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076-03
0引言
近年来,北京市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压力,大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公园在调节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游憩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园林植物是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的核心要素,具有生态、景观和游憩等多重功能。通过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并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八家郊野公园改造项自为例,探讨园林植物在郊野公园中的配置与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通过分析建设范围内的植物配置、施工技术及管理实践,总结园林植物选用、反季节种植、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等经验,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优化郊野公园的植物景观配置,还为解决施工技术难题提供了实践指导,对推动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配置原则
(1)生态适应性原则。北京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植物配置需优先选择耐寒、耐旱的乡土树种,以适应冬季低温与春季干旱的气候特点。同时,需根据场地土壤pH、肥力等性质和地下水位、排水能力等水文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确保植物健康生长,降低养护成本。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植物配置应注重乔、灌、草多层次搭配,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优先选用本地植物种类,适当引入适应性强的外来物种,丰富植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3)季相景观营造要点。通过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观花与观叶植物,营造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春季以开花植物为主,夏季突出绿荫效果,秋季注重色叶植物,冬季则通过常绿植物维持景观活力。
(4)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平衡。植物配置需兼顾生态效益与游憩需求,在生态敏感区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预;在活动区则通过植物划分空间,营造舒适、安全的游憩环境。例如,利用高大乔木提供遮阴,低矮灌木界定活动区域,同时保留开阔草坪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实现生态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2海淀区八家郊野公园改造项目实践
2.1项目概况
2.1.1公园情况简介
海淀区八家郊野公园位于海淀区八家地区,公园占地面积为 ,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开园,是北京市建成规模最大、免费对游人开放的郊野公园。项目改造前公园存在以下问题:
整体植物种类相对单一,植物的层次感和季相变化不够丰富。
原有的基础设施较为简单陈旧,相关的服务设施和引导标识不够完善,游客的游览体验有待提升。
各个景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生物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于2023年启动重点区域改造。
2.1.2工程特性分析
项目于2023年9月7日开工,2023年12月31日竣工,施工期横跨秋冬,面临反季节种植的技术挑战。秋季施工需重点关注植物移栽的成活率,冬季则需采取防寒保温措施,确保植物安全越冬。工期紧张则要求施工组织高度精细化,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
2.1.3建设内容构成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绿化工程、庭院工程和电气工程三大部分。绿化工程以植物配置为核心,涵盖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种植及草坪铺设;庭院工程包括园路
铺装、景观小品、休憩设施等硬质景观建设;电气工程则涉及照明系统及智能化管理设施的安装。三大工程需协同推进,确保景观效果与功能实现的统一。
2.2植物配置方案
2.2.1乡土植物选用清单
乡土植物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植物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植物。本项自园林绿化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结合北京市气候特点及生态适应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乔木优先选用耐寒抗旱的乡土树种,主要包括银杏、丽红元宝枫、七叶树、流苏、山桃、碧桃、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楂、华山松、龙柏等,胸径多集中在 8~18cm ,冠幅饱满,强调生态骨架作用。灌木以观花、耐修剪品种为主,如华北紫丁香、珍珠梅、文冠果、榆叶梅、天目琼花、平枝枸子、红瑞木、金银木、黄、连翘、绣线菊、月季等,搭配常绿灌木黄杨球、矮紫衫等,形成中层景观屏障。地被及花卉选用低维护品种,如玉簪、青绿苔草、八宝景天、大花萱草、马蔺等,结合草花组合,增加地表覆盖与生物多样性。
2.2.2特色植物群落构建
针对北京市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项目重点构建耐寒常绿植物群落,确保四季景观活力。常绿乔木层以华山松为主,搭配龙柏形成冬季绿色背景,占乔木总量的 12% 。常绿灌木层选用黄杨球和矮紫杉等耐寒品种,提升群落抗逆性。华山松+连翘.+青绿苔草群落,华山松提供冠层遮阴,连翘与青绿苔草形成中下层搭配,丰富景观层次。龙柏+珍珠梅+玉簪群落,龙柏为骨架,珍珠梅与玉簪构建疏林草地景观,适应半阴区域。
2.2.3季相变化设计策略
通过植物搭配与施工技术创新,提高四季景观连贯性,重点保障秋冬季效果。秋色叶植物配置,银杏、黄泸、丽红元宝枫形成金色与红色主调,搭配流苏的白色花序,营造秋日绚烂景观。地被层选用紫松果菊、金光菊等宿根花卉,延长秋季观赏期。冬季景观保障措施,常绿植物与观枝植物组合,华山松、龙柏与红瑞木搭配,利用红色枝条弥补冬季色彩单调。9一12月施工中,对乔木采用容器苗移植 + 保水剂 + 生根剂灌根,灌木采用土球苗种植(如黄杨球等),地被选用盆苗(如八宝景天盆径 150mm 等),确保成活率。新栽植物覆盖地膜和搭设防风障,常绿灌木喷洒防冻剂,积雪及时清理防压损。
2.3施工技术措施创新
2.3.1反季节种植技术应用
针对跨秋冬季施工的特殊性,项目采用多项反季节种植技术。具体如下: 容器苗与带土球苗移植。优先选用容器苗或带土球苗木,减少根系损伤。
提前断根处理。对乔木进行断根促萌,提高移栽成活率。
保水剂与生根剂应用。在种植穴中添加保水剂和生根剂,增强植物抗逆性。
冬季保温措施。对新栽植物采取防风障、覆土、覆盖地膜等措施,防止冻害4。
2.3.2土壤改良专项方案
针对场地土壤砂质化、肥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专项土壤改良方案。具体如下: 客土回填。在种植区回填优质种植土,厚度不低于
。
有机肥施用。每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机肥 5~10kg ,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结构改良。添加椰糠、珍珠岩等改良材料,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
局部微地形营造。通过地形改造,改善排水条件,避免积水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3.3节水灌溉系统应用
节水灌溉系统采用分区控制,根据植物需水量划分灌溉区域,安装独立控制阀门,确保精准灌溉。通过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气象站,实时监测环境数据,结合天气预测和植物生长阶段,调整灌溉计划,包括灌水量及灌水时间等。确保各区域供水均匀,满足不同植物的需水要求,避免水资源浪费。通过节水灌溉系统的应用,项目不仅显著降低了水资源消耗,还提高了植物成活率,为郊野公园的长期生态效益提供了保障。
