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建设工程规划领域的专家评审监管系统设计与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47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5)08-018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requirements on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standardizing thetime for project approvaland service handlingofengineeringconstructionprojects,andsolve the problemssuchasiconvenientaplication,no-standard processes,andinadequatesupervisionfortheexpertreviewsiceof traditionaarchitecturallndscapedesignchmes,Tispaperitroducesindetailthetchicalideasofealzingtetraceability and whole-processsupervsionofthewhole process ofexpertrviewservice fromapplication,acceptance,processingandeview fromtheaspectsofoverallsystemarchitecture,monitoringrulebaseandfunctiondsign.Thepracticalplicationoftisstem inGuangzhou brings convenience tousersand improves review eficiency.Attheendof the paper,this paper prospects the further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to build an expert review effec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architectural style; expert review; whole-chain supervision; permissions management

0 引言

为强化城市于建筑风貌管理、提升城市重要地段、重要景观地区的城市空间品质,引导和管控区域内建筑项目向精细化、品质化、高标准发展,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重点[1。基于此,建设单位在向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建筑工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等政务服务事项时,如果涉及城市重要地段、重要景观地区,或属于城市大型地标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项目,则需提交建筑景观效果专家评审通过意见书或会议纪要。2023年8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自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通知》,对规范审批服务办理用时给出了详细说明,明确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服务事项办理用时包括审批部门组织、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技术审查、专家评审、会议审查、现场勘验等用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督管理机制,打造审批权力监督的“笼子”[2]。

由于建筑景观设计方案评审专业性强,评审结果对社会影响较大,为保证评审质量,行政审批部门一般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一家或若干家单位负责组织此类专家评审工作。该类专家评审工作涉及建设单位、评审组织单位、专家、行政审批部门等主体单位,在没有实现使用系统承载专家评审工作前,各主体之间容易发生沟通困难,工作效率低,评审时长难以把控,评审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但专家评审结果又属于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及调整等政务服务事项的前置条件,因此借助数字手段强化对此类专家评审工作的监管刻不容缓。本文以广州为例,提出“互联网 + 政务服务”模式[的专家评审监管系统设计思路,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建设工程规划领域政务服务事项的专家评审工作全覆盖式监管,助力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效能[4,通过数据技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规范运行[5],将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落到实地[。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总体框架

专家评审监控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整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服务中心、应用层、接入层和访问层,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设施层包括政务云平台、信息安全设施;数据层包含了建设单位基础数据、建筑设计方案、空间资源数据和成果数据。服务中心用于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包含了用户管理服务、任务分配服务、评审服务、报告生成服务、消息服务、日志服务、配置服务和搜索服务,通过API接口支撑网上申报、专家评审和监督管理等应用。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方式,系统可调用申请人信息、组织架构信息和权限信息,实现对申请单位、评审组织单位和行政审批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权限配置,保障评审事项全程安全网办。

图1系统总体架构

1.2 技术路线设计

系统基于J2EE体系,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开发,集成微服务技术、基于JWT的身份鉴权技术[7,在IDEA开发环境下用Java/HTML/JS语言开发。使用Flowable轻量化业务流程引擎,易于集成和可视化配置。以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作为中间数据交换格式,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为信息的接收、处理、发布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支撑。通过Kubemetes容器化部署方式达到简化部署[8、资源隔离、易于移植、弹性扩展、快速启动和停止的目的。

1.3 监管规则库设计

针对专家评审需要经过材料符合性审查、组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整理、评审结论发送等环节,梳理各关键阶段的风险点,设计相应的监控规则,如表1所示,以实现系统可对每个评审事项的关键环节进行多要素检测,针对触及监管临界点的情形及时预警,提醒监管员督办和跟踪整改情况。 N 为规定的办理期限天数。

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为适应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单位组织专家评审模式以及全链条监管需求,系统由4个模块组成:评审事项申请、评审事项办理、全链条监管、系统管理,如图2所示。

表1监管规则库

2.1 评审事项申请

系统提供互联网端事项申请功能,实现申请人随时随地可申请专家评审事项。申请人按页面提示提交必要的设计方案和图纸等材料,可查看申请受理情况和办理结果,亦可通过“意见反馈”功能提交个人建议或意见,如图3所示。

图3评审服务网上申请界面

基于安全考虑,系统对接了省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全流域用户权限统一认证登录。申请人访问网上申报端后,可通过刷脸、手机验证码、输入账号密码等多种验证方式登录,申报端将申请人的登录信息发送到认证中心进行验证。认证中心验证通过后,生成一个加密的token,并将该token返回给系统,系统将该token存储在本地,并将该token返回给申请人的浏览器。当申请人想访问其他应用时,浏览器将该token发送给系统,系统将该token发送到认证中心进行验证,认证中心验证通过后,返回申请人的身份信息给系统,系统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来判断用户是否有访问该应用的权限。

由于材料审核等评审事项办理模块部署于政府部门的政务网络,与互联网并不联通。为解决这种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系统采用部署虚拟防火墙和云端应用层防火墙结合代码级防护,完成互联网与政务网数据安全交换,实现“外网申请,内网办理”的服务模式[]。

