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指明了方向。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已经成为当前紧迫的国家战略目标。建构我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拓展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的时代阐释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为首的团队积极探索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2013年3月首次提出“周边传播现象”和“周边传播”的概念,十年后的2024年1月5日,“周边传播理论”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14所中国着名高校新闻传播专家评选为中国本土原创传播学理论之一;2024年11月30日,“周边传播理论”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中科院、中国社科院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中国原创理论案例。十年磨一剑,该理论已经从一个崭新的传播学概念发展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体系,取得了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
本期我们刊发的3篇周边传播研究相关文章,分别从命运共同体、边境城市和中国交通等不同视角探讨如何做好周边传播,彭翠和白丽婷、赵丽娅以“一带一路”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为中心探究周边传播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实践与叙事模式。唐顺姣分析了边境城市的周边传播优势,提出了运用好多元主体、圈层递进传播,共情传播,一城一国的精准化差异化传播路径。李红秀通过探讨中国交通新闻报道的时空趋势和交通周边传播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区域交通合作机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作为全国首家以“媒体融合”命名的期刊,我们高度关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前沿研究,未来我们将继续协同全国业界和学界力量,从政治的高度、专业的锐度和理论自信的深度,为推动我国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国家形象,推动本土原创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应用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