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报道创新路径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467)

摘要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短视频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其内容快速传播的同时,如何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和报道深度、广度,成为短视频创作者和新闻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探讨通过图文结合、视频报道、直播互动等多种形式,增强短视频新闻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满足大众对信息即时性的需求,实现新闻报道深度与广度的平衡,从而提升短视频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 融媒体 新闻传播

引言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已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之一。短视频凭借其生动、直观、便于传播的特点,迅速在信息传播领域凸显其优势[1]。

短视频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不仅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增强报道的参与感和传播效果。然而,如何在保证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兼顾情感深度和人文关怀,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值得深入探讨[2]。

一、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报道的特点与挑战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凭借其迅捷、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在人物报道中占据重要位置。其独特优势还在于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将新闻的故事和情感生动地传达给受众,增强报道的“温度”,即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同时,增强其“力度”,即报道的深度、准确性和影响力。短视频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故事的感染力,还需要兼顾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从而实现报道的深度与广度的平衡。这种探索对于提升报道质量和扩大其影响力尤为必要[3]。

(一)短视频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短视频作为融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首先,短视频凭借其快速传播的特性,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受众的关注,满足了当今社会对信息即时性的需求。其次,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转发功能,使得新闻报道能够迅速扩散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极大地提升了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4]。

此外,短视频还具有强大的互动性,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方式,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内容讨论,增强了与报道的情感连接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仅使报道更具“温度”,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及时反馈,助力优化报道内容和形式。在提升报道“力度”方面,短视频的多样化呈现方式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新闻故事的内涵和价值,确保报道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保持其深度和准确性。充分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实现人物报道“温度”与“力度”的有机结合,对于提升报道质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5]。

与此同时,短视频推广以其直观、易分享、精准定位、低成本高效益、增强用户互动参与以及易于监测与评估等优点,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选择。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对于新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时代,掌握短视频推广的技巧和策略,使用短视频拍摄作为传播手段将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也更容易实现品效合一的传播效果。

(二)短视频在新闻报道中面临的挑战

短视频新闻报道在保持传播速度和范围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如何确保内容的深度和质量,以及如何处理好版权合规性问题等挑战。

内容质量提升是短视频新闻报道中的一大挑战。由于短视频的制作和发布门槛较低,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参差不齐的内容。如何在保证内容快速传播的同时,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和深度,成为短视频创作者和新闻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制定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和标准,以提升报道的整体质量[6]。

版权与合规性问题不容忽视。短视频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版权问题尤为突出,在内容创作和使用过程中,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素材,避免侵权行为,是短视频新闻报道中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短视频创作者和新闻机构需要时刻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追求内容创新的同时,必须精心构建与版权保护相协调的创新策略与管理实践,确保其内容合规合法。

二、短视频新闻报道的制作创新

(一)创新提升内容质量

短视频新闻报道要追求内容质量与深度,在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把微视频、调查短片、直播式跟踪等多种视觉形态强化起来,提升短视频的文化内涵和新闻传播价值,真实且反映客观现实的新闻内容,有助于新闻传播生命力的延展,进一步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用户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报道背后的故事。

2024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人物·时代先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短视频专题报道[7],制作团队巧妙地运用了微视频拍摄形式,生动展现了阡陌间的泥土芬芳和在乡村振兴事业中默默奉献的领军人物的风采与成就。报道中,制作团队深入群众基层、体验一线生活,通过高清摄像和特写镜头,详细记录了带头人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与村民的交流、对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等画面,多角度提取乡村特色和情感符号,以独特的视听体验,展示了乡村在带头人带领下的巨大变化和勃勃生机,让受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在呈现乡村振兴成果时,制作团队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短视频应用场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探寻多层次和多面向的文化素材,将乡村的美丽风光和蓬勃发展景象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报道的后期剪辑和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注重节奏感和音乐的选择,精心挑选与报道主题相符的背景音乐,并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节奏,使得整个报道更加流畅、紧凑, 不仅增强了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还使得报道内容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显着成效。

(二)创新叙事手法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作为传播新闻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其质量提升和创新叙事手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长江日报》短视频专栏“第一眼”,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亮点,通过展现生活中的暖人瞬间引发受众共鸣,不仅展现了高度的创新性,还深刻触动了人心,为提升短视频新闻报道质量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案例。

2022年3月4日,“第一眼”栏目推出关于冰雪天全城大互助的视频《姓chéng的越野车主,可算找到你了!》[8],编辑整合网友视频、补充采访,报道了一位“姓chéng”的越野车主开着越野车,展示了一座城的温暖,情感真挚。作品巧妙地运用了视觉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通过将雪中趴窝的小车一辆辆拉上坡的画面,让细节一帧一帧地在受众眼前连续出现,在增强新闻感染力的同时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作品通过展现越野车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突出温暖元素,即在准确讲述新闻故事的基础上凸显社会温暖。当前新闻短视频的内容多以社会民生新闻为主,想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就需要善于用镜头语言刻画出真实且具有“暖人心”的片段,融合创新传递积极情感、贴近生活现实,让受众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技术手段应用

短视频新闻报道策略中,技术手段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3月6日推出的“时代先锋”系列短视频作品《智绘未来——记人工智能科学家张教授》[9]为例,该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多种技术手段,创新叙事手法和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一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该作品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通过VR技术,观众仿佛置身于张教授的工作环境中,近距离观察他如何进行人工智能研究,这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深度。

