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工作和生活。根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华外籍人员中,缅甸籍人员达到35.1万人,约占总数的 40% 。因此,研究在华缅籍人员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其对传播策略的启示,具有普适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研究背景聚焦于中国云南省德宏景颇族自治州,这一地区与缅甸接壤,具备地缘相邻、山水相依的天然优势,同时,由于地理区位的邻近性,数量众多的缅甸籍人员在此进行跨国务工活动,此地因而成为了中缅人员交流的重要场所。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人体传播作为重要的“三体”(人体、物体、媒体)传播之一,在传播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缅籍人员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传播的主体。他们在中缅周边传播链中扮演着“中转站”的角色,既能传递来自中国的信息,也将情感与态度反馈给作为他们关系周边的缅甸亲友。中缅两国长达2186公里的边界,使得双方人民共享情感亲密度,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记忆,缅籍人员可在对外传播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增进周边传播的效果。
在既往研究中,尚未出现将缅甸在华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研究,而在其余寥寥有关缅甸人群的传播研究中,缅甸公众常被视为传播受体,对其能动性的关注是缺乏的。相关研究表明,缅甸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存在偏差[2,主要源于媒体的误导和中国对缅传播缺位的影响3。与此同时,既往的周边传播范式下的研究仅有对周边国家或民族传播的理论性论述,在地性考察亦十分缺乏。基于此,本文旨在对缅籍人员的中国形象认知进行在地性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在三体传播范式下为传播周边、增强互信理解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缅籍人员的中国认知现状
研究发现,缅籍人员的中国认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华居住时间长短、工作和社区环境,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以及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获取的信息,都对他们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一)缅籍人员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基于王祖螺和龙威两位博士的问卷调查及清华大学范红教授有关国家形象维度的研究,笔者自编中缅文问卷和访谈内容,在中国德宏芒市工业园区随机给缅甸籍人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67份;之后又在德宏瑞丽随机给缅甸籍人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78份,总共有效样本为345份;采用SPSS19分析所采集数据。
缅籍人员基本情况:男性占 55.9% 。女性占44.1% ; 50% 的缅籍人员在中国居住时间长达5年以上, 23.5% 的缅籍人员在中国居住时间为3-5年,在中国居住时间为1-2年和2-3年的缅甸籍人员分别为 14.7% 、 11.8% 。来自缅甸北部的缅籍人员最多,占 47.1% ,因为缅甸北部与中国瑞丽三面接壤,这强有力地说明周边传播的生命力。
其次是来自缅甸东部的缅籍人员,占 23.5% 、来自缅甸南部和缅甸西部的缅籍人员一样多,均占14.7% 。他们的文化水平显示:小学水平和高中水平的在华缅籍人员最多,均为 29.41% ,其次是初中水平的在华缅籍人员,占 23.53% 。大学水平的在华缅籍人员人数最少,占 17.65% 。来中国之前的汉语水平显示: 67.65% 的缅籍人员来中国之前只会一点点汉语, 17.65% 的缅籍人员来中国之前会听说汉语, 5.88% 的缅籍人员来中国之前会听说读汉语, 8.82% 的缅籍人员来中国之前会听说读写汉语。 50% 的缅籍人员在来中国之前基本不了解中国, 35.29% 的缅籍人员了解一点中国,14.71% 的缅籍人员基本了解中国。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缅甸的传播影响力和传播效率还有待提高。尽管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密切的交流机会,为缅籍人员了解中国提供了一定条件,但实际情况显示,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仍不够充分。这种有关中国的有限了解局限了传播客体对中国的初步认知,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传播效果,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
(二)缅籍人员的中国认知
缅籍人员对中国的认知逐渐形成,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这种认知过程通常始于他们初到中国时的第一印象,包括中国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直观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通过与工作场所中的同事交流、社区活动中的邻里互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就医和娱乐等具体经历,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经济发展和人际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此外,他们还可能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和朋友亲人的反馈等途径,获取更多关于中国的多维度信息。这些多层次的互动和信息交流不断丰富和修正他们对中国的整体认知,形成一种动态、综合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过程。
1.缅籍人员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
缅甸籍人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主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实现。调查结果显示, 43.24% 的受访者通过与中国人直接接触,获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一过程体现了观察和模仿学习的重要性。此外,35.14% 的受访者通过电影、电视和广播等媒体获取文化信息。媒体作为观察学习的关键工具,通过生动的文化场景展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21.62% 的受访者利用互联网获取中国文化信息,这种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中国文化信息。
除了人际互动和媒体传播外, 32.43% 的缅籍人员还通过参与文化节等活动来拓展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这种参与式学习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体验。同时, 29.73% 的受访者利用互联网获取中国文化信息,这种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来源。相比较之下,通过报纸杂志和浏览英文网站了解中国文化的各占 18.92% 显示出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相对局限性。
由此可见,缅籍人员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呈现出多样性和交叉性,这表明了不同传播方式的互补性。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传达中国文化,建议在传播中进一步优化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策略,确保信息的多维度和可及性,从而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2.缅籍人员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
