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6 阅读(365)

刘琦

2022年的寒冬,外公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分别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场景:外公抱着我,坐在摇摇晃晃的汽车里,汽车正驶向阿坝。忽然他指着远处山崖间的一株小树,对我说:“你看那石缝中的树,条件艰苦却茁壮生长,多么坚强!”外公鲜有长篇大论,而是把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平凡的事物间,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后辈。现在想来,他也如那棵石缝中的树,历经磨难、荣辱不惊,无论处境如何,都随遇而安,平和生长。

作为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八零后”,我常感叹外公人生经历的丰富。他晚年喜欢讲述往事,我们后辈也有幸能聆听到他的故事。外公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作为家中长子,十多岁就独自外出谋生。辗转到上海芳华相馆当学徒,开始与他一生的爱好——摄影结缘。机灵勤奋的他在相馆学会了全套摄影技术。机缘巧合中,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为革命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外公随刘邓大军到重庆,在《新华日报》当摄影记者。次年,作为解放军十八军的随军记者从四川进藏,一路艰难险阻,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影像。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外公回到四川,在《四川日报》当记者。1956年,他策划成立了“四川摄影研究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外公被误伤,连降五级,被下放农场养猪。那时,有人不堪受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而外公却以乐观豁达对抗荒谬,发挥匠人精神用心养猪,成了“养猪能手”。谁能想到,那段下放农场的日子,是他晚年最为津津乐道的岁月。他不但克服了困难,还超越了它,甚至从苦难中汲取乐趣,这是何等的境界!

峥嵘岁月、人生沧桑,外公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与历史的风云变幻相互映衬。跌宕起伏中,他不畏风雨,始终如一的砥砺前行,这种坚持最终内化为了一种韧劲。外公晚年生活恬淡虚无:读书看报、照料花草,当然,还是离不开他摸索了一辈子的相机。虽然用的是小数码相机,但他仍然会一丝不苟的取景构图,满意后再按下快门。或许得益于年轻时的历练,外公的身体一直硬朗。近九十岁高龄的时候,还对着一花一木蹲马步拍照——此时拍照于他而言,已不带任何功用目的,只是提供纯粹的艺术乐趣。外公晚年喜欢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八十年的相伴,摄影与外公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回忆点点滴滴,却汇聚为涛涛江流,岂非千万言可尽数。可惜人生短暂,聚散苦匆匆!我们后辈常常缅怀的,不仅是外公的音容笑貌,更是他留下的无价的精神财富——坚韧不拔、初心不改、乐观豁达、淡薄不争,外公不近释道,却活出了一番大境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石缝间那颗小树将常在我们心间。

(作者为李荣卿外孙。)

标签:  外公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