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之爱,古已有之,根雕和奇石的意蕴都根植于自然和中国文化传统,它们是艺术、是诗歌、是充满哲理的雅趣。为促进根雕奇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将奇石和根雕分为上下篇,上篇在2021年9月特别呈现《巴山蜀水" 天地烙印——四川奇石欣赏》(详见《现代艺术》2021年9期“收藏”栏目),携手29位藏石家,借藏石人的收藏视角,探寻巴蜀大地上美轮美奂的石头王国。时隔一年,本期《现代艺术》“收藏”栏目再次推出下篇,特别呈现根雕艺术,我们同样携手29位根雕艺术家,与大家共赏根雕艺术,共探巴蜀大地的艺术魅力,让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句话浓缩了根雕艺术的精髓所在。
中国的根雕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古帝少昊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会用雕刻的木头作为装饰,或者用来辟邪和祭祀活动;到了商周时期,根雕的形态也变得生动许多,极富动态神韵;隋唐以后,根雕“身价”倍增,从民间流传到皇室贵族,供皇亲国戚赏玩,《李泌传》里便记载有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爪”献给皇帝的故事;到了宋元时期,根雕艺术广泛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明清时期,根艺的风格整体更趋于精细,诞生了大批飞禽走兽、人物神仙等题材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以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世界上的每一件根雕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往往拥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质。每一件作品都是依据根料的形态、质地、色泽来确定题材内容,依形赋意。因此,选材对根艺创作来说至关重要,一块好的根料是作品成功的一半。根雕在保留原有的自然形态下,最大程度去利用原材料的特性,赋予它自然的意境之美,而不是像木雕那样追求极致的精雕细刻。
四川优越的山地环境和富饶的河流资源蕴藏大量的枯木古根,秉承祖辈先贤的灵气古韵,倚仗大江大河的珍稀宝藏,四川的根雕艺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运而生。数十年来,四川各市、州、区、县相继成立了各级根雕协会,形成了各类的根雕市场。1996年6月,由四川省文联业务主管的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成立,先后举办了数届全省性根雕艺术专展,迅速推动了全省根雕艺术的发展。随后,绵阳、宜宾、凉山、德阳、遂宁、泸州、达州、大竹、内江、广元、乐山、雅安、芦山、甘孜、阿坝等地相继成立了根雕艺术专业组织,并积极开展活动,与全国各地相关协会密切联系。特别是雅安市芦山县的根雕艺术组织在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的引领下,芦山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根雕产业基地。
奇木与石同为天赐神物,岁月与自然造就其完美之态,也赋予其不朽的灵魂。人们巧思妙镂,随物取形,亦尽得乾坤清绝之气。本期呈现的根雕艺术作品,每一件都千姿百态、造型奇崛遒劲,它们的背后都有着匠心独运、艺作天成的风格烙印。无论是它们的张扬多变,还是静谧之美,都令观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