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设计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66)

摘" " 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生产力较高以及生物种类多样等特征,因此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具有较高难度,为保证植物设计的合理性,要充分了解湿地公园的情况,选择适应实际环境的植物,以确保景观设计的科学合理。通过分析大学城湾咀头湿地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为例,探析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设计的要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选择;色彩搭配

中图分类号:TU986.5"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18-03

0" 引言

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湿地公园,这类公园以保护湿地生态为前提条件,力求选择适宜的景观植物,提高湿地公园整体的观赏价值与生态价值。本文以大学城湾咀头湿地景观提升工程为例,概述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设计。

1"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其具有生物种类丰富、实际生产力较高、脆弱性显著以及过渡性颇长等特点。湿地中可以种植的植物包括草本、地衣、灌木、乔木以及苔藓等,兼顾了水生系统、陆地系统的两类特性,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是由这两种系统衔接过渡创造而成,其平衡极容易被打破,可能受到自然环境或人为活动的破坏干扰。同时,湿地生态系统通常处于低级、“不成熟”的状态,稳定性欠佳,会逐步向高级生态系统进步发展[1]。图1湿地生态资源的主要作用。

2"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设计的要点

2.1" 工程项目情况

本次研究的项目为大学城湾咀头湿地景观提升工程,其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北部小谷围岛大学城西六路西侧,实际建设的面积规模为20.3678hm2,区域内水域与滩涂面积约为40000m2,其余部分都属于陆域,为体现出湿地的生态效能,达到建设西部保育区的目标,对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进行重点研究。

2.2" 植物的合理选择

该湿地公园项目工程在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方面,要保证植物的合理选择,对此,要事先调查好项目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了解常见湿地植物的习性,避免因植物选择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具体选择植物时可从以下3点出发:①要注意优先选择本土植物,这类植物的适应能力较强,群落形成后也更加稳定,同时也能展现出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若要引进外地新植物,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种植试验,确保其生态的安全性后再尝试引进。②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不仅要保证观赏价值较高,更要体现出生态价值,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也是优先选择的湿地造景植物,可以选择一些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如水葱、芦苇、睡莲、千屈菜、芦竹等,这些植物可以去除公园水体的部分污染物,实现净化水源。表1为几种不同净化能力的湿地植物。③保证植物选择体现多样化功能,例如,可以选择种植经济型植物、文化型植物以及景观型植物,协调搭配,提高湿地公园造景的综合效益。

2.3" 植物景观营造的分区设计

在大学城弯咀头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依据场地环境特征和功能要求,将植物群落内部的布置划分为多个区域,以保证整体营造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植物可以协调动物、人类,形成较好的湿地生态环境。相关植物营造的区域包括水生植物区、湿地生态区、花林景观区、江滩野趣区以及海绵体验区等。

2.3.1" 水生植物区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景观的设计颇为重要,这类景观有着特殊的生长习性,依据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浮叶型、挺水型、沉水型以及漂浮型等多种植物类型。水生植物景观的观赏性较强,且适合生长在湿地,要结合水体特性来配置植物,使景观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还要确保水生植物在当地的生长稳定。此次研究的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景观的设计要求包括净化区域内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同时较为特殊的要求还包括吸引湿地鸟类、确保水塘深水位置的生境适宜鸥类、鱼类、秧鸡类以及鸭类等动物栖息。实际中,植物群落的布局可划分为以下4个模块:①陆生植物模块,主要选择水松、芦竹、细叶水团花、童话树、翠芦莉、苦郎树以及风箱果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②湿生植物模块,主要选择千屈菜、水蓑衣、灯芯草、芡实、花菖蒲、萍蓬草、泽泻以及灯芯草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③水生植物模块,主要选择香蒲、华夏慈姑、泽泻、灯芯草、芡实、水葱、芦苇、红蓼以及荻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④岛屿植物模块,主要选择石榕树、水黄皮、黄槿、水翁、海杧果、桐花树、节节草以及水蕨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2]。图2为水生植物区布局模块。

