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获得21世纪最佳电影第一名
《纽约时报》最近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评选出截止到目前为止21世纪的100部最佳电影,榜单第一名由奉俊昊的获奖作品《寄生虫》获得。(该片也在读者投票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奉俊昊也参与了投票,他的选票(以及许多其他导演的选票)已在网上公布。他将2005年斯皮尔伯格/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片《世界大战》列为自己心中的十佳之一,这也是他对过去25年来斯皮尔伯格最佳作品的选择,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大胆的选择或许没错,至少《世界大战》应当与《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经典影片一同被讨论。
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在排行中的位置
在总体的百大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仅一部作品入选——那就是另一部同样精彩的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排名第94。《世界大战》迎来了20周年纪念,但在2005年上映时,曾是票房和话题的焦点,虽因汤姆·克鲁斯的电视节目表现和科学教的争议而受到一些影响。实际上,这部影片也是克鲁斯在《碟中谍》系列重新崛起前的最后一部商业大作,直到六年后他才重新带回了《碟中谍》系列的热度。
奉俊昊眼中的斯皮尔伯格作品
为何《世界大战》会成为奉俊昊心中的斯皮尔伯格代表作?这部分与汤姆·克鲁斯有关。奉俊昊偏爱暗黑题材的影视作品,他自己也拍过一部关于家庭遇见奇幻生物的电影《怪物》 (The Host),上映时间仅比《世界大战》晚一年。这部电影的基调与斯皮尔伯格迥异,偏向喜剧和讽刺,展现情感丰富的剧情。
此外,如同《寄生虫》一样,《怪物》也以家庭成员多角度视角展开,但《世界大战》则更宏大且更私密。这是一部规模庞大但极具亲密感的灾难片,讲述人类被外星入侵屠杀的故事,主要通过底层人物——新泽西码头工人雷(汤姆·克鲁斯)和他的十岁女儿瑞秋(达科塔·范宁)以及儿子 Robbie(贾斯汀·查特华恩)展开。雷的青少年儿子Robbie则只是时不时想避开父亲的视线而已。
影片的主题与风格
影片中,雷、瑞秋和Robbie组建的家庭在外星入侵的背景下逐渐展开,他们的冒险令人联想到《Jaws》中三人冲入海洋的场景,孩子们也让人想起《侏罗纪公园》中的兄妹。《世界大战》可看作是由身为怪物片三部曲衍生而来的作品,其主题与《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类似,但在表现手法上更为不同。它采用灾难片的框架,但又带有更为奇异的色彩,融合了科幻、恐怖和当代的社会评论。
二十年前的灾难片与现实映照
尽管2001年的“9·11”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1990年代的“新灾难”电影浪潮,但此类影片在之后也开始呈现更夸张、幻想化的表达方式。像扎克·施耐德的《钢铁之躯》那样偏向写实的影片较少,而后期如罗兰·艾默里奇的《后天》和《2012》则多表现大规模的天灾,而非真实的人类恐怖场景。这些影片规模宏大甚至接近模拟,充满了末日感。
影片中的科幻与现实元素
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融入了许多复古科幻影像元素,比如忠实呈现H.G.威尔斯1898年小说中的三脚架外星舰队。在外星人开始用人类器官“施肥”时,大片景色带有浓厚的1950年代电影风格。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的“9·11”暗示:在第一次攻击后,雷发现自己满身尘埃,脸上沾满了被烧焦的尸体残骸。瑞秋在逃离废墟时也明确问,是否是“恐怖分子”的袭击。这些元素比超级英雄电影中简单的爆炸破坏更具冲击力和现实感。
总结
总的来说,奉俊昊选择《世界大战》作为他心中的斯皮尔伯格最佳作品,反映出他对宏大叙事中的细腻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部电影不仅是科幻灾难的代表,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关照的作品,值得一看再看。
常见问答
Q: 为什么奉俊昊会将《世界大战》列为自己最喜欢的斯皮尔伯格电影?
A: 他欣赏影片中融合的宏大场面与底层人物的细腻刻画,以及影片对现实恐怖与社会危机的隐喻表达,展现出导演独特的审美和社会关怀。
Q: 《世界大战》与其他灾难片相比,有何不同?
A: 它融合了科幻、恐怖和现实元素,采用家庭视角讲述全球灾难,不仅视觉震撼,还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焦虑和恐惧,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寓意。
电影《世界大战》的恐怖与现实
电影场景的紧迫感
长镜头带来的视觉冲击尤为震撼。
尽管他的两部《侏罗纪公园》系列充满悬念(尤其是《失落的世界》还相当血腥),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可能是他最传统恐怖类型的电影。(他在《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中描绘的战场暴行,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这部电影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大规模的破坏,而是无情的肆意摧毁:这些外星人并非逐一破坏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而是对人群和建筑进行无差别的开火,最终搜删角落中的人类血液。
商业与主题的结合
从商业角度来看,在“独立日”档期上映《世界大战》合理且明智。影片中,绝大部分反抗外星人的英勇行动或者是偶然发生,或者是在镜头之外发生。主演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美国普通父亲,因运气糟糕而幸存,角色形象颇像一名半废弃的父亲。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独立日”式的崩塌,甚至带有蒂姆·伯顿的《火星人攻占地球》式的荒诞色彩(比如火车驶过被大火包围的难民时那群正在着火的牛群的黑暗搞笑场景)。
恐怖元素不仅仅来自破坏
实际上,影片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不止于此。重看那群人无脑试图窃取雷的车,几乎毁掉车辆,甚至危及瑞秋的生命,我同时想到两个问题:1)这些行为毫无逻辑,2)这也是真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电影中的情感表现如此真实,以至于斯皮尔伯格难以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尾,只能以一个主题上贴切但略显无趣的方式,回归到威尔斯小说的基础设定(尤其是外星人命运的安排)。这是一部制作精良、但无法提供其他斯皮尔伯格科幻片般保证的电影;瑞秋关于父母之道的教导,也伴随着对其恐怖的深刻展现。
伯恩眼中的《世界大战》
电影的逆转与现实关联
那么,奉俊昊对这部斯皮尔伯格影片尤其钟情的原因何在?他的许多电影都将《世界大战》的恐怖转变为一种不安的暂时慰藉,通过更“疯狂”、更“有趣”的旅程最终走向悲剧(虽有时悲剧中还带一线希望)。但奉俊昊的作品也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类型,反映出当下世界的真实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也带有类型变异的特点,展现了以九一一事件后期的焦虑,通过剥离灾难大片、1950年代科幻片甚至纯粹的恐怖片的层层包裹,再到处理人类关系中的斯皮尔伯格式细腻,充满张力。
《世界大战》没有特别的套路,它像一场噩梦一般,以令人震惊的清晰度展开,令人毛骨悚然。
影视平台观看信息
《世界大战》目前已在 Paramount Plus 流媒体平台上线。
常见问答
Q: 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让人觉得那么写实?
A: 影片在表现人物情感和恐怖场景时,细腻真实,让人感受到极强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反映了真实世界可能的混乱与恐惧。
Q: 这部电影对后续科幻电影有何影响?
A: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的叙事和恐怖的现实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科幻作品,特别是在描绘外星入侵和人类生存探索方面,强调了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