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随着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城市公园空间不足,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迫在眉睫。基于此,以河源白鹭岛公园项目为案例,探讨生态敏感区的修复,并研究如何创造具有在地特色的景观,确保公园活力和生态可持续的平衡。通过采取生态策略、植物设计策略、特色景观营造策略,项目成功将原本单纯以防汛防洪为主的灰色市政建设改善生态型的城市公园,为相关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关键词:尊重生态基底;自然与城市共融共生;景观设计独特性;公园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TU986"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27-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开发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6.1%,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但公园空间布局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让自然与城市共融共生,最大限度地尊重其生态基底,守住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自然资本,是公园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此外,公园建设中需关注独特性和吸引力,包括有意识地强化在地显性形态,塑造视觉的“特色标签”和“记忆点”。然而,很多城市公园建设完成后缺乏特色,出现“千园一面” “景观同质”的现象。
因此,本文针对以上两项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重于河流冲刷而形成的自然岛屿,通过精心设计,既能保留原有的生态本底,又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游憩与文化教育、科普和社交的空间,具有十分必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项目概况
河源白鹭岛公园位于广东河源高新区东江河中游段内的东洲坝岛,处于河源城市共享活力轴的终端,南北临近滨江公园,西接中央活力区,与对岸的中央商务区功能形成差异。
白鹭岛(图1)是一处漫滩型江中岛公园,总面积为20.09hm2。每年6—9月的暴雨汛情会极大地改变岛与江水的边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水文变化是极大的挑战。此外,如何最小程度介入岛内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岛上原有的大面积荔枝林,将单纯以防洪为主的灰色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为自然野趣的市民公园,也是项目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2" 生态策略
2.1" 以自然回应自然
设计应顺应自然,积极应对水文季节变化,营造生态弹性空间,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由于6—9月的暴雨汛情,洪水每年都在重塑着岛与江水之间的边界。设计始于严谨而科学的数据分析,前期在时间维度上分析了2年、5年、10年、20年、5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对岛的高程关系潜在影响,以此为依据在景观设计中营造弹性空间和规划环岛步道,包括随水位变化的漂浮栈道,以适应潮涨潮落。服务性建筑与主要活动场地的布局上,考虑到了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与实用性,都设置在50年一遇水位标高之上,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体验空间。
2.2" 安全的低空步道
低空步道是岛上的主环路,根据现有地形充分考虑了岛的地势变化,确保整体都位于50年一遇水位标高之上,与南北两个出岛路线联通,在紧急情况下,其还能作为一条重要的逃生和救援物质通道,为岛上游客提供安全撤离的保障。在材料选择上选用透水沥青铺装材料,营造平坦整体的景观面貌。
2.3" 疏通和净化内河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改善岛内外的水文环境,采取了一项重要举措——将内河与外河进行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生态缓冲前置库。这一设计旨在通过自然和生态的方法,对城市排入内河的水体进行多级净化,从而保障内河的水质安全,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前置库的设计融入了多种形式的植物种植和净化方法,形成了一个多层级的水资源净化系统。首先,设置了砾石床,这是一种利用砾石的自然过滤作用来去除水中悬浮物和有机物的有效方法。砾石床不仅能有效拦截和吸附杂质,还能通过微生物作用进一步分解有机物,提高水质。
其次,还引入了透水坝,这是一种既能保持水流通过,又能有效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水中悬浮物沉降的结构。通过透水坝的过滤作用,进一步减少了进入内河的悬浮物含量[1]。