2.3.2" 湿地生态区的设计

湿地生态区的设计包括湿地岸线与湿地陆生两类植物景观的营造设计。湿地岸线植物景观位于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衔接的边缘位置,其通过多种生态特性的植物组合搭配,逐渐过渡到陆地景观的位置,可栽植的植物种类也颇为丰富,是湿地公园整体造景的重要部分之一。该区域通常会栽植观赏草、湿生花卉或乔木等,这些植物的抗水性较好,还利于发挥出湿地本身的渗滤、净化等功能。湿地陆生植物景观靠近主要湿地的位置,在本次研究项目中指代浅水沼泽湿地范围内的陆地部分,这类植物具有较强的抗干扰特性和耐湿性,可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藤本以及地被等多种类型。在大学城弯咀头湿地公园中,湿地生态区主要位于园区西侧,其应在尊重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改造部分植被,为林鸟类动物增加栖息地。该区域植物群落的布局同样划分为4个模块:①陆生植物模块,主要选择黄婵、龙船花、刺桐以及黄槐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②湿生植物模块,主要选择风箱果、水葱、香蒲以及水松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③水生植物模块,主要选择水葱、千屈菜以及水龙葵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④岛屿植物模块,主要选择三百草、海杧果以及秋茄等植物进行景观营造。

2.3.3" 花林景观区的设计

湿地公园的花林景观区对于植物群落的生态性与审美性要求较高,其也是公园中观赏价值较高的景观区域,强调在设计时体现出植物的群体美,可大面积设计植物色块,但也不要忽视个体景观植物的观赏性,宜选择层次较为丰富的植物,还应注意季节性植物的搭配选择,保证四季有景。本次研究项目中,公园入口位置有一小型花林景观区域,可以栽植一些本土特色的植物,如异木棉,还可以搭配其他层次不一、形态各异的岭南植物,同时增种一些便于鹭类、昆虫以及林鸟等动物栖息的植物,如选择凤凰木、荔枝树、宫粉紫荆、红花紫荆、龙眼、细叶榄仁、龙眼树、苦郎树等树木植物景观实施造景,同时搭配花卉类植物体现层次美感,如文殊兰、福建茶、翠芦莉、白蝴蝶、龙船花、细叶萼距花、杜鹃、散尾葵以及茉莉花等,都具有景观营造设计的特色。花林景观区的植物群落设计搭配方案较为丰富,可以在较高层次部分设计龙眼树+荔枝树+细叶榕,中层次部分则搭配九里香+杜鹃+散尾葵+茉莉花+红杜鹃,最底层次部分可以设计栽植一些低矮的沿阶草,整体层次感较强,还能体现地域景观植物的审美取向。

2.3.4" 江滩野趣区的设计

大学城弯咀头湿地公园的江滩野趣区是指河流滩涂湿地部分,位于滨江带状绿地区域,其原本的植被分布较为杂乱,在植物景观营造设计中可以保留大体积乔木,加上部分低养护类植物,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营造出相对简约、自然、大气以及富含野趣的景观。该区域的造景也要考虑为鹭类、鸥类以及翠鸟类动物提供栖息地,增设部分栖木,如落叶松、细叶榕、串钱柳、海南蒲桃以及桐花树等。植物群落的选择搭配方面,建议优选芦苇、石菖蒲、灯芯草、野牡丹、红花醡浆草、芦竹、节节草、田葱、水蕨、秋茄、福建茶以及细叶水团花等[3]。

2.3.5" 海绵体验区的设计

海绵体验区是湿地公园中以海绵城市植物为主构造的一处景观,其设计的生态性要强于观赏性,但也应做到二者兼顾,需考虑地域的生态情况与海绵城市发展要求,选择能够调节本地水资源环境的景观植物,起到良好的造景效果。海绵体验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划分为低水位期间、高水位期间两种,前者考虑到为部分两栖动物、鸻鹬类动物提供活动场所,后者则考虑为鹭类动物提供活动场所。该区域的陆地植物景观营造,可以考虑选择南洋杉、高山榕、希美丽、变叶木、白千层、木麻黄、大叶红草、海桐、米兰、山指甲、龙柏、千屈菜、红桑、鹅掌藤、石栗等植物,湿地部分可以选择灯芯草、水松以及大花水蓑衣等植物造景,在靠近浅水泥滩位置也要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萍蓬草、光蓼以及鳞籽莎等。

