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围绕建筑垃圾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运用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建筑垃圾及其应用现状,指出其作为资源的巨大潜力;其次,探讨了园林景观项目中建筑垃圾的应用方法,包括转化改造、技术再生和一般性回填等;最后,详细阐述了建筑垃圾作为再生材料的景观元素应用,如作为人工地形填筑材料、护坡填筑材料、铺装材料、驳岸砌筑材料以及水体净化材料等,旨在推动建筑垃圾在园林景观中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建筑垃圾;材料;园林景观工程
中图分类号:X799.1"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30-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加,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在园林景观工程中,建筑垃圾却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园林景观材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还能为园林景观工程提供丰富的材料选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1" 建筑垃圾及其应用现状
在建筑行业的各类施工活动中,无论是新建、拆迁、修缮还是装饰房屋,都会产生大量的余泥、余渣、泥浆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统称为建筑垃圾。根据生成来源的不同,建筑垃圾又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与拆毁建筑垃圾两大类。施工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民用建筑、商业楼房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在新建或改扩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则主要源自房建、市政工程等各种建(构)筑物的拆除过程。
相较于城市中的其他垃圾类型,建筑垃圾在清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建筑垃圾主要由石块、瓦片、碎砖及泥块等无机物组成,占比超过90%,且这些无机物大多不含有污染物,因其耐酸碱、耐水性强,使得建筑垃圾在化学稳定性和物理性状上均表现出色。正因如此,经过适当的工艺处理,建筑垃圾完全有潜力成为一种优质的再生建筑材料。然而,尽管建筑垃圾具有如此高的再利用价值,其现有的再生利用范围却相对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价值的充分发挥。
深入分析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受限的原因,在回收利用技术、管理、政策标准等方面,我国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分选技术没有针对建筑垃圾的固有特性进行专门设计,导致建筑垃圾的分类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续的再生利用效果。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政策引导,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通常较为粗放,露天堆放、无计划填埋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从而违背了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初衷。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水平,仍需在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2" 园林景观工程中建筑垃圾的应用方法
2.1" 转化改造
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其中转化改造作为最基础且最具经济性的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机械物理手段对废弃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包括系统性的收集分类、专业化的清洗除杂、精细化的切割加工以及创新性的拼接组合等工序。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材料原有特性和内部能量,使其重新回到建造环节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在具体实践中,这些经过转化改造的材料可以灵活应用于景观小品制作、园路铺装更新、景观构筑物修缮等多个方面,不仅能够降低工程成本,还能够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赋予这些材料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2" 技术再生
技术再生则代表着建筑垃圾处理的高端方向,这种方法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将废弃材料还原为原始状态,继而重新投入生产制造环节。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分类收集体系,确保不同类型的建筑废料能够得到适当的预处理;其次,通过现代化的粉碎设备和精密的分选技术,将材料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原料形态;最后,依托专业的生产线,将这些再生原料加工成新的建筑构件或景观材料。例如,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处理后制成不同粒径的骨料,这些再生骨料可以用于园路的基层铺设或者制作装饰性地面。又如,将废旧的陶瓷材料粉碎后作为生产新型环保砖的原料,这些再生砖具有独特的质感和环保属性。尽管这种处理方式在技术和成本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其应用前景正在逐步拓宽。
2.3" 一般性回填
在建筑垃圾处理的实践中,一般性回填为那些无法实现高级利用的惰性材料提供了一条可行出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解决废料处置问题,还能为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场地平整、地形塑造等提供经济的填充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科学制定回填材料的配比标准,通过合理添加水泥、石灰等胶结材料,确保回填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这种利用方式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相较于传统的取土填方,使用建筑废料作为回填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避免因取土而导致的植被损失和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大型园林景观工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填方材料用于地形改造和场地整理,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建筑废料进行回填,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成本,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生态环保理念。
3" 建筑垃圾作为再生材料的景观元素应用
3.1" 人工地形填筑材料
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广阔领域中,将其转化为景观元素,特别是作为人工地形填筑材料的应用,不仅展现了创新的设计理念,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园林景观工程中,传统的景观山体塑造依赖于石块与土料的堆砌,而建筑垃圾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材料,其应用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与堆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其直接用于景观地形的塑造,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难题,还为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1]。
不同城市的建筑垃圾成分存在差异,但普遍包含碎砖、瓦片及混凝土块等无机物,这些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适合用于人工地形的填筑。然而,在应用前,需对建筑垃圾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分离、破碎及酸碱度调整等,以确保其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通过科学处理与合理应用,建筑垃圾不仅能够在园林景观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海市浦东区世博公园为例,该项目中,自然景观营造巧妙地利用了原址旧厂房拆迁后遗留的大量建筑垃圾。这一创新实践不仅避免了建筑垃圾的长途运输,节约了成本,而且通过就地消纳的方式,实现了建筑垃圾的有效利用。在世博公园的堆山造景中,建筑垃圾经过适当处理后被用作人工山体的填充材料,如酸碱度调整,以确保其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些由碎砖、瓦片及混凝土块混合而成的建筑废弃物,在经过处理后,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构建人工地形的基础材料。