再次,草坡入水则是另一种重要的生态净化方法。通过种植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在草坡入水区域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
最后,还设置了植物浮岛和沉水植物网。植物浮岛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群落,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提供阴凉环境,减少藻类的生长。沉水植物网则是一种利用沉水植物进行水质净化的方法,这些植物能够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改善水质[2]。
2.4" 生态植草沟设计
沿着主要步道布置生态植草沟来梳理整个岛的排水系统。生态植草沟有良好的孔隙率,护岸的同时能为动植物提供生长和栖息空间,不仅能降低造价和土建施工成本,还能实现园建生态化。
2.5" 生态消落带设计
根据消落带的分布与范围划定开发等级与开发原则,依靠生态手段保护驳岸,减少消落影响。一方面,根据常水位线和预测水位线,划分消落带的缓坡和陡坡,以此打造适合不同场地的不同生态消落带,提高岸线的自然韧性。另一方面,在岸线上设置生态石笼驳岸、碎石驳岸、自然植物驳岸、卵石驳岸等不同形式,以适应不同场地及岸线类型。适当粒径的砾石、卵石驳岸可以抵挡中等强度的水力冲刷,低水位时裸露的石层兼具亲水性和河滩景观效果。
3" 植物设计策略
3.1" 低介入开发,保护原生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
原始的荔枝林覆盖了大面积原生岛的土地,少量的农田与房子存留着“农家乐”的痕迹,建设过程中对每一棵树进行标记和梳理,最大限度保留了现状32种乔灌木1215株。新增37种乔木,其中引入了12种乡土树种,移栽进岛的乔木有454株,达到了60%的植被保全率,确保建造过程中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形成稳定多样的生态环境。
河源年平均气温为18~26℃,夏季较为炎热,在设计中梳理了核心保留的荔枝林下的杂木,让游客可以进入林下休憩,建成后经检测,进入林下的体感温度立刻下降2℃,打造凉爽的休憩空间。
3.2" 为裸地赋绿,吸引昆虫与鸟类。
保护鸟类栖息地,主要为鹭类,建成之后吸引了大量的小白鹭、黄嘴白鹭、大白鹭、野生鸬鹚等多种大型鸟类,昆虫及其他动物栖息,鸟类的到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及爱鸟人士摄影和观赏。
3.3" 土质改良
原岛上的土质大部分覆盖沙土,土壤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对于营造丰富多样的植被景观条件不利。
一方面,对岛内进行分区,特别是50年一遇以上的沙土区域,进行了土壤置换。引入优质的种植土,这些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必要的营养元素,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为植被的根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在土壤改良时,特别是原有荔枝林,应注意不对其造成破坏,而是进一步增加植被物种的多样性,引入多种适应力强、生长迅速的地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有效固定沙土,防止水土流失,还能通过根系和叶片的蒸腾作用,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3]。
4" 特色景观营造策略
4.1" 因势造景,营造野趣的公园景观环境
利用原有的竖向关系、因势植被关系造景。在高差较大处设计台地花海,花海选择宿根花卉、多年生草本植物,结合生态草坡,覆盖原生裸露岸线,营造自然和丰富的空间层次。
4.2" 营造多元的活力空间
把原有已建的民房改建成公园的服务中心和轻餐厅,在其外围设计野食花园、感官实验花园、触感学院等。除此之外,需要制造吸引市民上岛的空间,如吸引爱鸟人士登岛观鸟和摄影的观鸟台。还有在地势较高不被水淹的区域,设置足球场,方便市民邀约3~5好友来岛上踢球。对于来岛上游玩的亲子家庭,为其专属设计了白鹭乐园、生态沙滩。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东江江鱼每年成群结队溯江洄游,江边不时能见白鹭在江中齐飞,河源白鹭岛是东江上的明珠,象征着河源充满绿色与生机,也凸显着东江在河源的地理特征。
因此,在景观营造过程中,以自然野趣的环境为背景,以艺术+文化为主线,塑造白鹭岛的可识别性,提炼东江自然界中“鱼”和“鹭”的元素,并引入景观设计,构造一个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生态江屿景观。
4.3.1" 主题桥:飞鱼跃波,连接自然的桥梁
上岛的桥需满足行车进岛的需求,并适合防洪抗灾使用,承担着连接岛与外界的重要交通功能。同时,还可以赋予这座桥独特的主题,将桥塑造成飞鱼的形象,细节设计有鱼鳞形状的栏杆,称之为“飞鱼跃波桥”,巧妙地将自然元素与艺术创意相结合,成为整个白鹭岛的标志性景观。
4.3.2" 鱼形风动装置:风中的生命之歌
沿着步道可以来到江边,在江边能看到一群独特的鱼形风动装置矗立于台地花海上,仿佛是东江江鱼跃出水面的瞬间定格。这些装置采用轻质耐用的材料,每当微风拂过,鱼鳍般的结构便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风动声,宛如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
4.3.3" 鱼形座椅:休憩中的艺术创意
沿着岛上的环形步道缓慢前行,道路一侧会布置鱼形座椅,方便游客休息。每一个座椅单元满足模块化设计,主体轻钢结构,表面覆盖着亲肤的竹木材质,既保证了耐用性,又呼应了主题。
