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环境工程中设计施工紧密协同的重要意义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11)

摘" " 要:针对交通枢纽周边景观提升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杭州西站周边景观环境综合提升项目为例,提出点线面多维度设计策略,分析亚运保障工作重难点,总结了项目推进过程和相关经验,以期为类似城市交通枢纽景观提升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枢纽;景观设计;高效协同

中图分类号:TU984.18"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1-0106-03

1" 项目概况

杭州西站周边景观环境综合提升工作划分为中心区、外围区。中心区主要位于站体以西区域,具体为“感恩初心” “初见亚运” “诗画江南”3个区域,面积约0.5km2;外围区主要为管委会3.16km2辖区内除中心区以外的所有区域。项目总投资约为4654万元。

作为第19届杭州亚运会保障工程的一部分,项目伊始就明确了本项目的目标是整体提升西站及周边环境以及突出亚运热烈氛围。而亚运开幕在即,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 设计目标

交通枢纽建设不仅重视站城功能的融合,还强调城市、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1]。本项目旨在提升杭州西站周边环境,提炼出杭州地区地域印象的代表元素并运用到景观设计的各景观要素之中[2]。该工程的建设,将充分体现尊重场地,展现优质的交通枢纽景观环境。此外,西站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环境的整体提升和美化也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烘托了氛围,优化了来客的第一印象。

3" 主要设计内容

本次提升设计从3个不同维度对场地进行了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本的设计策略:①线,景观提质,串联美丽多彩的绿色廊道。②点,文化提质,创造匠心独特的杭韵节点。③面,环境提质,统筹自然和谐的周边环境。点线面的归纳方便了设计深化,也涵盖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形成“公众意向”的物质形态[3]。

3.1" 线

线的维度上,针对不同道路的特点,综合考虑现状树木条件、分车绿带宽度、地下管线情况等因素,进行提升设计。龙舟北路作为迎宾路线上第一段绿化界面,是重要的“第一印象”,故两侧布置了多组重要节点,丰富沿线植物形态、层次和空间感受的变化。景腾北路周边耕地复绿,种植矮高梁,路侧露土区域撒播硫华菊,形成小段花海。云余西街取消部分长势不良或者影响高架行车安全的行道树,恢复地面铺装,并将中分带更换为草坪-灌木花境-乔灌自然组团交替布置的形式,用色彩鲜艳的地被开花植物形成长段色带,增强视线引导。杭衢街根据背景环境的不同,东、西段设计有所区别,以统一品种的行道树和灌木、地被以及草坪的不同组合,营造简洁、精致的道路环境氛围。云彤西街中央隔离带改为乔灌组团与花带交替布置,局部增加色彩明亮的灌木、地被,加强车行视线引导。

3.2" 点

点的维度上,场地分为3个主题板块,并设置了7处重要节点进行重点打造。“感恩初心”板块,包含了“活力浙江” “迎宾长廊” “黛瓦江南”3处节点;“初见亚运”板块,包含了“诗意亚运” “亚运风采”两处节点;“诗画江南”板块,包含了“乡野花海” “绿水青山”两处节点。

(1)“活力浙江”节点以发光二极管(LED)屏幕和室外《迎客松》景观小品展示浙江活力、浙江魅力。

(2)“迎宾长廊”包括贵宾通道匝道沿线亚运主题灯箱,以及匝道接入地面道路位置的周边特色绿化,营造简洁明快、恭而不媚的迎宾氛围。

(3)“黛瓦江南”结合现状挡墙,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白墙黑瓦主题景墙,同时也遮挡了后方在建道路界面。

(4)“诗意亚运”是一个系列节点,分布于龙舟北路沿线铁路桥墩、高架桥墩之间,采用亚运色彩体系中的色彩,以亚运文字标语和扇形、方形花窗的形式装饰。设计方案同时还保障了桥下空间的使用应不影响桥梁安全、检测、养护维修和使用功能,并符合救急、抢修、消防等要求[4]。

(5)“亚运风采”位于龙舟北路、杭衢街交叉口,是场地内最核心区域的焦点景观。现状乔木较为杂乱,且存在枯树、死苗等植物生长不良的情况。改造提升方案在充分利用现状大乔木作为背景的前提下,重点优化了乔木的配置,以一株特选形态乌桕和一株高大乌桕为植物组团骨架,搭配中层小乔、灌木、地被花带,形成庄严、热烈氛围感的植物景观。