3.2" 护坡填筑材料
在园林景观工程中,地形高差处理是一项既要确保安全性能又需兼顾美学效果的复杂工程,而石笼挡土墙以其独特的工程特性和环保价值,在护坡设计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这种构筑物通过将分类后的建筑废料(如废弃砖块、碎石、断木等)装填入特制的钢筋网笼中,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场地高差问题,还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在技术层面,石笼挡土墙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因素[2]。钢筋笼的规格选择必须基于现场荷载计算和稳定性分析,通常需要根据填充物的性质和坡度要求来确定钢筋的直径和网格间距;填充材料的粒径分布应当科学合理,过大的块体可能导致局部受力不均,而过小的颗粒则可能从网格中流失;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分层填充和压实程度,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其采用的自立式石笼挡土墙不仅满足了工程力学要求,还通过材料的自然肌理和错落有致的堆砌形式,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同时,这种护坡形式的维护成本较低,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填充物之间的缝隙还可能成为植物生长的基质,进一步强化了其生态景观价值,体现了园林景观工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3]。
3.3" 铺装材料
在园林景观工程中,铺装系统的创新设计与材料再利用已成为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建筑垃圾在园路结构层次中的应用展现出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从工程构造的角度来看,园路系统可分为基层和面层两个主要部分,其中,基层承担着关键的结构支撑功能。研究表明,经过科学处理的建筑垃圾,如废弃混凝土块、碎砖瓦、炉渣等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碎石、混凝土等基层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再生骨料的粒径分布和级配比例,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压实度控制,确保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而在面层设计方面,建筑垃圾的应用则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废弃材料可以通过直接应用或深加工等方式,转化为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铺装元素。例如,将分类后的废弃砖块、石材或陶瓷碎片按照特定的纹理进行艺术化铺设,可以营造出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园路景观;而经过技术再生的材料,如废弃橡胶、废旧木材等,则可以通过现代工艺加工成新型铺装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还能够满足特定功能区域的专业需求,如儿童活动场地的安全性要求。这种创新性的材料应用策略,既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高效转化利用,又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生态设计与美学追求的有机统一[4]。
3.4" 驳岸砌筑材料
在园林景观工程的生态驳岸构建中,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木桩、木柱、木梁及竹片等元素,均可作为创新性的砌筑材料,为驳岸设计增添独特的生态与人文韵味。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例,展示了废弃木桩在驳岸改造中的广泛应用与显著成效。该项目中,木桩驳岸、半挂仿木桩驳岸以及景石式驳岸等多种形式的运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废弃木桩的塑造功能,还有效提升了公园的景观品质与生态效益。
木桩类生态驳岸的施工过程相对简便,通过铆钉将木桩两侧固定,再覆盖以砂土或砾石,即可形成既具备挡土支撑能力,又蕴含“水-木”组合人文情怀的生态驳岸。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尊重与利用,还通过简单的构造方式,实现了驳岸生态与景观塑造的双重功能。此外,废弃竹片同样可作为生态驳岸的优质材料,通过竹片外涂沥青的处理方式,不仅提高了竹片的耐久性与观赏性,还赋予了驳岸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与质感[5]。
除了废弃木材,钢筋石笼作为一种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防冲刷结构,同样在驳岸设计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应用形式。钢筋石笼驳岸可以堆砌成各种形状,也可以设计成台阶式,以适应不同地形与防洪需求。在防洪要求高、地形落差大的场合,钢筋石笼驳岸尤为适用。设计中,可将石笼驳岸的上部进行绿化处理,通过植物的生长与覆盖,使挡墙呈现出半遮半露的形态,既提高了驳岸的生态性,又塑造了差异化的园林驳岸特色,增强了整体景观效果。
3.5" 水体净化材料
在现代园林设计领域中,景观水体的水质治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微孔陶”材料的创新应用为此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径。这种由建筑废弃物经过严格筛选和工艺处理制成的环保材料,不仅体现了资源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在水体净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从材料制备角度来看,“微孔陶”的生产过程涉及去杂、除泥、破碎等多道工序,通过精确控制颗粒物粒径并结合高温熟化工艺,同时引入特定比例的有益微生物,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优异水质处理性能的多孔材料,其作为水体铺地材料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独特的多孔结构为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附着场所,促进了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②这种材料能够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基质环境,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③这种材料表面的微孔结构具有藏污纳垢的功能,可以有效截留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和有机污染物,防止这些污染物重新释放造成二次污染。在实际应用中,“微孔陶”已在西安植物园王莲池、西安沣东生态景区引水渠等多个工程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相关研究科学验证了“微孔陶”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种材料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水质指标,还可以通过调节水位观赏线来增强景观效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的统一。
4" 结语
建筑垃圾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挖掘建筑垃圾材料的潜力,推动其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还能为园林景观工程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材料选择,促进园林景观工程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涛.基于环保理念的城市园林绿化种植养护技术实施分析[J].现代园艺,2024,47(13):170-172.
[2]" 陈圆圆.建筑垃圾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J].佛山陶瓷,2024,34(6):175-177.
[3]" 李昱秀,王海波,王建刚,等.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砖瓦,2023(12):61-63.
[4]" 靳江,佟阳,赵晓静,等.建筑垃圾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23,52(3):125-128.
[5]" 陈美琴.建筑垃圾在园林绿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16):150-153.
作者简介:尚琰(1980— ),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