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与国家建设中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包括如革命遗址与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红色歌谣与英雄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传播则是以教育、媒体与旅游等多元化方式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传递给大众,以此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民族精神。当前,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路径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遂步形成了立体化与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民族交往体现在各民族日常互动与社会交往之中;民族交流体现在文化、语言与教育等方面的深人沟通;民族交融则体现在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蕴藏着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借助红色文化传播有效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此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促进民族“三交”的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2,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各民族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加深彼此了解以及增进民族同胞间的感情交流,并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本文围绕红色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意蕴,以及通过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机制与实践路径展开讨论,旨在为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整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参考。
一、红色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作为承载着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影响力的重要文化资源,凭借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天的文化感召力,对有效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价值。
(一)红色文化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承载着各民族人民艰苦奋斗,共同进步的百年历史。革命斗争时期,各民族群众与中国红军并肩作战,众多历史事件承载着民族群众与红军之间共同的历史记忆。红色文化的形成背景具有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唤醒作用,是构建与强化民族群体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从而让红色文化成为了凝聚各民族群众的情感纽带和认同基础[3。红色文化承载的各民族共同记忆,是对革命精神的纪念,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保存。它们超越单一民族界限,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民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认同,并对持续增强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归属,最终推动各民族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具有重要价值。
(二)红色文化蕴含着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
红色文化蕴含着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在对革命理想的坚守之上,也体现在对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共同向往之中。
首先,在革命理想的坚守方面。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理想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目标而奋斗。各民族英雄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与生命,只为完成共同的自标与追求。
其次,在民族团结的追求方面。红色文化强调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以此达成胜利的共同目标。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与民族认同。团结精神加强了民族群众之间的信任与认同。同时,在多个层面彰显出的集体主义观,促使各民族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协调发展,构建起紧密相连的社会结构。
最后,在国家富强的向往方面。红色文化蕴含着各民族群众对国家富强的强烈向往,激励着各族群众共同努力,为实现国家繁荣与富强而奋斗向前。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
(三)红色文化蕴藏着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
红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革命与斗争,以及国家建设中被共同创造、传承与发展的,最终成为各民族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红色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标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红色文化符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红色文化符号包括革命遗址、纪念物与英雄人物等[5]。具体而言,一是革命历史事件类符号,如五四运动、南昌起义、长征等;二是地理类符号,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三是物质类符号,如旗帜、红星、军号等;四是非物质类符号,如红色歌曲、红色口号、红色标语等;五是英雄人物符号,如李大钊、方志敏等。在红色文化符号的文化内涵方面,红色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红色文化符号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符号的共有共享性体现在跨越民族界限上,它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各民族共享的、能够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的精神资源。
红色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无论是革命历史事件、地理标志,还是物质和非物质符号,它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追求。例如,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标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们都是通俗易懂和朗朗上口的红色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共同传唱与激励人心的红色文化符号,传递出红色精神与民族团结的理念,最终被各民族群众记忆于心。
二、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机制
红色文化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红色文化传播旨在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历史记忆、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传递给社会大众。红色文化传播不仅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更是通过文化力量促进社会团结、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机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记忆激活机制:唤起共同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
集体记忆是由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提出的概念,意旨一个群体通过共同的历史经验与叙事构建的共享记忆体系[。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叙事与文化符号体系,凭借传播媒介的不断塑造与再现,让各群体拥有的共享历史记忆,在某一精神契合时刻被唤醒,激活沉睡的集体历史记忆[7}。例如,贵阳红飘带长征馆将红色文化以多画面的形式再现,让观看者感受到红色文化历史的厚重,激活埋于脑海中的集体红色文化记忆,激发观看者红色文化历史思考,从而延伸于民族精神层面的相交,最终推进观看者的民族认同感。红色文化传播通过激活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让各民族群众在集体历史叙事中深化对国家与民族前途的认知,借助红色文化再现与情景再构方式,巩固民族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价值认同机制:弘扬共同精神追求,凝聚民族精神力量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8。文化传播以历史叙事、教育与社会交往等方式将价值传递,塑造个体的价值认同。
红色文化传播正是以多元的传播方式,弘扬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如红色文化传播通过将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以文化弘扬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让各民族群众得到精神熏陶,形成对革命精神价值认同,催发共同的精神追求,从而凝聚跨越单一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例如,湖北黄石市档案馆联合多省制作的《英勇的红三军团》系列短视频(共10集),全网点击量超6000万[9。该系列短视频以档案实证为基础,结合跨省协作的模式,借助短视频将红三军团长征精神形象化展示,在思想层面给予各民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期盼以价值认同引发精神共鸣,逐步凝聚跨民族的精神力量,进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精神交流和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符号互动机制:借助共有文化符号,促进民族交流互动
