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纪实影像有力量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434)

《变迁》说的是天堑变通途的事。

第一张是金沙江上最后的溜索即将告别历史。2018年7月9日,几位村民通过溜索从四川布拖县冯家坪村前往云南巧家县鹦哥村。溜索下游500米处是布拖县冯家坪金沙江“溜索改桥”项目跨江大桥。7月10日,布拖县冯家坪金沙江“溜索改桥”项目基本建成,连接四川省布拖县冯家坪村和云南省巧家县鹦哥村的一座跨江大桥历经两年半终于达到了通车条件。在过去20年里,“鹦哥溜索”是周边群众走亲访友、就医、求学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座令外人望而生畏的高空溜索,也是金沙江上最后的一座。这座桥的背后是四川“溜索改桥”这个艰巨的任务。过去的五年里,四川已投入逾10亿元全面推进77个溜索改桥工程,全省近500个村的十几万百姓已经告别了靠溜索出行的日子。

第二张是岷江上最后的车渡。2023年7月1日,全回转车客渡船抵达泥溪南渡口,车辆有序下船。当天,随着连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泥溪镇和蕨溪镇的泥溪岷江特大桥通车,岷江上最后的车渡——泥溪车渡即将停运,轮渡过江成为历史。泥溪车渡口从1992年5月启运,至今已经运行了32年,作为叙州区东大环线的交通重要节点,长期以来,承载着泥溪、商州、高场、蕨溪等岷江沿岸各乡镇群众的交通出行。泥溪岷江特大桥的通车,彻底消除了泥溪车渡水上交通的安全隐患,突破了岷江上下游30多公里、两岸近50万群众的交通发展瓶颈,促进商贸互联互通,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现在是视觉信息时代,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纷繁杂乱的信息介质包围,有价值、有力量的影像将耐人寻味的信息定格成瞬间,让人注目良久,令人冷静,发人深省。

笔者是一名一线摄影记者,产出大量新闻摄影作品的同时,也会醉心于那些为时代发展留下注脚的纪实摄影创作。“用影像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一理念是我作为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源泉——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真实感人的瞬间和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宣扬正能量,记录时代。

在脱贫攻坚中,笔者持续多年记录和摄影报道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使该村成为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为该村巨大变迁发挥了影像的力量。

阿布洛哈村曾是当地有名的“麻风村”,一直到2005年,因为有四川省教育厅干部、摄影家林强的关注,偏僻、贫穷的阿布洛哈村被世人知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为了致敬林强前辈,十年后,笔者再次走进阿布洛哈村。

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金沙江的支流西溪河)。当地村民出行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攀爬垂直落差近1000米的悬崖,经过3个多小时到达山顶,再走半个小时平路可到乌依乡乌依村通车的地方。另一条则是下到西溪河边,通过溜索跨越西溪河,来到对面山上,然后再走一个半小时山路,抵达最近的一个小集镇——金阳县山江乡山江村石子坝,交通成为当地脱贫的拦路虎。由于笔者关于这个“麻风村”的报道传播广泛,一度引发了关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被纳入规划。当地政府克服高山峡谷、天气多变等不利因素,不惜动用重型运输直升机吊运大型设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条3.8公里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通车,这也成为我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

关于阿布洛哈村的报道,实质上推动了扶贫工作,使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一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影像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发挥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艺术创作要求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我们艺术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关注当下、深入参与、推动发展,这样的影像作品才会有力量。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处理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练就“四力”,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影像作品来,满足时代和人民的期待。

《搬家》的时代背景是大凉山脱贫攻坚。

第一张说的是在2019年2月11日,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的事。当天,马海日聪搬着一台电视机,脸上充满喜悦。“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留下温暖的关怀。

第二张搬家的地方发生在“悬崖村”——昭觉县阿土列尔村。2020年5月13日是悬崖村群众走出大山的日子,我跟着村民莫色达体搬家,在下山途中休息,他不时回头向村子仰望。这里毕竟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悬崖村”,从山底到山上村庄海拔落差约800米,村民和外界的唯一通道曾经是17段危险的藤梯。为彻底改变村民居住生活条件,2019年4月,昭觉县将“悬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尔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三幅群体合影照看似简单的合影留念,但这些群体(或者人)是时代的符号。第一张合影是在金马文化艺术节。2020年8月6日至8日,四川色达县金马文化艺术节在时隔多年后重启。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文艺表演、赛马、传统服饰展演、非遗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8月6日,我拍摄到来自色达县色柯镇的彭措龚勒一家参加金马节的合影照片,他们身着藏族服饰,背后是扎青塘草原和白色帐篷、轿车。

第二张合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管护总站的巡护员群体。在巡护路上,我定格了这张以苍茫大山为背景的合影。他们要巡护的地方是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是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关键区域。10名巡护员在山里巡护3天。从保护站到山顶铁瓦殿,总路程20多公里,海拔落差2000多米,这一路几乎是沿着山脊梁走,全是陡坡。加上正值雨季,山路泥泞难行。巡护员们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GPS点位标注、红外相机检查维护,还要沿途检查地质灾害、私搭乱建等情况。对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巡护员而言,我的一次艰难采访,却是他们的日常:远离都市,远离繁华,足迹踏遍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山山水水,用脚步守护这片大熊猫栖息的净土……

第三张合影是泸沽湖畔一队马帮。四川省盐源县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在交通和物流不便的年代,赶马人依靠非凡的胆识走南闯北,用当地特产与外地山货进行交换。随着交通的日新月异,马帮的交通和运输功能被取代。2017年,盐源县泸沽湖镇的摩梭人杨直之提议重建马帮。8名摩梭人,10匹骡马。与传统的货运马帮不同,“泸沽湖马帮”以载客骑游为主,开辟了“湖畔走马”和“山野扎营”两条骑游路线。马帮带领游客在山顶扎营过夜、野外用餐。人们躺在山巅帐篷里,俯瞰泸沽湖全景,远眺蓝天白云和山峦,晚上数星星……在当地政府和赶马人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4月,“摩梭人马帮习俗”被列入凉山州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曾一度消失的赶马调,随着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重回泸沽湖畔。

江宏景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第八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现为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部主任。多组作品参加金边国际摄影节、中国脱贫攻坚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等展览。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第15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一等奖。

标签:  阿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