周边传播的万物自适理论认为,当个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场域时,个体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改造自己,进而在这一场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达成一种“自我和谐”的境地。缅籍人员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也印证了这一理论的普适性。在对缅籍人员对中国文化兴趣的调查中,结果显示, 41% 的受访者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表现出最高的兴趣。这一现象反映了对实际生活信息的需求,表明他们希望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在当地的生活质量。其次, 38% 的缅籍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够提供文化认同感,帮助他们理解并欣赏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这种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可能源于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与定位。此外, 32% 的缅籍人员对中国的仁爱忠孝等社会价值观念表现出兴趣,这反映了他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关注。这种关注可能与他们希望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的愿望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只有 16% 的缅籍人员对中国人物和自然地理文化感兴趣,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可能表明这些内容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影响较小。然而,这部分人群仍可能因美学和娱乐需求而选择了解这些方面(上述数据大于 100% ,是因为缅籍人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表现出多样性和交叉性)。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解释缅籍人员的文化兴趣差异。他们主动选择感兴趣的文化内容,以满足生活适应、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认知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选择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也体现了其心理动机的多样性。因此,在对缅传播文化时,建议侧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民族文化,以更有效地满足缅籍的兴趣和需求。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也能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提高他们在中国的生活质量。
3.缅籍人员的中国形象总体认知
缅籍人员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显着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整体认知。通过积极的经济体验和文化交流,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逐渐趋于积极。然而,在商品质量等特定领域仍需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宣传,以提升其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同时,加强对商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进而增强缅籍人员对中国的认同感,推动他们在社会中的积极传播,从而形成良好的中缅关系与文化交流氛围。基于此次调查分析显示,缅籍人员的中国形象总体认知,如表1。
表1数据显示,缅籍人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同度最高,平均得分达到4.072。这一结果反映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快速经济增长的直观感受。许多缅籍人员在中国的工作环境中,目睹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商业活动的繁荣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深刻认识,使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其次,缅籍人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也相对较高,平均得分为 4.034 。这一认同不仅源于他们通过工作和生活与中国同事的日常互动,还包括通过媒体(如电影、电视、广播)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内容。社会学习理论的支持使得这些文化接触成为他们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通过观察和模仿,缅籍人员逐渐理解了中国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此外,缅籍人员对中国政府行为认同,平均得分达到3.854。然而,尽管对经济、文化和政府行为的认同较高,缅籍人员对中国商品质量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平均得分为3.602。这一现象可能与部分产品的质量问题有关,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某些顾虑。为了提高这一认知,建议通过宣传展示中国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创新,增强外籍人员对中国产品的信任感和认可度。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缅籍人员对中国社会的印象平均得分为3.854,显示出他们在社会安全、公共服务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体验和评价。通过在中国的生活,他们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社会的综合认知,对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认知的形成不仅基于他们的个人经历,还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
4.缅籍人员在中国生活的满意度及传播能动性
在对缅籍人员生活满意度及其传播中国文化能动性的调查中,结果显示, 38.24% 的受访者对在中国的生活感到满意, 58.82% 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满意。总体而言, 97.06% 的缅籍人员对其在中国的生活持积极态度,仅有 2.94% 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这一高满意度反映了缅籍人员在生活质量、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的较强认同感。
根据调查数据, 48.65% 的缅籍人员具备向缅甸周边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24.32% 的缅籍人员经常进行这一传播活动。这表明,近 73% 的缅籍人员能够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其家人和朋友,而约 27% 则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现象揭示了缅籍人员不仅在中国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愿意将这些体验传递给他们的社交圈,因此,提升缅籍人员的生活满意度与文化认同感,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缅甸的文化传播能力,从而促进中缅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二、缅籍人员的中国形象认知对周边传播策略的启示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万物皆媒,而媒介的“介”指向了一种中介性职能,承载着传递、运输能量与信息的功能。因此,“人体”“媒体”“物体”作为三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三体传播理论为指导,分别从人体、媒体和物体三个角度,为中缅文化传播实践提出策略建议。
(一)加强中缅周边人体传播
调研数据显示, 43.24% 的缅籍人员通过与中国人接触来了解中国文化,这一发现表明,他们与中国人之间的互动是获取中国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外籍友人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文化传声筒”作用8,缅籍人员与缅甸本土民众之间存在较大的共通意义空间及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使得他们在缅甸传播中国文化时更加顺畅和高效。
首先,利用好跨境民族人际传播的优势。定期邀请中缅两国跨境生活的知名人士参与座谈会,鼓励他们有意识地传播促进中缅友好关系的故事。这种形式的交流不仅可以增进相互理解,还能通过权威声音强化文化认同。其次,借助缅籍人员传播中国好声音。缅籍人员已从对缅甸传播中国文化的客体转化为该文化传播的主体。他们通过小型聚会、相互走访,以及利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种传播模式形成了从点到点、点到圈、点到面的多层次传播链,有效促进了中国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再次,提升传播意识。增强缅籍人员及其家庭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播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各方对中缅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建立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缅籍人员及其家庭能够及时反馈他们的体验与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改进传播策略,还能增强参与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更加积极的文化传播行为。