(6)“乡野花海“节点为云余西街北侧总面积约2.2hm2的花海区域,其中还包含一处大型宣传标语。花海品种选用快速生根开花的硫华菊和虞美人,花种混合播撒,形成具有季节特色的郊野氛围景观。

(7)“绿水青山“节点位于景腾北路与云余西街交叉口北侧,是车行视角重要的视觉焦点区域。提升方案设置微地形,以特选罗汉松、五针松组合为主景,搭配景石、灌木,并在节点北侧补植高大乔木形成背景林地。

3.3" 面

面的维度上,场地整体环境提质,打造自然和谐的周边环境,处理一系列零散但是影响整体观感的问题,包括市政设施箱体美化,路灯、监控杆等合杆、移位,新建公交站候车厅,桥墩统一粉刷,周边露土区域复绿等零散而具体的设计工作。

4" 亚运保障工作重难点

4.1" 保障工作重点

保障工作重点主要是景观节点的处理、亚运主题的融入以及整体氛围的打造:①重要景观节点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项目最终效果,也是甲方最为关注,项目组最为重视的部分。②亚运主题融入环境的处理,既要考虑亚运会元素使用的规范,又要考虑甲方对设计效果突出的要求,还要考虑亚运会后西站环境日常景观的需要以及施工的可操作性等。③整体氛围的打造,需要针对场地内不同区域的现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设计,同时又要保障整体的风格统一。

4.2" 保障工作难点

保障工作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极为紧张的设计和施工时间,在亚运会举办前需要完成项目设计、深化、施工全流程。②场地内上下穿行的高架、铁路,各种交通标识标牌、市政设施将绿地分割为大小、形状各异的零碎场地,给整体设计风格的统一和整体效果的呈现带来巨大挑战,场地和设施的不同产权所属、规范规定等也给现场施工带来许多限制。③设计团队高度重视亚运保障工程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确定和深化都是慎之又慎,经历大量调整甚至推翻重做。

5" 项目推进过程

5.1" 方案设计及深化设计阶段

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与甲方的高频交流,迅速确定了设计的主要目标、整体氛围定位和重要节点的设计方向,进入了设计深化阶段。

在设计深化阶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场复杂的交通环境以及零散的绿地分布。设计团队通过地毯式的现场调研,结合图纸和数据资料,严格对照实际绿化范围修改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西站管委会作为建设单位进行了深度参与,主要分管领导亲历亲为,现场、会议两头兼顾,充分保障了甲乙双方交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第二个问题是节点位置的选定。这一问题的解决相对顺利,项目组通过现场调研初步确认了备选点位,结合甲方意见以及上级领导意见进行调整。最终选定了3个主题区域中的7处重要节点,并针对这些节点的主题融合亚运元素进行组织设计。第三个问题是重要节点的具体设计,需要在设计创意、亚运氛围、可实施性、甲方诉求、省市各级领导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方面寻求平衡。例如,“迎宾长廊”的起点部分,通过多方案效果图对比,以及现场制作样板对比等方法,与甲方一同对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经过不断微调以及数次的推翻重做,最终敲定了59个亚运体育图标调整颜色后作为灯箱图案与格栅结合的方式,并选用杭州亚运色彩系统中的水光蓝作为灯箱底色。这一处细节设计,便是整个项目方案快速推进和复杂调整的缩影。

5.2" 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时间紧迫,在已经获得批复的扩初设计成果基础上,对场地内的重要节点、三横两纵道路以及设计范围内的所有绿地进行施工图绘制。同时,为节省后续施工时间,项目团队提前了解市场上的苗木品种、库存情况,提前向各类加工厂商了解材料特点、面层处理手法、焊接、亚光金属漆等施工工艺,以及在施工面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提前了解不同方案的实施难度等。团队力求在设计阶段就为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同时,为了保障各个配套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施工图绘制期间多次在项目现场召开多专业协调会议。绘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协调会上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再回到现场核实问题,讨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这样一种从现场到图纸再回到现场的方式,各个专业之间能够高效协作,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现场服务阶段

在现场服务阶段,设计师随项目部驻扎在西站管委会,既方便与甲方交流,又便于现场指导施工。施工阶段延续了设计阶段的每日例会制度,而密集的会议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快速解决的平台。

