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327)

成都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大学首届“青椒计划”青年科研新锐,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理事,全球修辞学会-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广州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终评评委,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社教文艺专委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成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部副主任(挂职),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专委会委员。曾担任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奖纪录片组初评评委,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金沙短片扶持计划(微电影)评委,“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赛评委及评审库专家等。

2023年8月23日14时30分,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的“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2023年第10期(总第70期)电视艺术专场在成都市新山书屋开讲,讲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次文艺讲坛特邀成都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李姝,为观众带来题为“纪录片中的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以非遗纪录片《传承》为例”的主题分享。

处暑至,暑气渐消,天光恰好。在这美好的初秋季节能静心沉淀,听一场收获颇丰的讲座,是人生顶级的享受。李姝老师从“缘起:世界文明中的中国智慧”“创新:纪录片遇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展开讲解,她以生动的讲解方式,丰富的纪录片案例,向观众分享了如何在观看纪录片时感受其中的镜头语言,感受其丰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让观众获益匪浅。

李姝老师以“缘起:世界文明中的中国智慧”为切入点拉开了讲坛序幕。“我们身处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荡与风云际会的时代,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对人类文明做出持久贡献,我们需要从优秀中华文化中寻求中国智慧。”她说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的提出和实施都体现出了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

随后,李姝老师向观众分享了“创新:纪录片遇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主题,“现代科学与古老智慧的相遇就如同现代科技所象征的高效与未来和非遗技艺代表的传统与过去,看似二元对立,实则是辩证融通,非遗纪录片则启迪着古老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辩证之思。”李姝老师讲道,“叙事上的以人为本,围绕非遗人讲述他们与非遗之间的精彩故事;现代技术的发展,可采取动画、微距摄影、虚拟扫描、航拍、延时摄影等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手段;纪实美学统领下,戏剧美学与技术美学的融合,让观众看到日常未见之境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但无论影视技术如何创新、拍摄手法如何更迭、叙事方式如何变化,用镜头忠实记录、探索中华大地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创们始终如一的创作初心。”

最后,李姝老师采取边观看纪录片边讲解的形式,以《传承》纪录片为例,就“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进行了详细阐述。她说道,“非遗纪录片是对外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正在通过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创作载体和传播手段而绽放出全新的时代活力。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媒体迅猛崛起,不仅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阵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视频消费习惯,而且还深度介入产业链条,为纪录片注入互联网基因,积极重塑纪录片的规则和版图。在这种融合态势下,非遗题材纪录片也迎来了蓬勃发展。透过非遗文化的全景描绘,生动地续写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力量,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共鸣的声音,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更多元的社会力量,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探索纪录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互动环节中,线上与线下的观众纷纷提问李姝老师,提出“当代年轻人能在哪些渠道参与到传统文化项目中?”“非遗纪录片思想观念与技术能力不对称、传播方式单一该如何解决呢?”“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呼吁多,行动少的现象。”等问题,李姝老师在现场一一作出解答。

互动环节结束,现场观众仍止不住想跟李姝老师交流。在热闹的交谈声中,本次讲坛圆满结束,讲坛的最后,《现代艺术》杂志社向主讲嘉宾李姝赠送《年度百家“推优工程”》《“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特辑,并合影留念。

标签:  纪录片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