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矩 谢芳琪 苏艳
月夜抒怀,窗边独酌。环顾这个世界,时间的奔走、历史的洪流、时代的更迭,许多人和事总是在来不及的叹息间,高调地走远了。他们成为了历史,他们的一生写在纸上,被风、被月、被山川、被我们记得。葛墨安先生是一位非常谦逊、内敛而低调的人。以墨沁心,淡泊深远,对名利的极端淡泊一以贯之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如果说高深全能的书法造诣是术,那么坦白的襟怀和高尚的品格,就是指引先生书法事业的道。2022年11月10日凌晨2点,先生逝世于医院,只有他的孩子送了他最后一程,不忍打扰其他任何一个人。他悄悄地来,静静地去,甚至来不及向我们挥一挥手,走完了百年又六岁的人生。
先生是湖北人,出生于江苏南京,后定居于四川成都。他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期。月光总有思量,斜阳不曾慌张,在百年人生旅途中,他在多个城市留下足迹,南京、上海、越南、昆明、成都、重庆……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段难以言表的传奇故事。
先生在文化领域涉猎甚广,在国难频仍的年代里一边谋生一边谋艺,文学、书法、篆刻,无一不精,皆有所成。因与民主斗士闻一多同有治印之好,两人交情笃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是忘年,似学生,最终成了闻先生的战友,成了当时时刻都有危险的中国民主同盟的盟员。闻一多喜欢先生所编的诗刊,先生便常以出版的诗文相赠,得到闻一多的大加赞赏。闻一多还为先生以“白晚”署名出版的两部诗集做序。可惜岁月变迁,这些可贵的诗集散落在了历史的某个角落,难以重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先生迁居成都,将闻一多赠予他的篆刻作品,作为珍贵文物捐赠民盟中央永久保存。
经历过苦难岁月的人总是格外珍惜平静安宁的生活,进而也磨炼出了谦逊、温和且坚毅的性格品质。在与先生交往中,不乏有很多人赞扬先生的成就,但是先生只是笑笑,并不言语。当极力问及对其成就的感受时,他也只是笑笑,用很温和地语气说道:“我啥子本事都没有,我只是喜欢玩。功与过都予后人评说吧。”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注重什么伟大,从不想那身外之物,他真实务实、默默无闻、不惧坎坷,以一个小公务员的身份奉献他的知识和力量,走好他认定的路。
张幼矩先生评价葛墨安先生的书法“犹如山里经过许多风雨的古藤,古朴、圆润、浑厚。”细观先生的字,有篆书笔意,勾折用笔似刀刻,给人以高估朴实之感。参加先生的百岁大寿时,见到先生的院子里各处张贴的宣传栏标语均由毛笔写成,俊逸端方,整个院子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先生的家人们亦是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寿宴当天,先生几乎免尽了人世间的俗礼,逼得他的弟子学生不得不采取非常办法,把他连同老人车一起抬上抬下“折腾”一番,共行谢师之礼。寿宴最高潮的部分无疑是先生现场书写横幅挂轴“妙趣同庆”,看着先生写字时充满活力,我想,这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那份执着吧。先生的侄孙女谢芳琪为他准备了一份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心经》一册作为祝寿礼物,彼时的谢芳琪才踏入书画领域一年多,仅仅算是入门。平时性格温和且动作舒缓的先生见到自己热爱的书法忽的目光如炬,认真地看着小册页。对于刚刚入门的新手来说,坚持是最难的,看完小册页之后,先生鼓励谢芳琪,可以学学褚遂良和米芾的字。这让谢芳琪找到了学习书法的新方向,对于书法的感悟更加深厚。横竖撇捺、墨韵留香、大师风范,面对求知若渴的学子们时,先生解甲授宝,不取分文,而这些被他视为子女的后辈们早就接力了、分享了他的艺术火炬之光,灿烂不已。
然而,他仍然在奋进,步履虽慢了下来却更加坚实。2002年,先生收到友人一堆奇形怪状的石头,读书愉性,奏刀玩石,他决定刻一部《心经》。以乱石为材刻《心经》者,除先生外,恐怕不多。先生不舍昼夜,这一刻便是数月,一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在风骨凛凛的手中列出了又一道朱砂红的印屏,向祖国的艺术案头上交了最后一份也是最完美的答卷。经由方明月拓印,杨振兴、谢凡耿编辑,福宝印社印制,《葛墨安刻心经》以专集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一贯不爱出书的先生这一次没有拒绝出书,因为他说:“《心经》是传播真善美的,对世人有一点帮助。”百年风景,归于一经,不寂不灭,永世长存。这风景,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他自己,更属于金石书画事业的接力者们。
先生百岁时参加了《现代艺术》2016年度书画百家迎春作品展,对于此次的展览,先生很是激动兴奋,“这个展览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他说道,“就书法作品而言,书法是讲究章法的艺术,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首先就是不能将字写错,不能随意地增改字,不能自己造字。每一种书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章法,不能任意地去改动这种章法,汉字有它自己的方向和坐标,原本是在左边的那部分如果被改换到右边,这也是错误的。其次,作为顺应书法应有章法的一种,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应该注重笔画的基本功,横、竖、撇、捺写得都不平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更遑论胡乱更改笔画的肆意改造。在笔画顺序上,书家应该顺应笔画的章法顺序书写,不能写倒笔。”尽管先生已是期颐之年,他仍然临池不辍,一丝不苟地潜心研究和探索,对于书法的热爱,溢于言表。
夕阳西下,光阴回转。仿佛看到了先生坐在堆满纸张和治印用具的书房,行笔流畅,神情毅然,正书写着缅怀已故友人的诗。我想,先生缅怀友人正如我们缅怀先生,都是为了留住已故之人在世时留下的痕迹和抒发思念之情。端持淡泊慎初衷,自甘清贫守精诚,先生一生不求名利、虚怀若谷。列车通往的黄泉站,月台站满了来迎接先生的已故友人,这哪里是悲剧,这是团圆。
清明祭哀思,灯下念故人。祝愿远方的您一切安好。
(作者分别为葛墨安同道好友、侄孙女、《现代艺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