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色超人”的电影计划
原本我们期待一部关于“黑色超人”的电影。在2021年接受Polygon采访时,作家兼记者Ta-Nehisi Coates表达了对这个机会的兴奋。他最希望的是这部电影能成为“让观众自己用艺术去体验的作品”,让他的“超人拥有属于他的机会”。
项目被取消的消息
然而,所有迹象都表明,Coates的超人未能获得展现的机会。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2021年由J.J.艾布拉姆斯监制的超人重启项目被华纳兄弟CEO大卫·扎斯拉夫(David Zaslav)于2022年因电影涉及种族主题而否定。据匿名业内人士透露,尽管由现任WB DC工作室主管詹姆斯·古恩(James Gunn)仍认为这个电影有可能成行,但它并未列入他的DC扩展宇宙(DCEU)初期计划中。
Coates的设想与取消原因
Coates的电影设想集中在重新塑造的卡尔·艾尔(Kal-El)上,背景设定在美国民权运动时期,计划让超人与如多萝西·海特(Dorothy Height)、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黛西·贝茨(Daisy Bates)和马尔科姆·X(Malcolm X)等真实的英雄并列。然而,为了“修复”一个偏离正轨、被误导的DC体系(继承自扎克·施耐德时代),扎斯拉夫决定取消这个电影,他认为这个项目太“觉醒”了(WSJ引用内幕消息的说法)。
“觉醒”背后的争议
互联网对“觉醒(woke)”一词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AAVE(非裔美国人英语方言)中的表达,意指保持警觉、关注黑人美国人面对的政治和社会不公。20世纪中期,像Lead Belly的1938年歌曲《斯考茨伯勒少年》呼吁黑人保持社会觉醒,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抗争精神。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被Black艺术家和活动家继承。Activist Georgia Anne Muldrow曾在2008年的歌曲《Master Teacher》中,描述“觉醒”是“黑人特殊的体验”,意味着理解祖辈的艰辛,关注社会 injustices。
到2014年,“保持觉醒”成为“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口号,激励人们持续关注美国历史上系统性的压迫。然而,到了2025年,右翼媒体开始挪用“woke”,将其转变为对少数族裔及其支持者的负面标签,甚至用来代表一切“与众不同”的社会现象,包括“白人版的超人”。
超人作为一个象征
超人本是来自氪星的外星人。无论他是黑人、白人,还是半日本血统(如《洛伊斯与克拉克》的迪恩·凯恩饰演),都代表了移民的故事。早期的超人故事,像1938年的《行动漫画》第1册,表现的是超级英雄奋力抵抗邪恶的正义行为,无论是打击纳粹,还是对抗现代科技寡头,传递的都是英雄的社会责任感。
常见问答(FAQ)
Q: 为什么《黑色超人》电影被取消?
A:据报道,华纳兄弟高层认为该电影涉及“太过觉醒”的种族主题,不符合公司当前的方向,因此被取消。不过,有消息表明,詹姆斯·古恩仍对这个项目抱有希望,认为未来可能会再次考虑。Q: “觉醒(woke)”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A:最初,“觉醒”指的是保持关注黑人美国人面临的不公与社会问题。后来演变为激励反对社会不公的口号,成为民权运动的象征。近年来,右翼媒体挪用该词,将其贬义化,作为对少数群体及其运动的批评标签。关于“觉醒”文化的探讨
成为“觉醒者”是这个行业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超级英雄漫画作品建立在义警传统之上,强调为正义而战,而非站在所谓“正确”的立场上。
关于“太觉醒”标签的争议
如果《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David Zaslav描述Ta-Nehisi Coates的超人项目为“太觉醒”,且考虑到这是当下文化战中的常用术语——他可能使用了被曲解的“保持觉醒(stay woke)”。值得重复的是:
- “觉醒”的真正起源是什么?
- 为何这个词被改造用来压迫边缘化群体?
- 为什么不给声音让无声者发声成为社会的禁忌?
- 为什么与自己经验不同的故事会让人感到不适?
“保持觉醒”的真正含义
“保持觉醒”意味着忠于先辈们为正义而战的信仰。虽然Ta-Nehisi Coates的超人项目和其他一些作品因强调正义而被妖魔化令人感到不安,但这并不令人惊讶;这正是Lead Belly曾经提醒我们的事情——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及其阴暗面。
结语
让我们记住,“觉醒”原本代表着警醒与正义的追求,而非被操控和误用的工具。坚持为正义发声,才能真正实现改变。
常见问答(FAQs)
Q: 为什么“觉醒”这个词会被误用?
A: 原本“觉醒”代表社会意识的提升,但如今被一些人用来掩盖偏见或推动特定议程,导致其意义被扭曲,成为政治工具。
Q: 为什么讲述不同经验的故事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
A: 因为这些故事揭示了隐藏的社会不公,挑战了既有的观念,可能引发不适或认知冲突,这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