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促进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我国近20多年教育数字化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教育数字化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热点有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意义、教育出版数字化、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近几年研究趋势关键词有在线教育、智慧教育、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P39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4)18-0176-08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Trends in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ZHOU Yuye, WANG Yongju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ituation, hotspots and trend of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rough visual knowledge graph.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research is on the rise, with main research hotspots including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publishing, digitaliz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digitaliz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for research trend include online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equity. On this basis,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with the aim of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CiteSpace
0" 引" 言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与数字化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数字技术逐渐全面应用于中国各领域的建设。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我国教育教学和数字技术整合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目前进入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阶段,教育数字化转型迎来了新征程。在此背景下,教育数字化成为热点的研究对象,备受学者关注。目前关于教育数字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数字化的理论框架、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等方面,很少有学者对教育数字化的研究现状、热点进行梳理。教育数字化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厘清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整体框架及演进脉络,客观地把握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未来发展启示。在近20多年来,有哪些作者和机构致力于教育数字化研究?当前教育数字化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是什么?客观回答这些问题,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20多年教育数字化的相关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现状,把握该领域研究趋势,为教育数字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共词分析方法,通过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以国内教育数字化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知识图谱为核心研究工具,对国内近20多年有关教育数字化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明确其总体概况、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本文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研究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发性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分析等。
1.2"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为数据获取来源,将“教育数字化”定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将文献的时间范围限定在2000年1月—2023年6月,文献来源类别限定于CSSCI,最后通过人工甄别,去除了无作者、无关键词的会议通知、访谈、评论、新闻等无效文献,最终得到国内教育数字化相关文献484篇,并选取这484篇期刊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分析。
2" 总体概况
2.1" 国内发文量分析
2000—2023年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484篇研究文献总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文献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在逐年增加,说明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2000—2008年发文量是个位数,处于起步萌芽阶段。从2009—2021年开始日益受到业界学者关注,发文量有所增长,但文献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处于缓慢的波动阶段。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发文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发文量迅速增长到99篇。2023年上半年一共发文129篇,达到发文量的峰值,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发文量将持续增长。
2.2" 作者合作分析
为了研究教育数字化领域作者的合作情况,对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进行分析。将2000年1月—2023年6月的CSSCI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并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2023年,切割跨度设置为1,运行后得出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节点和对应的名字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连线表示两人之间有合作,连线颜色越粗,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越密切;每个作者节点的颜色代表作者发文的时间,节点的颜色所对应的左下角色阶上的颜色越靠上,说明作者发文时间越晚。2000—2023年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祝智庭,发文数量为18篇,远超于其他作者。其次是吴永和(10篇)、胡姣(8篇)、程结晶(5篇)、任友群(5篇)和兰国帅、余胜全等作者发文量超过4篇,为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祝智庭、吴永和、胡姣为首的很多作者都在近几年发表了高质量文章,也有部分作者在早期发表了文章,如程结晶等人的发文时间相对较早。部分作者有较强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例如,以祝智庭为中心的研究圈包括胡姣、戴岭、闫寒冰等作者;以吴永和为中心的研究圈包括许秋璇、郑浩等作者;刘吉林、王毓珣和李波进行了合作;韩锡斌、周潜和李铭也在近期进行了合作。但也有少部分作者是自己独立发文。整体上看,大部分作者对该领域研究时间与持续度普遍不高,学术联系不紧密,说明仍需加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
2.3" 研究机构分析
为了研究教育数字化领域机构的合作情况,对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进行分析。在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机构Institution,运行分析后得出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机构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节点和机构字体越大,表示该机构的发文量越多;连线表示机构之间有合作,连线颜色越粗,表示合作越紧密;每个机构节点的颜色代表机构发文的时间,节点的颜色所对应的左下角色阶上的颜色越靠上,说明机构发文时间越晚。华东师范大学相关机构(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文数量一共58篇,在核心机构(发文量≥4篇)的发文量中占比61%,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发文量最多,发文数量为19篇。华东师范大学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为首的很多机构都在近几年发表了高质量文章,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等部分机构发文时间相对较早。各发文机构之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例如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为首的研究圈;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为中心的研究圈;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等机构之间有合作关系。但也有一些机构是独立发文,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未来仍需加强合作。
