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世界文明中的中国智慧
何为智慧?《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分析、判断、创造、思考的能力。《牛津词典》用英文“wisdom”来表示,意为社会或文化长期积累的知识、学问、才智。佛家梵语称“Prajna”(音译:般若),释义: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今天的时代,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AI迭代与人类技能的冲击与碰撞,如何抓住挑战与机遇,也许智慧才是引领人不断向前的力量。因为知识是线性的、静态的、定势的,而智慧是圆通的、灵动的、转化的,智慧可以超越知识,驾驭知识,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产生更高的文明。我们身处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荡与风云际会的当下,如何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对人类文明作出持久贡献,我们需要从优秀中华文化中寻求中国智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商与共建共享”等理念的提出和实施都体现出了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个宇宙万物都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运动的整体。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对人类发展的独特贡献,是中国人行走世界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正如苏东坡曾说,“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当我们理解并传承中国智慧,便掌握世间万物运行的根本,从而尊重、鉴别、继承、保护和发展新的文明。
二、创新:当纪录片遇见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我国成为第六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公约》进一步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截至202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676项遗产项目,对应于140个国家;其中,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级别的非遗名录认定共10万多项。
早在1921年,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这个颇具实验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京剧《定军山》的银幕搬演,可谓国内最早的非遗纪录片。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非遗保护公约,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正式确立。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以纪录片为主要载体的非遗影像创作应运而生。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国设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20年起,国家文旅部联合多家网络平台每年连续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上千部非遗影像聚合展映、联动展播、线上线下互动讨论,成为文化遗产日辐射延展的特色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促进广泛传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等。其中,明确提及了要“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这一表述,既是对近年来纪录片在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肯定;也是对接下来纪录片将如何更好助力非遗绽放时代新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近年来,作为“国家相册”和“文化名片”的纪录片和非遗越走越近,涌现出一大批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非遗题材纪录片。比如,《京剧》《寻找手艺》《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年俗》《传承》《我在故宫修文物》《指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锦绣纪》《中国手作》《百年巨匠·非遗篇》《年画·画年》《中国的文房四宝》《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国匠》《非遗有新人》《本草中华》《布衣中国》《非遗里的中国》《纪录四川100双手》《四川非遗100》等,纪录片已经成为传播普及非遗的主要影像载体,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
(一)现代科学与古老智慧的相遇
“文物保护要结合现代科技,以此讲好中国故事。”这为非遗纪录片的主题叙事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秉持现代科学的视角,从不同学科维度,重新审视潜藏在遗存中的文明密码,这是当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一个鲜明特点,用纪实影像记录、传承古老非遗技艺,同时也在非遗技艺建立科学影像档案,保存影像资料的功能上更进一步。在延续非遗纪录片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学的解读,为非遗技艺留下的不只是一份影像纪录,更是一份宝贵的科学档案。同时,启迪古老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辩证之思。非遗技艺代表的传统与过去,与现代科技所象征的高效和未来,看似二元对立,实则是辩证融通。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传统文化、历史印记、集体记忆等温暖色调之下,多部爆款非遗纪录片都在揭示非遗技艺背后隐含着与现代基础科学领域的相似逻辑;而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相似,让我们叹服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和不懈探索,这又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开拓科学边界的精神力量。
(二)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多元丰富的表现手法
非遗纪录片的创新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叙事上的以人为本。将镜头对准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与非遗之间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是众多非遗纪录片一直以来的叙事策略。以人为本,让非遗传承人走到台前,让非遗技艺不再是冰冷的工艺流程,而是有了更多人情冷暖的情感力量,更容易打通观众的情感共鸣通道。2.多元丰富的视觉表达。近年来,动画、微距摄影、虚拟扫描、航拍、延时摄影等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手段,一方面为观众营造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借助现代影像强化了非遗纪录片的科学气质。3.纪实美学统领下,戏剧美学与技术美学的融合。非遗文化纪录片的内核是纪实的,但在此之下,充满矛盾、冲突与和解的戏剧性也存在于片中多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中,故事化的叙事张力赋予节目更多的观赏性,更容易把观众带入其中。另外,现代影视技术的运用,赋予了节目影像更多的可能性,让观众看到日常未见之景,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6月10日恰逢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3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第二十个年头,非遗纪录片已成为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的绝佳载体。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而言,以两代人的传承或师徒相传为主的传统方式,不仅传播渠道单一、影响范围狭小,而且有时候还面临着工艺细节、流程规范、文化价值等诸多非遗文化精髓失传的风险,更遑论推广普及。以真实性为核心特征的纪录片,与其他影视艺术类型相比,承担着更为鲜明的文献价值。当纪录片把镜头对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能够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大幅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安全性,这也是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初心所在。