4.3.4" 特色铺装:脚下的河流
步入白鹭岛深处,会发现脚下的道路有些别具一格,采用了独特的“鱼游”图案设计。这些图案由不锈钢镶嵌而成,展现了江鱼洄游的生动场景,每当阳光洒落,铺装上的图案便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在步行中感受公园中江与鱼的独特体现。
4.3.5" 现状水塔:天际的守望者
在白鹭岛与荔枝林最密集的地方,有一座废弃的水塔,其原本是岛上的供水设施,如今水塔的外墙被精心绘制成了一幅巨大的白鹭彩绘图,不仅对水塔进行了再利用再美化,更使其成为岛上的标志物和坐标点。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水塔上,白鹭的羽翼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更具独特性和艺术性。
4.3.6" 艺术亭:自然与艺术的交响
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造型独特的艺术亭放置在花海之间。亭以“鱼型”为设计灵感,整体采用流线型的结构设计,而亭身则以竹木材质打造,亭内设有休息区,以及展示东江生态和文化艺术的展览空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东江文化和生态保护的窗口。
4.3.7" 标识系统:引导中的自然之旅
整座白鹭岛的标识系统进行了专项设计,每个指示牌都采用了统一的鱼形元素,结合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既美观又实用。标识牌上的每个景点进行了专项图标设计,即使不看文字也能知道每一个景点的功能,引领着游客深入探索岛的每一处风景。
4.3.8" 研学体系:自然教育的生动实践
河源白鹭岛不仅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公园,更是一个自然教育的课堂。岛上建立了完善的研学体系,包括观鸟台、科普教育中心、白鹭乐园、野食花园、七感官实验花园、触感学院等多个功能区,旨在培养亲子家庭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例如,在观鸟台,孩子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江面,发现鱼类和白鹭[4];在科普教育中心,学习关于鱼类和鹭类生态的知识;在白鹭乐园,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游玩,亲身体验生动的自然教育。
河源白鹭岛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在地资源利用,通过一系列创意设计与巧妙布局,将“鱼”与“鹭”的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构建了一个既富有生态价值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态江屿公园[5]。
5" 结语
河源白鹭岛项目以其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成功地在城市中实现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尽力揭示自然美、展现自然创造美好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该项目中,通过顺应自然、构建安全的低空步道、疏通和净化内河、设计生态植草沟和生态消落带等生态策略,低介入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土质改良等植物设计策略,以及营造野趣公园景观环境、营造多元活力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特色景观营造策略,河源白鹭岛项目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尽管的升级更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游玩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岛上游玩。通过生态低干预、特色景观和艺术手法的融合,项目为自然岛屿转化成城市公园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1]" 杨涟.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高速公路海绵化设计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20,36(5):1-6.
[2]" 欧阳建婷,许铭宇,陈平.沉水植物在受损景观水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24,26(13):64-69.
[3]" 胡晓生,李明,王平.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下的生物技术方法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4(2):137-139.
[4]" 姜瑞芬.南海湿地,亲近自然的地方[J].世界环境,2018(2):72-73.
[5]" 张浪.风景园林中的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法研究与实践[J].园林,2024,41(6):2-3.
作者简介:李淑芸(1981—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