3" 研究热点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得出所选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运行得出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词频分析表,如图4和表1所示。
每个节点均对应一个关键词,节点和关键词字体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每个节点的颜色对应色阶上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论文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代表着研究人员一段时间内共同关注的问题[1]。从图4可知,2000—2023年教育数字化研究主要围绕数字化、教育出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在线教育等展开,这些高频关键词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也是构成教育数字化领域的核心部分。中心度高说明关键词在网络中更重要,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包括数字化(0.13)、高等教育(0.04)、教育出版(0.04)、职业教育(0.03)、智慧教育(0.03)、教育公平(0.03)等,这些关键词是教育数字化领域的重要节点,后续研究也需重点关注。外圈呈红色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趋势,如数字化、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数字技术等。从整体看,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化赋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教育均衡发展等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的研究。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上进一步研究,把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聚成一类,目的是要观察教育数字化领域形成的研究聚团,从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选择LLR算法,将K值设为9,增强聚类的说服力,从而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这些聚类反映出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规模较大的几个聚类包括:数字化、教育、教育出版、教育公平、数字变革、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数字教材、教育创新,如图5所示。
该聚类图谱的模块值Q=0.864,平均轮廓值S=0.974,都大于0.8,说明该聚类分析结果是可信的。对核心聚类和高频关键词进一步归纳,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研究热度最高的主题包括5个方面,即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意义、教育出版数字化、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
3.2.1" 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意义
该主题包括两个聚类:“#0 数字化”和“#1 教育”。
“#0 数字化”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数字化、工业4.0、教育4.0、后疫情、新兴技术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6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概念也随之出现。数字化是传统信息化的升级,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数字化”本质上强调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对个人或组织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重塑,让数据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发挥技术生态系统的潜力,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化。“数字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教育等,对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系统整体驱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建设数字中国。
“#1 教育”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教育、高等教育、在线教育、信息技术、元宇宙、教育新基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6年。在数字时代,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主动求变,培养适应社会的时代接班人。教育要通过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变革教育模式、理念和形态等,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线教育模式、混合式教育模式、教学数字化等成为教育数字化关注重点。祝智庭等人从六个方面阐释了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行动建议[2]。李铭等人设计了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框架及未来教学愿景等[3]。
本质上讲,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主动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方式,重组与再造教育生态,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和新形态。
3.2.2" 教育出版数字化
“#2 教育出版”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教育出版、数字出版、转型、出版融合、内容服务、教材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4年。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阅读行为和需求在不断转变,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出版展现形式需要转型升级,数字化出版成为必然选择。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体现在出版数字化教材、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搭建数字化教育应用平台等。大多数研究都在积极探索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其中部分学者基于理论进行分析,张泽分析了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指出了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4]。除了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如潘志娟结合译林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探索经验,给出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策略[5]。此外,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国外教育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为国内教育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例如于明明通过分析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企业培生集团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为中国教育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6]。
综合而言,该研究热点主要聚焦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涉及教育资源、平台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目的是推动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
3.2.3" 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
该主题包括两个聚类:“#3 教育公平”和“#6 共享途径”。