纪录片《传承》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犹如一部不断自我革新的非遗文化影像志。不论影视技术如何创新、拍摄手法如何更迭、叙事方式如何变化,用镜头忠实记录、探索中华大地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创们始终如一的创作初心。从苏州明式家具制造到徽州八卦村规划,从西藏唐卡艺术到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从贵州壮族铜鼓到佛山香云纱,从杭州油纸伞到河南汝瓷,从武夷山岩茶到东阳竹编,从陕西皮影到蜀绣蜀锦,从北京故宫官式建筑到甘肃莫高窟彩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全景式摹写,生动的中华文化地理巨幅画卷徐徐展开。通过3D重建技术、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模拟实验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科技赋能下的非遗文化考古被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国宝级手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也得以影像化留存和艺术重现。
浩如烟海的传统技艺与非遗艺术的万千气象,从何谈起?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传承》(智慧篇)提供了创新路径:小切口窥探中华文明密码,透过主角人物直抒胸臆的表达展现文化自信与非遗魅力。比如:“动静之力”这一集谈到故宫的建筑美学,“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和抽象力学概念通过CG动画模拟、实景拍摄、微距摄影、动感音效将主观视点下的场景行为再现,将李永革(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日常工作视点与观众的游客视点镶嵌并置:“先安面宽上的构件,然后再安进深上的构件。”这看似无意义的工作语言,接续的是解说词提供的旁观者视角:“复制斗拱并逐层安装,是大木作匠人必须掌握的技艺。方为斗,弓为拱,斜长为昂,这些口诀记录下千年匠心,也记录下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范式。”画面展示的是李永革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教学指导场景,两代非遗人的传承与合作跃然屏幕之上。紧接着,李永革感言:“故宫里的建筑,都非常巧妙、非常伟大,把中国我们木结构形制的这些基本形式都体现了出来,我们在这儿工作、做研究是足够我们学习的。从事这一行,应该说我这辈子没有干够,如果还有下辈子的话,我还干这一行。”透过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人,彰显文化认同、大国风范与文明遗风。
画面跟随李永革的脚步,从非遗技艺现场再次走进人流如织的故宫,这只是全集叙事特征的一个微缩景观。人物故事背后,不仅展现非遗技艺的传统与过去,更着力于呈现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复原、教育、传承中的广泛运用。通过数字化档案保存、虚拟现实重现和智能学习工具等手段,展示古老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辩证统一与高度融通。“配比之妙”一集中谈到名扬海内外的汝瓷,感叹:“我们难以想象,在毫无数据参照的条件下,一千年前的匠人是如何精准地把握比例,发现天青釉的秘密并找到规律。”这是《传承》(智慧篇)全片无数次古今对话的浓缩和见证,全片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传统文化、历史考古、集体记忆与科技融合,观众跟随这样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对话,在折服于先贤的智慧之余,也会受到鼓舞,不断探索开拓科学与人文的边界与外延。
在短视频盛行的网络视听媒介环境,有不少质疑之声诟病长视频的价值。但以《传承》为代表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的存在,力证了30分钟以上体量的视频依然是体现非遗题材纪录片深度与广度,保持纪录片气质和品性的最佳载体。时间的长短固然会影响叙事规律,长视频的视听语言也可以持续不断创新和升级。娱乐化、年轻化、快节奏的叙事语态与纪录片讲故事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矛盾,这是纪录片自1895年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新闻基因之外的另一重属性:电影基因。双重DNA赋予了纪录片叙事的纪实性和戏剧性。《传承》作为媒体纪录片典范,没有大量使用过往文献纪录片常见的文以载道和史料堆叠,而是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视角打开非遗档案,用现在时的第一人称视角嵌入,用语态的不断转化为本片恢宏的史诗画卷增添了生动注脚。全片采访了近30位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深耕非遗技艺,千万次的失败和锤炼,清苦与孤勇是每个人的日常挑战。重重困境之下依然保持热爱的精彩人生让全季的群像人物充满了温暖动人的力量。每集通过四至七个人物小故事,通过勇敢、坦率、真诚等相似性格与人格魅力形成的人物群像展开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解说不断抛出问题引导观众观看,同期声口述和非遗传承人声情并茂地展示,辅以数字技术的虚拟呈现,最终把抽象、专业、晦涩的跨学科知识展现了出来。非遗之于国家,之于民族,之于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自不必多言,但之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冲击却鲜有深入全面系统的探讨。全片在每个小故事与大结构之间都布设了戏剧冲突,多组人物平行交叉,共同参与叙事。非遗群像的勾勒,不应满足于单线时间叙事,不应满足于平实的生活记录。让观众认知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性,提升保护传承水平,电影级的视听盛宴、新奇的影像奇观十分必要。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展示中国保护经验,全片利用时空并置、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塑造了人类的普世情感和伦理道德,情绪化的叙事节奏,最终呈现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赓续与价值观的对立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正在通过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创作载体和传播手段而绽放出全新的时代活力。虽然纪录片无法穷尽所有的中华非遗技艺,但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群像传递出的古人智慧,或在市井,或在佛国,小到泥沙的微妙配比,大到绿水青山的人居群落,都凝结着无数劳动者在文明进程中的点滴劳动与积极贡献。无论荣耀傍身的国家级传承人还是深埋民间的普通工匠,无论指尖勾勒的经纬还是机器编程绘制,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天文地理,都浸透着人与自然心手相连的勤思、毅勇、坚持和探索。片中浓缩的数十张面孔,他们的个人故事拓宽和丰富了我们对中华非遗文化的感知。片中的非遗传承者们没有一味固守古法技艺,而是在沿袭精髓之时拥抱和主动学习新时代的科技手段。文明因科技助力而勃兴,技艺因影像存档而发展。透过非遗文化的全景描绘,生动地续写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力量,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共鸣的声音,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更多元的社会力量,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探索纪录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本文系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古蜀文明的东盟影像传播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SPRITS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