此外,为了保障设施效果,团队选取了一处绿化组团作为施工样板。样板区域选址保证了一定的设计面积,能够展现实际施工效果,同时选址不在最核心区域,避免反复调整影响施工进度。样板区的实施效果得到了业主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并成为整个项目绿化设计效果的评价基准。这极大方便了后续的施工管理和施工效果的判定,间接加快了工程推进速度。

云余西街北侧宣传标语大字的设计,通过效果图对比和现场分析进行了反复论证。基本尺寸形态确认后,制作了一个1:1的泡沫材料模型文字,由吊机摆放至设计位置,用钢构件套管的方式临时固定,方便即时调整模型摆放高度。通过轻质材料的模拟,以较低的成本直观展现了施工实际效果,也方便业主和上级领导视察并提出调整意见。设计团队、施工方与业主现场观看、讨论,提出调整方案以及修改细节。之后的实际施工效果壮观而细腻,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肯定。

“迎宾长廊”的西端,匝道下口转弯位置两侧的带状绿地,是整个贵宾线路上第一个绿化节点,也是西站整体环境重要的第一印象。在方案设计阶段,使用了地被和草花花境等较为复杂的绿化设计。但是,在实地勘察和施工的过程中,发现绿地受到高架遮挡阳光和排水口滴落的影响,草花花境无法良好生长。于是,设计团队与施工方紧密合作,采用了边调整边施工的方式,由设计师在现场直接指导施工,即时调整方案;施工方现场放样,并确认采购品种、数量。这样的模式对项目的快速推进大有助力,还能保证设计意图的准确落地。最终的实施效果简洁大气,保障了青松迎客的氛围,也避免了上方高架带来的影响。

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工程最终得以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工。

6" 经验总结

项目本身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对设计、施工和多方协同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也需要甲方单位及时、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下是本项目的经验总结。

(1)高频、高效交流。设计团队、甲方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和跟审单位、现场相关管理单位以及工程、采购、施工(EPC)团队等各方诉求的协调是项目快速推进的基本条件。而高频次的例会、现场会议,为协调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会议内容的提前确认,会上的集中讨论、高效决策,以及会议纪要的梳理总结,则为项目的有效推进提供依据。

(2)多方协作。设计落地的过程中,时常由于甲方意见的加入和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发生设计变更。设计方案的变化必然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进度的拖后又会给各方带来额外的压力,反过来影响交流和合作的顺畅。此时,设计团队与施工方密切配合、解决问题的意愿,以及合理的方式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拖延和摩擦。本次工程中,设计人员发现问题后现场调整方案,与施工人员直接对接,施工方明确采购目标和数量,同时进行现场放样或者模型模拟效果,快速推进方案调整。同时,在例会上与业主沟通调整内容,在实施时由监理单位现场核实材料数量、规格,保证各方信息的统一。

(3)模型与样板。设计方案从图纸到实施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表现在甲方对设计的理解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设计方的意图和施工方实际操作的偏差。而轻质模型与样板区域,以较低的成本,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实施效果,弥合了甲乙方之间、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信息误差,为各方意见表达和工程质量判定提供了统一的基准。

7" 结语

在现代交通枢纽的设计中,景观规划不仅要满足交通集散的基本功能,还应考虑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城市门户形象和城市的识别度[5]。本次杭州西站周边景观环境综合提升项目,不仅实现了对城市交通枢纽周边环境的美化与功能提升,还成功地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为第19届杭州亚运会营造了热烈的氛围。通过点线面的多维度设计策略,展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和来访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和美观的公共空间。项目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多方的紧密合作与高效沟通,以及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和现场施工的精细管理。未来,期待这些经验能为其他城市景观提升项目提供参考,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健,李凤会,李芳,等. TOD4.0阶段交通枢纽地区景观设计策略:以深汕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为例[J].规划师,2023,39(11):138-146.

[2]" 雷森,牟江.地域印象在铁道交通枢纽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鄱阳县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0):182-186.

[3]"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1.

[4]" 赵敏.城市桥下空间景观建设初探[J].花卉,2022(24):112-114.

[5]" 徐峰.对交通枢纽景观设计的思考: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景观绿地为例[J].科技资讯,2012(2):75-76.

作者简介:张书驰(1989— ),男,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标签:  亚运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