二是高清摄像与后期特效的结合。作品采用了高清摄像设备捕捉张教授的日常工作瞬间,并通过后期特效处理,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同时,利用慢动作、缩放等特效手法,突出了研究成果中的关键数据、图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这些细节的放大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张教授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是用户互动与参与感的提升。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鼓励观众留言、分享和点赞。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使得作品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扩大影响力。

(四)创新体现人文关怀

在短视频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是个关键环节,人文关怀有情有义,其“温度”体现尤为重要。以2020年3月《北京青年报》制作的短视频《温暖的微笑——白求恩医院的故事》为例,这条短视频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采访,展示了白求恩医院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短视频不仅关注了医务人员在战斗一线的艰辛,还深入探访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体现了他们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记者通过与医务人员的访谈、与他们家人的交流,以及现场记录医务人员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工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点滴善举和对患者的关怀,不仅突出了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更展现了他们在疫情中的人文情怀,使受众感同身受。这种通过真实故事传达的情感关怀,不仅提升了短视频的情感深度,也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

(五)内容创新多元化

在短视频新闻报道领域,内容同质化现象仍然凸显。同质化不仅减少了信息的多样性,也削弱了媒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新闻端口众多,媒体数量激增,各种短视频新闻呈井喷式增长,甚至出现泛滥态势。媒体和创作者需采取多元化的内容策略。首先,加强原创内容的创作,挖掘独特的视角和故事。其次,通过用户研究,了解受众需求,提供定制化内容,做纵向的用户挖掘,显然比大而全地横向发展视频有价值,能够更精准地面向用户,提供更专业的短视频新闻,因此也会在衍生品与产业链开发方面具有优越性。此外,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跟踪内容表现,及时调整策略。最后,鼓励跨界合作,引入新元素和创意,强化短视频新闻与各类智能设备的深度融合,为用户在更多场景中带来更精准、更有品质的视觉体验,提质增效、优化布局,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智能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传播创新

(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为新闻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实现更广泛的覆盖。

多样化的传播渠道,采用多种格式和风格呈现新闻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通过图文结合、视频报道、直播互动等多种形式,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多样化的渠道也有助于提高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因为不同来源的信息可以相互印证,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还为新闻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提供了可能。利用算法和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推送定制化的内容,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跨平台联动

跨平台联动策略是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通过跨平台联动,新闻机构可以利用不同平台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提升新闻内容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可以提供深度报道和权威解读,而新媒体则可以提供实时更新和用户互动。通过在不同平台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新闻内容可以形成互补和互动,增强报道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跨平台联动还涉及到内容的同步更新和推广。通过在各个平台上同步发布新闻内容,可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同时利用各个平台的推广工具,如社交媒体广告、搜索引擎优化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的可见度和传播力。

(三)发挥平台特性与传播效果

不同的传播平台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对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了解和利用这些平台特性,可以助力新闻信息更有效地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便于话题讨论和用户参与;视频平台的视觉冲击力强,适合展示现场报道和深度访谈;新闻客户端的信息量大,适合提供全面和深入的新闻报道。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来调整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四)坚持内容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报道内容必须基于事实,准确无误地反映真实情况。真实性的定义涵盖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客观性。它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是赢得公众信任和维护媒体权威性的基础。融媒体时代,坚持真实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不仅仅体现在大事件的准确描述上,更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新闻工作者需深入现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通过采访多方当事人、专家及相关机构,收集并比对核实信息,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个事实都有据可查,从而构建起报道真实性的坚实基石。这种细节考证与多方验证的过程,是真实性在报道中深度体现的重要一环。

(五)版权保护关键性

在短视频新闻报道领域,版权保护不仅关乎法律层面的合规性,更是对新闻故事真实性与原创性尊重的重要体现。由于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高效性,版权问题尤为凸显。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的视频素材、音乐、图片等,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也损害了被报道人物的合法权益,更可能削弱报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为了在短视频新闻报道中有效维护版权与原创性,创作者和平台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明确版权归属,对每一份用于报道的素材进行严格的版权审核,确保所有内容的使用均获得合法授权。其次,加强版权教育和宣传,提升创作者和用户的版权意识,鼓励尊重原创、抵制盗版行为。此外,利用技术手段如版权追踪系统、水印技术等,对发布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侵权行为。只有在尊重版权、鼓励原创的氛围中,短视频新闻报道才能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人物故事,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喜爱。

结语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迅速崛起并成为信息传播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短视频新闻报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直观、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还承载着传递价值观,讲述社会故事的重要使命。融媒体时代下的短视频新闻报道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创新短视频新闻报道内容创作和传播是关键。通过提升内容质量与深度、创新叙事手法、应用技术手段以及坚持真实性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原则,有利于推动短视频新闻报道不断繁荣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短视频新闻报道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娣.融媒时代的新闻叙事范式:以“抖音”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2):240-241.

[2]刘奕含.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叙事特征探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0):114-116.

[3]唐冰.从叙事之变到传播之变:浅析人民日报报道方式的创新[J].新闻战线,2022(14):93-97.

[4]于明艳.VR技术下的红色文化记忆构建[J].晋阳学刊,2020(6):132-135.

[5]周红泉.Vlog在党媒专题报道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脱贫之后》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139-141.

[6]胡澜.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探析[J].新楚文化,2023(24):63-66.

[7]候一凡,王敏.论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创新表达[J].电影文学,2021(19):33-36.

[8]郑腾.典型人物报道的轻量化思考[J].中国报业,2022(23):60-61.

[9]王巍,张纯.新闻镜头人才视角的报道与实践初探[J].求贤,2022(11):54-55.

作者信息:冯倩,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

标签:  视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