(二)强化中缅媒体传播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在塑造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的经验与媒介的呈现共同构建了空间的想象力,为人们理解那些未曾亲身体验的地理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传播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意义的载体。因此,周边媒体如何建构我国形象,受到物质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这一背景下,提升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尤其是与周边媒体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优化现有对缅甸传播平台。继续维护和优化现有的对缅甸传播平台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更新,还需增强内容的本土化与针对性,以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对当前传播平台的评估,识别其优势与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缅文化交流的需要。其次,搭建数字化平台。建立中缅之间的数字化平台也是关键策略之一。可以设计和开发多样化的数字化媒介,如官网、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以便更有效地传播信息。这些平台能够发布多种形式的内容,包括新闻、文章、图片和视频,可以极大地丰富信息传播的渠道,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此外,这些平台应具备互动性,鼓励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从而形成良性的信息循环。再次,优化媒介信息传播。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优化中缅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实现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推送与之相关的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加强中缅媒介信息监管。加强对媒介信息传播的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建立信息审核机制,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此外,促进中缅两国媒体在资源、内容、数据和技术上的互通,建设互通的节目库、数据库和人才库,能够有效提升中缅双方在信息传播中的协同能力。第五,提升语言转换能力。提升汉语、英语及缅甸语的语言转换能力,增强多语种传播的能力。
因此,通过优化现有传播平台、建立数字化平台、提升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加强信息监管以及提升语言转换能力,能够有效增强中缅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更加稳固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缅甸的形象,也将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关系的建立。
(三)增强中缅物体传播效果
物体携带信息,因此,积极开展中缅各个领域的项目合作,让物体作为媒介,也能加强缅籍人员对中国的积极认知。
首先,中缅两国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如公路、铁路和港口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两国之间的交通便利性,也促进了经济的相互依赖。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缅籍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出行和交流渠道,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进一步说,交通便利性直接影响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加快产能合作。在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缅籍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这种合作不仅能提升缅甸员工对中国企业的认知,还能增强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理解与认同。因此,企业在加强产能对接和技术合作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化的融合与传播,让缅籍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再次,促进农产品贸易。通过加强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合作,中缅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互动有助于提升缅籍人员对中国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认知。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农产品展览和推介会,增强缅籍人员对中国农业文化的了解,从而提升其对中国形象的积极认知。第四,加强金融合作。中缅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如货币政策沟通与市场互联互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也为缅籍人员提供了更稳定的经济环境。通过金融合作的透明性与便捷性,缅籍人员将更容易获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对中国经济环境的积极认知。第五,开展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中缅两国能够逐步加深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鼓励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能丰富缅籍人员的文化体验,也能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从而进一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因此,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能合作、促进农产品贸易、加强金融合作以及开展人文交流合作,中缅两国可以有效增强缅籍人员对中国的积极认知。这种认知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双边关系,也将为进一步推动国际受众对中国的理解与欣赏、扩大中国的国际舆论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在多样化文化认知渠道的支持下,缅籍人员通过人际互动、媒体、互联网等多重途径,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种多元化的接触方式不仅增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也促使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积极的国家形象认知。这一积极认知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外籍人员产生了显着的吸引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因此,为进一步加强这一积极影响,传播策略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和决策者应通过深入分析外籍人员的实际需求与文化背景,构建包容且多元的传播渠道,以减少文化差异和信息传播局限性带来的误解。
通过持续的传播策略优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可以有效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影响力,还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奠定坚实基础。总体而言,通过多样化的文化认知渠道与策略优化,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深度融合和互相理解,从而在国际上塑造更为积极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口普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1922.
[2]辛敏.缅甸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中国人在当代缅甸文化和媒体中的形象[J].南洋资料译丛,2014(4):16-24.
[3]彭伟步,黄江勤.媒体舆论裹挟下缅甸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J].公共外交季刊,2020(6):7-13.
[4]王祖螺.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与中国国形象认知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8.
[5]龙威.缅甸汉语传播对非华裔缅甸人中国形象认知影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9.
[6]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1-147.
[7]王邵军,李晓冰.乙世代消费新主流影视的原因与趋势: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5):87-97.
[8]单佳慧.以主场传播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J].青年记者,2023(2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