2.4" 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手法

大学城弯咀头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可应用的具体设计手法包括以下4点。

(1)虚实结合手法,许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会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布置植物景观,这种手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营造独特空间,有时甚至可以在视觉上扩大空间,可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借鉴。例如,设计师在选择植物时,可以将其与天空、水面、山体以及附近构筑物结合,确保搭配在审美上具有协调性,同时也可结合一些“虚”的元素,如光照、色调等,营造出美感较强的湿地植物景观区域。本项目中使用了大量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在光照作用下会在水面留下投影,如此也能形成一种自然的优美景色。

(2)色彩搭配手法。湿地园林植物景观营造设计也要做好色彩搭配,植物的色彩十分丰富,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们精神审美上的不同感受。例如,红色的花卉植物会让人觉得火热、活泼,蓝色植物会带给人一种静谧、梦幻之感,黄色花朵则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绿色植物通常让人感到清新、放松。基于这些颜色的象征理解,在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方面也可融入各种设计理念。本次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色彩无疑是绿色,其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愉悦,进一步缓解精神上的疲惫与压力,但若只有绿色则会导致景观色彩过于单一,因此要加入其他色彩吸引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调和景观。本次设计使用了蓝色的千屈菜,紫色的花叶芦竹、水葱,黄色的黄菖蒲,红色的凤凰树、龙船花,粉色的睡莲、荷花,具体的选择都以局部区域需求为准,营造出的景观色彩效果各不相同,但都能让视觉观感更为丰富,有效提高观赏价值[4]。

(3)意境营造手法。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设计中,意境营造也是常用手法之一,其是指根据植物的特征来灵活搭配,主要结合颜色、形态以及味道等,使其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意境,还可将植物景观与道路、公园小品、水体等要素搭配,遵循一定的美学规律,营造出舒适宜人、风景优美的区域环境。意境营造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到大自然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设计时可以融入人文情感要素。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项目中,植物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广州市本地文化,使用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植物来营造景观意境,如异木棉、福建茶等。

(4)适当留白手法。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通常以自然群落形式设计,且要确保种类具有丰富性特征,但有时不宜过于“用力”,若一味组合植物,将区域塞得“过满”,从视觉审美来讲也会出现凌乱感,因此,如同绘画艺术的“留白”一样,植物景观营造设计也要适当留有空隙位置,展现出和谐的景色之美。此次研究的项目当中,上中下层次的景观植物通常上层较高、下层较矮,中间留有很大部分的空间,同时林木景观也设计了林冠线、透景线等,避免给人压抑的观赏感受。对于水生植物的布置,也实现了均匀分散设计,且占用面积约为水面的25%左右,如此适当留白也能使水生植物更加亮眼[5]。

3" 结语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需考虑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以及生态性等要求,要保证植物景观搭配具有美感,同时可以调节区域内环境,切实发挥出植物景观的作用价值。由本文分析可知,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设计的要点包括注意植物的合理选择、开展植物景观营造的分区设计、采用适宜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手法等。

参考文献

[1]" 王雨婷,周慧,钱可敦.杭州市西湖地区景观营造艺术及手法分析:以长桥湿地公园及太子湾公园植物景观为例[J].大众文艺,2019(14):83-84.

[2]" 朱毅,袁潜.公园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探讨[J].绿色科技,2018(21):64-66.

[3]" 廖宇嘉.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8(3):83-84.

[4]" 周恺,孟祥江.重庆迎风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668-670.

[5]" 宋潇.湿地公园种植空间打造:以漳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2020(13):62-63.

作者简介:莫韵(1989— ),女,汉族,广东阳江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规划景观设计。

标签:  植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