文化符号是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历史经验与价值体系[10]。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借助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进行内容传播,形塑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互动认同点,进而促进各民族交流互动。例如,2019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发布的《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短视频,其内容将56个民族的群众都纳入视频画面中,大家同唱“我爱你中国”,以共有共享的非物质文化符号为传播途径,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并互相传播,从而促进各民族群体之间的互相交流[11]。
共有的文化符号不止停于空间之中,更是在文化认同的层面上将各民族群众连接与互动,形成共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水平提升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传播与民族“三交”的深度融合实践,需要在开发兼具时代特质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结合新的数字技术,形成协同合力,确保红色文化叙事能够深度融入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中,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其符号体系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需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遗址遗产[12]。例如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红军长征中的“彝海结盟”以及红军与哈萨克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是红色文化资源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体现,可借助短视频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地方特色资源中,贵州黎平侗族人民也与红军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如今,可以凭借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会议纪念馆,挖掘其中感人的故事进行传播,增强侗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红色文化符号体系而言,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以具体的形象与形式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系统梳理与分类红色文化符号后,挖掘具体的红色文化符号,进而可按照每类符号的具体内容与特点进行针对性传播。例如红色歌曲《十送红军》,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与传播历程,让歌曲背后蕴含的红色历史记忆以及深刻内涵被传递到各族人民群众生活中,从而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话语系统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话语系统,需要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各民族群众的心理需求与媒介接触习惯,才能提升传播效果。
以贴近新一代青年红色文化需求与习惯为例,可在短视频中运用通俗易懂与生动有趣的话语形式,借助故事化与形象化的表现风格,将复杂的红色历史事件转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例如:中共四天纪念馆推出的“力量之源·红色100”系列短视频,以“微剧情 + 小故事”的形式,围绕100个关键词讲述红色历史,展现革命年代的智慧。在短视频中,讲解员与清洁工角色互动,并结合趣味剧情与严谨的历史事实,让红色文化短视频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从而吸引大量年轻观众,为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与青年群体的精神对话建构起有效桥梁[13]。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话语系统是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关键,转变红色文化传播的话语风格与传播形式,跟进时代进步,贴合受众需求,才可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数字叙事能力
红色文化传播的数字叙事能力是提升民族“三交”实现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技术的深人应用,尤其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创新路径与多元化的展示空间,促使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跨越传统地域限制,逐步深入到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即时交流和深度互动。例如,“数字一大,初心之旅”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借助数智科技赋能红色文化,将红色年代的故事以画面与音乐结合,仿真式的个人参与式体验,使红色文化的数字叙事深人人心,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增强体验中的受众情感共鸣。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数字叙事能力,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更为各民族交流互动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14]。
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的作用。分析了红色传播从记忆激活机制、价值认同机制和符号互动机制三方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一是通过记忆激活,唤起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二是通过形塑价值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力量;三是借助共有文化符号互动,促进民族交流互动。同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其符号体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话语系统,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数字叙事能力三方面为红色文化传播促进“三交”实践进行了路径思考。其实践路径有助于将红色文化融入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中,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徐黎丽,黄嫚.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着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24(5):92-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EB/OL].(2022-06-27)[2025-3-18].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206/1157735.shtml.
[3]于海腾.红色文化传播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评《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研究》[].传媒,2025(3):97-98.
[4]杨青.红色经典铸魂育人的本质意蕴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4):52-54.
[5]罗柳宁,江涛,赵海鑫.红色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之维Ⅲ.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26-34.
[6]HalbwachsMOn collective memory[M].New York: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O:54-84.
[7]Assmann J.Cultural memory and early civilization:Writing,remembrance,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3-31.
[8]StetsJE,SerpeR T.Identitytheory[M].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Dordrecht:Springer Netherlands,2013:31-6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英勇的红三军团》系列短视频热播,全网点击量超6000万:湖北黄石走出一条红色文化传承育人“云”路.[EB/OL].(2024-09-10)[2025-3-18].https://www.saac.gov.cn/daj/c100230/202409/bf5476313c3741e5a70e8ec318d97e83.shtml.
[10]Geertz 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York:Basicbooks,2017:56-60.
[11]人民网.56个民族同唱“我爱你中国”[EB/ OL].(2019-10-02)[2025-3-18].http://politics. people.c0m.cn/n1/2019/1002/c1001-31383303.html.
[12]易玲,石傲胜.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价值、成效及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1):74-84;184
[13]人民网.短视频里说党史,讲述红色好故事(关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EB/OL].(2021-04-08)[2025-3-18].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408/c436975-32072430.html.
[14]澎湃新闻.“数字一大·初心之旅”VR 沉浸式大空间体验展的幕后探索:对话上海美术 学院数码系创作团队(二)[EB/OL].(2024-08-07) [2025-3-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2834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