2. 2 评审事项办理

建设单位递交的评审申请方案从互联网受理端转入政务网的专家评审监管系统后,正常情况下将经历5个环节才办结,分别为:资料符合性审查、组织评审、整理评审意见、复核评审意见及反馈、推送评审结果,如图4所示。当设计方案获评通过后,专家评审监管系统将通过接口,自动推送评审结果至行政审批人员办理业务的业务审批系统,如图5所示。当建设单位通过政务服务中心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时,只需在申请表填写专家评审报告号,事项被审批部门受理后,审批人员在业务系统通过评审报告号即可获取专家评审结果和评审通过的设计方案、设计图等信息。此举简化了建设单位的申请材料。

图4专家评审及监管环节图5专家评审办理界面

2.3全链条监管

围绕专家评审存在的风险点,监管功能的设计在横向上围绕专家评审事项全流程办理情况等内容,在纵向上按个人执行、部门监管、全局统筹等的视角,结合图形、表格、仪表盘等方式,对整个评审事项办理情况进行实时全域动态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多级监管人员、监管规则台账、专家评审合同台账开启事前监管;采用数据实时抽取的方式,聚焦专家评审事项关键信息进行事中监管,如图6所示,使用合同验收、绩效评估、定期抽查、发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事后监管。

图6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要素

通过系统提供的全链条监管功能,监管人员可及时查看专家评审事项总量,符合性审查次数、同一事项申请被退回修改次数、超期未办结事项数量、超期办理时长、专家评审意见、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情况。通过对所采购的不同第三方组织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以及系统发出的警示信息等,监管人员可及时发现专家评审过程存在的效率低下、评审不规范、未一次告知等问题,可及时调配资源,解决问题。

系统汇聚了每次评审工作涉及的评审组织在组会各阶段的办理时长、申请人对评审服务多维度的满意度评价,以及评审专家参会准时情况、评审态度、评审意见争议性程度等多类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设置权重,可计算出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的综合评分,从而建立对评审组织机构和评审专家更科学的评价体系[10],最终提高专家评审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如图7所示。

图7专家评审服务监管界面

2.4 系统管理

为便于灵活管控,系统设计了分层分级的权限管理模式,以实现可针对不同数据事项,为不同用户或角色提供不同的浏览、操作权限;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同类事项的差异化专题浏览权限。

应用功能权限控制实现了对角色、机构、人员三种颗粒度控制应用权限,系统用户只能访问当前角色具有权限的模块,查看本人需要办理的案件。范围分级管理可灵活设定各级监管员的监管范围,满足市、区两级的范围差异监管需求。事项分层分级管理可针对事项分类、用户级别不同,对项目进行分事项、分层级进行权限管理。权限配置界面如图8所示。

图8系统管理-权限配置界面

基于审计和问题追踪等目的,系统设计了多维度日志管理功能。在事项办理过程中,系统记录了办理流程信息和各种通知、提醒日志,并将用户在应用范围内的操作日志、安全日志和系统日志按一定规则推送至统一的日志中心,可供授权用户随时调取日志数据,直观地将流转日志、审查意见、信息更正日志、操作日志、警告警示通知日志显示出来。

3 实践应用

自专家评审监管系统在广州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全市各区的建筑景观设计方案评审工作均实现全流程网办,评审流程得到统一,评审行为得到规范,评审服务质量监控更加精细。不但实现了服务申请24小时“不打烊”,申请单位可随时查看所申请的评审服务办理进度,还实现了每个项目的评审服务办理时长从原来的无明确期限变为最长不超过13个工作日,大部分项目的评审服务平均耗约7个工作日,有力地支撑了政府部门相关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落地。

4结论

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过程中,专家评审服务采用全程网办与全链条监管模式后,不但满足了建设单位随时随地申请评审的需求,规范了第三方服务机构组织评审行为,还严格管控了专家评审时长,清除了政府部门通过此类评审变通审批时限计算规则“表面”压减审批时间之隐形壁垒,响应了国家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要求,应用前景广阔。今后该系统还将充分利用电子印章、数字签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智能引导、智能符合性核查等方式,实现对评审服务更有效的监管模式,为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卞文志.关于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分析与探索[J].上海房地,2020(8):40-43.

[2]方钟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系统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24,8(22):151-155.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 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见[EB/OL].(2022- 09-26)[2024-11-0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 content_5719982.htm.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EB/OL].(2024-01-09) [2024-11-02].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26/202401/content_6928804.html.

[5]尹孝勉.迈向实质法治的智慧政府建设[J].求索,2023(2):171-179.

[6]北京大学课题组,黄璜.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能力、转型与现代化[J].电子政务,2020(7):2-30.

[7]何锋,罗胜,罗丽娟.微服务架构的一体化性能监控SaaS云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4,41(8):28-35.

[8]李小婧,任勇,晋涛,等.基于边缘代理及深度学习的轻量型云边协同框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3,52(5):756-764.

[9]吴卫,罗龙,何晓明,等.基于区块链 + 电子签章技术的建设工程规划报批系统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22,6(23):7-10.

[10]李彬,李旭红,应媚.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精准评价模型研究——以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7(1):133-141.

作者简介:吴卫(1971.11—),女,汉族,广东乳源人,正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电子政务、数据治理、物联网技术应用;许丹莹(1983.09—),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物联网技术应用。

标签:  专家评审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