“#3 教育公平”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教育公平、数字技术、教育政策、教育治理、智慧教育、赋能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20年。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即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7]。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8]。比如,通过“三个课堂”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带动薄弱学校有质量发展。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也需谨防数字教育鸿沟,防止出现新的教育鸿沟[9]。
“#6 共享途径”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共享途径、区域性、资源服务、远程教育、共享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08年。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学者们主要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例如程结晶等人从基本原则、标准化、内容分析、战略思维等方面构建了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10]。
综上所述,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该研究热点主要关注数字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和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等研究内容。
3.2.4" 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该主题包括两个聚类:“#4教育变革”和“#8教育创新”。
“#4 教育变革”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教育变革、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教学群体、教学方式、信息化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5年。
“#8 教育创新”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教育创新、电子课本、研究评述、产业发展、标准研制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3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引发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创新。教育数字化既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主要动力,也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教育步入数字化转型加速阶段,引领着教育理念变革、智慧教学环境构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综合评价改革[11]。学者多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例如祝智庭等人阐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和发展机遇[12],舒杭等人从“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转去哪”四个维度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框架[13]。
总之,教育数字化转型必然引发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等的发展与改革,在教育领域产生各类新方式、新形态、新模式,重塑和构建教育新生态,持续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
3.2.5" 数字化教育资源
该主题包括两个聚类:“#5 数字资源”和“#7 数字教材”。
“#5 数字资源”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数字资源、数字鸿沟、资源共享、网络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0年。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多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例如李华等人提出了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建设实践框架并进行实践验证[14],单俊豪等人对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方向进行解读,提出了数字化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的路径和策略[15]。
“#7 数字教材”聚类下提取的关键词有数字教材、知识选择、知识内容、平台化、学习工具、内容架构等,出现的平均年份是2016年。数字教材是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材不是数字化的纸质教材,而是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产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学者们主要进行教材数字化的开发和实践探索,例如李锋等人提出了设计智能教材的方法与技术,及其智能教材实现的推进策略[16]。王永奉探讨了中小学数字教材的特点、内容结构体系的建构、设计要求及追求的目标、呈现方式[17]。谢林见认为数字教材更是一种方法、模式和环境,是面向学生知识服务的学习管理载体,是动态教学交互的开放性系统[18]。
综上所述,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研究主题关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教材建设等,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
4" 研究趋势
4.1" 关键词突发性分析
通过关键词的突现可以了解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前沿,预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在CiteSpace中,通过突现词探测功能,可以获取在某一时间段内关键词的突增情况,将Burstness中的γ值设为0.35,得到前20个关键词的突现情况,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前沿趋势也在动态改变。截止到2012年,有8个关键词结束爆发,如建构主义、数字资源、共享等关键词。2013年到2020年,有6个关键词爆发很短时间就结束了,如发展模式、数字教材、大数据等。教育出版2015年爆发,2021年结束爆发。其他关键词从爆发以来一直突现到2023年,如在线教育、智慧教育、教育公平,说明这几个主题仍是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通过对突现图谱的分析与总结,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趋势体现在在线教育、教育公平、智慧教育等几个方面:
1)在线教育。在线教育从2016年成为研究关键词,引起了学者们大规模的研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成为主要授课方式,将在线教育研究推向高潮。未来在线教育将关注在线教育课程平台优化、新技术应用、在线教育新生态建设等内容[19]。杨晓宏等从在线教育视角,提炼了教育战“疫”中的中国智慧及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示,从中不难看出在线教育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20]。
2)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作为研究关键词从2020年兴起。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契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目标。智慧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系统[21]。智慧教育相关内容包含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育新生态等方面。未来亟须在理论基础与支撑技术和智慧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基础下,结合新兴的智能支持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22]。
3)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从2020年开始被作为研究关键词,一直处于研究前沿。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优质教育公平,一直以来是国内及国际领域教育改革的重点,自然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义[23]。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学者研究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24]。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4.2"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为进一步得到我国教育数字化在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演化,利用CiteSpace软件的Timeline View功能,得出了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7所示。
“数字化”“教育”“教育变革”聚团出现最早(2001年)。“数字化”和“数字资源”聚团2021年结束,说明集中在这两个主题的研究逐渐减少。“教育出版、教育、教育变革、教育公平”一直持续至今,是当前的研究趋势。
5" 研究展望