2.4项目管理实践
2.4.1工期分解与进度控制
项目工期紧张,需科学分解任务并严格把控进度。具体如下: 阶段划分。将工期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准备(15d)、主体施工 (80d) 、竣工验收 (20d) 。
关键节点控制。明确土方工程、乔灌木种植、地被铺设、硬质景观施工等关键节点,制定详细的时间表。
动态调整。通过周例会和进度跟踪,及时发现偏差并调整施工计划,确保按期完工。
2.4.2多专业交叉施工协调
项目涉及绿化、庭院、电气等多专业交叉施工,需加强协调与配合。具体如下: 施工顺序优化。先完成地下管线铺设和硬质景观基础施工,再进行绿化种植,避免重复开挖。
界面管理。明确各专业施工界面,如园路铺装与绿化种植的衔接,确保无缝对接。
协同作业。建立多专业联合工作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施工中的交叉问题,提高整体效率。
2.4.3冬季养护应急预案
针对冬季施工的特殊性,制定专项养护应急预案。具体如下: 防寒措施。对新栽植物采取防风障、覆土、覆盖地膜、包裹树干等保温措施,防止冻害。
积雪处理。及时清理树冠积雪,防止枝条折断;对常绿植物采取支撑加固措施。
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准备防冻剂、保温材料、应急照明等物资,确保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响应。
人员培训。对养护人员进行冬季植物保护专项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
园林与景观设计
3实施效果评估
3.1生态效益评估
八家郊野公园改造项自在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和反季节种植技术的应用,植物成活率达到 95% 以上,其中乔木成活率为96% ,灌木成活率为 94% ,地被植物成活率为 97% 。生物量增长方面,项目实施一年后,乔木平均胸径增长 ,灌木冠幅扩大 15%~20% ,地被植物覆盖率提升至 98% 以上。此外,项目通过构建多层次植物群落,显著增加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3.2景观效果评价
在景观效果方面,项目通过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高大乔木,如银杏、七叶树等冠幅饱满,形成上层骨架,提供遮阴和生态屏障;中层灌木,如华北紫丁香、珍珠梅、红瑞木等填补乔木与地被之间的空间,增强景观立体感;地被植物,如玉簪、青绿苔草、八宝景天等低矮植物覆盖地表,形成连续绿毯,提升空间完整性,形成了立体景观结构。季相变化设计效果显著,春季以连翘、丁香等为主,呈现花团锦簇的景象;夏季以珍珠梅、绣线菊等形成浓荫,营造清凉舒适的环境;秋季通过银杏、元宝枫、黄等色叶植物,打造金色与红色交织的秋日景观;冬季则以华山松等常绿植物为主,搭配红瑞木的红色枝条,保持了景观的生机与活力。市民普遍反映公园四季皆有景可赏,景观效果令人满意。
3.3社会效益反馈
项目的社会效益通过市民使用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 90% 的市民对公园的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85% 的市民认为公园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空间,80% 的市民对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美观性给予高度评价。市民普遍认为公园的休憩设施布局合理,园路系统便捷,适合散步、跑步和亲子活动。公园通过标识牌和导览系统,向市民普及植物知识和生态保护理念,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公园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社交的重要场所,周末和节假日人流量显著增加,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
4相关建议
4.1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配置模式总结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八家郊野公园改造项目的实践分析,北京市郊野公园的植物配置模式可总结为以下4点: 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优先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植物,确保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成活率;适当引入观赏性强的外来植物,丰富景观多样性。
乔灌草多层次搭配。通过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形成立体景观结构,提升生态效益和增强景观效果。
季相变化与功能分区结合。根据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游憩活动区等功能分区,建造不同的植物景观主题,注重四季景观的连续性和变化性,满足市民的观赏和游憩需求。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构建多样化的生境,为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4.2短工期项目的技术优化方向
八家郊野公园改造项目为短工期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类似项目的技术优化方向包括: 精细化施工组织。进一步优化施工流程,采用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施工效率。例如,绿化工程与硬质景观工程可同步推进,缩短工期。
容器苗种植技术。推广容器苗种植技术,缩短植物移栽后的恢复期,提高成活率。
智能化管理工具。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施工精度。
预制化与装配式施工。在硬质景观工程中推广预制构件和装配式施工技术,缩短现场施工时间,降低对绿化工程的影响间。
5结语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八家郊野公园改造项目为例,系统探讨了园林植物在北京市郊野公园中的应用策略,总结了科学的植物配置模式、创新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及高效的养护管理方法。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乡土植物的合理选用、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建以及反季节种植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升郊野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同时,短工期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为北京市及全国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与养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均磊.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原则解析[J]现代园艺,2020,43(24):40-41.
[2]林晶莹.论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J]中国住宅设施,2020(11):39-40.
[3]叶钧智.园林植物在园林绿化景观工程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2,16(12):47-49.
[4]杨建.园林植物配置与绿化养护管理措施[J]低碳世界,2021,11(10):197-198.
[5]王幼月.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和规划的优化分析[J]现代园艺,2021,44(14):120-121.
[6]王金兰.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在园林绿化实践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6):52-54.
作者简介:张陆博(1988一),男,汉族,北京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