗大量的农药,且最终的防治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例如,采取传统的药物喷施防治手段时,其所喷施的农药量要高于精准施药技术喷施量的1.5~2倍左右。此时,既增加了农业生产人员的投入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此外,在对效果进行探究时可以发现,传统的药物喷施防治方法仅能够获得 70 % 以下的控制效率。但如果对精准施药技术方法进行使用,可以显着提升控制效率,一般可超过 8 5 %。

2、监测和识别技术

通过利用卫星与无人机上配备的高解析度摄影机,农业生产人员能够对小麦田实施定期的影像记录。这些影像不仅能够帮助种植人员及时观察和发现小麦生长的细微变化,如颜色和纹理变化的微妙差异,还能精确监测其发育阶段生长状态。利用特定算法对影像进行深度分析,能够精确捕捉到病虫害的早期征兆,如叶片出现不正常的颜色变化或是形态异样,从而实现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于不同病虫害会给作物光谱特征带来异常变化。所以,通过利用近红外、中红外等光谱技术方法,全面开展作物的光谱扫描,并细致分析相关光谱数据,能够实现对特定病虫害种类的精确识别与鉴定。之后,将收集到的影像与光谱数据整合,并输入至所构建的人工智能模型中开展处理与分析。这些模型借助于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训练,不仅能够精准学习和识别各种病虫害的特有特征模式,还能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这些模型的识别能力显着提升。除此之外,在小麦田间广泛布设各类智能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温湿度传感器、土壤传感器以及病虫害监测传感器等,能够实现全面精准的农田环境监控与管理。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小麦生长环境,捕捉关键指标,这些指标与病虫害的发生紧密相关,为预测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数据与遥感技术相结合,能够显着提升菏泽市小麦生产阶段病虫害监测的精确度和效率。

3、智慧化施药技术

智慧化施药技术主要是对无人机、地面自动化喷雾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进行使用,为后续药物喷施的精准性和均匀性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保证。高精度的喷嘴和控制系统为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借此可以确保田间药物喷施量和喷施范围的及时调整。与此同时,在对该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搭配田间观测技术,可实现变量施药,既保证了施加的针对性,又避免了浪费问题。不仅如此,在对智能施药技术进行使用时,其可以实现环境所受药物影响的评估。也就是通过对田间土壤和空气内残留的药剂水平,判断药剂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这些评估数据可为后续药物施加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从根本上实现了药物喷施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全面提升。

三、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运用效果

1、小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对精准施药技术和生物绿色防治技术手段的运用,小麦病虫害防治阶段使用农药的量和次数明显降低。此时,小麦残留农药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使得小麦作物的食品安全全面提升。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对上述技术手段进行使用以后,实际残留农药的量减少了 3 0 % ~ 7 0 % 。并且,在采取绿色防治技术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病虫害不仅得到了有效控制,还实现了小麦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品质的全面提升,对市场销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随着社会公众环保和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开始追求绿色有机产品。而借助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手段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小麦,其生产与有机认证标准相符,极大程度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增强了菏泽市小麦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2、成本效益发生显着变化

日常进行小麦生产工作时,积极运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减量增效方法,可以使田间农药的施加减少,进而达到了对农业生产人员生产成本的控制目的。根据相关实践研究可以发现,若是利用智慧化的农药喷施设备,最终的农药用量会降低约3 0 %~5 0 % 左右。另外,在对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病虫害监测系统和防控技术进行使用时,传统人工喷施药物和人工监测的需求降低,使劳动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除此之外,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改善传统化学农药施加量过多的问题,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间接地减少了环境修复和维护的成本投入量。从而可以知道,当小麦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时,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效益会实现有效增加。

综上所述,作为菏泽市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小麦作物的实际产量和质量会给食品安全及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影响。而加大对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研究力度,可使菏泽市小麦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产量全面提升的同时,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作者单位:274707山东省菏泽市军城县黄安镇农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