1)加强合作研究,打破学科壁垒。教育数字化领域的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稀疏,作者和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关系,形成联系紧密的研究团队。打破教育数字化内部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优势,追求合作共赢。教育数字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多学科领域知识,积极关注跨学科研究和实践,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形成综合性的方法体系。
2)加强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落地。目前而言,教育数字化主题相关研究在理论阐释、观点辨析、技术探索等方面都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后续应该加强经验研究,为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出真招实招,在实践层面切实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比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典型案例研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数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数字化教学模式及案例研究等。
3)在数字化创新中,坚守教育初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ChatGPT,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创新,似乎永远是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焦点。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智能化新阶段[25]。在教育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研究更需要坚守教育初心。教育数字化姓“教”不姓“数”,其本质和目的是教书育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教育数字化研究应该通过数字技术,关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双减”“五育融合”、高考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国家和社会关切。
4)在数字时代之变中,主动聚焦教育转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数字时代的科技巨变中,教育将走向何方,如何办好面向科技未来的教育,成为教育数字化研究必须回答的未来之问。为应对数字时代巨变,教育数字化研究需要主动聚焦教育转型,积极开展人才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治理、教与学方式、教育生态等方面的教育转型研究。因此,不仅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更是教育转型研究。
6" 结" 论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对国内近20几年有关教育数字化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发文量来看,近20年高质量论文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近年发文量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发文量将持续增长。
从核心作者和机构合作情况来看,作者间与机构间合作不足。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祝智庭,远超于其他作者。部分作者有较强的合作关系,也有部分作者是自己独立发文,需加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发文机构绝大多数是重点高等院校,发文机构之间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但也有机构是独立发文,没有过多建立合作关系,需要重视机构间的合作。
从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来看,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研究热度最高的主题包括5个方面,即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意义、教育出版数字化、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教育数字化研究前沿集中在在线教育、智慧教育、教育公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谢笑莲.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数字素养研究可视化分析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0):67-74.
[2] 祝智庭,郑浩,谢丽君,等.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转型的需求分析与行动建议 [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2):22-33.
[3] 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 [J].中国电化教育,2022(7):23-30.
[4] 张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J].中国编辑,2022(4):57-61.
[5] 潘志娟.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教育出版的出路探微——以译林出版社为例 [J].出版广角,2018(22):39-41.
[6] 于明明.国外教育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启示——以培生集团为例 [J].出版广角,2019(3):43-45.
[7] 李克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EB/OL].2024-02-20].https://www.gdwc.gov.cn/zjwcls/gkmlpt/content/1/1613/post_1613111.html#5428.
[8] 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 [J].中国远程教育,2022(7):21-27+58+79.
[9] 毛雁冰,李心羽,赵露.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在线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22(9):38-42.
[10] 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25-129.
[11] 黄先开,杨艳萍.数字化变革引领创新 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15-17.
[12]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 [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13] 舒杭,顾小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 [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1):24-33.
[14] 李华,孙娜,马小璇.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的研究、实践与未来发展 [J].中国电化教育,2022(8):92-99.
[15] 单俊豪,闫寒冰.教育新基建赋能数字化教师培训资源建设 [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32-41.
[16] 李锋,盛洁,黄炜.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点:智能教材的设计与实现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01-109.
[17] 王永奉.中小学教材数字化的实践探索——以中小学“安全教育数字教材”为例 [J].科技与出版,2016(9):79-81.
[18] 谢林见.教育内容数字化、工具通用化以及教材平台化——数字教材发展的定位及问题探讨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39-41.
[19] 韩筠.在线课程平台推动在线教育十年发展的研究与展望 [J].中国高等教育,2023(2):21-26.
[20] 杨晓宏,郑新,何继龄.教育战“疫”之中国智慧及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示——在线教育视角 [J].中国电化教育,2023(3):46-54.
[21] 黄荣怀,刘梦彧,刘嘉豪,等.智慧教育之“为何”与“何为”——关于智能时代教育的表现性与建构性特征分析 [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5-12+35.
[22] 雷朝滋.抓住数字转型机遇 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J].中国远程教育,2022(11):1-5+74.
[23] 刘宝存,苟鸣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质、挑战与路径 [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12-20.
[24] 周海涛,李葆萍.推进数字化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逻辑与路向 [J].中国电化教育,2023(1):62-67+132.
[25]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 [J].中国电化教育,2023(2):55-59+66.
作者简介:周瑜烨(199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数字化;王永军(1982—),男,汉族,山西柳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数字化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