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施工措施探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65)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088-03

0引言

风景园林作为提升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其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理念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不仅体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显著提升了生活空间的质量,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生态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施工中,不仅能够提升项目的环境友好性,还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这不仅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拥有深厚的生态学知识,还要求政策制定者、项目执行人员及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目标。

1基于生态理念下风景园林施工重要性

1.1改善城市环境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风景园林施工通过植被覆盖和水体设置等手段,能够显著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这种绿化不仅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还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此外,合理布置的植被与水体可以形成自然的微气候调节系统,提供遮阳、避风的功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具体而言,大面积的植被可以有效阻挡强风,而树木的阴影则能在炎热的夏季为行人提供凉爽的休息场所。这些综合措施共同作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还增强了市民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风景园林能够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提高生态效益

生态风景园林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稳定的生物群落,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植被的根系不仅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水体设计不仅能蓄存雨水,降低城市洪涝风险,还可以通过湿地系统净化水质,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植被的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栖息地,促进城市内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衍。这些生态效益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缓解人们的压力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以生态保护为原则构建的风景园林显得尤为重要,其提供了让市民得以接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这种绿意蛊然的环境对于缓解日常生活的视觉疲劳尤为有效,而其中清新的空气更是帮助减轻了心理压力。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个体的焦虑与抑郁程度,进而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状态。除此之外,这些园林通常还会设置各种休闲设施,如长椅、步行道和运动场地,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社交和娱乐空间,增强了社区内部乃至整个城市的社会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了全体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2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施工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在风景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和水资源状况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可以选用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和施工方法,从而确保景观的长期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耐旱植物,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而在多雨地区,则可以设计雨水花园,并选用透水铺装材料,以增强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能力。因地制宜不仅有助于降低维护成本,还能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提升。

2.2合理搭配原则

合理搭配强调在植被选择和景观布局中,注重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补关系。不同植物在生长习性、营养需求和抗病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合理的搭配能够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例如,高大的乔木可以为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提供遮阴,而深根系植物可以与浅根系植物共同作用,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此外,合理搭配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吸引更多的鸟类和昆虫,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3协调之美原则

协调之美是指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追求自然景观与人工元素的和谐统一。这种美学不仅体现在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功能上的协同效应。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植物、水体、道路和其他景观元素之间相互补充,创造出既符合生态要求又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例如,利用自然地形设计蜿蜓的小径,辅以适当的植物配置,可以营造出宁静而舒适的漫步氛围。协调之美不仅提升了景观的整体品质,还增强了使用者的心理舒适感和归属感。

2.4低碳高效原则

低碳高效的施工理念强调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使用环保材料、优化施工流程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例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优先使用再生材料或本地生产的环保建材,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足迹;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作业,采用更加节能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和植被种植;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和调整资源使用情况,确保项目的低碳高效运行。

3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施工有效措施

3.1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生态景观植物

因地制宜是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贯彻生态理念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景观植物,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植被的成活率,还能有效降低后期的养护成本。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植物的生长习性、抗病能力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例如,在干旱地区,应优先选择耐旱植物,如仙人掌、景天科植物等,这些植物能够适应少水环境,减少灌溉需求;而在多雨地区,则可选用耐水湿的植物种类,如水生鸢尾、菖蒲等,其能够在潮湿环境中茁壮成长。此外,植物的抗病能力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植物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化学防治的需求,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某些植物具备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或提供栖息地的功能,适当引入这些植物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合理选择和配置乡土植物,是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乡土植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还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城市绿地中适当引入本地野花和灌木,不仅能为本地昆虫和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还能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景观。此外,乡土植物的引入还可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避免因引入非本地物种而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选择和配置,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2调节本地树种和外来树种的种植比例,促进生态平衡

调节本地树种和外来树种的种植比例是实现生态平衡的关键步骤。本地树种由于长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通常表现出较高的生存率和较低的养护成本,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为本地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支持食物链,同时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了对化学防治手段的依赖,进一步保护了生态环境。例如,在自然保护区或城市郊区的绿化项目中,应优先选择本地树种,以恢复和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然而,适度引入外来树种也能带来新的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如观赏性强的花卉、色彩丰富的叶子等,提升景观的视觉吸引力。某些外来树种还可能具备改良土壤、增加碳汇等特殊功能,补充本地树种的不足。但引入外来树种时必须谨慎,避免引入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的树种,这类物种可能会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破坏生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结构。因此,在选择外来树种时,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其不会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3]。

为了实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建议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需求,灵活调整本地树种和外来树种的比例。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可以适当增加观赏性强的外来树种,以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而在郊区或自然保护区,则应以保护和恢复本地树种为主,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此外,对外来树种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并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树种选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单一树种的生态功能,还需从整体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评估各类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树种配置,最大限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为人们创造更加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3加强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提升生态效益

为提高风景园林施工的环保性和高效性,应积极推广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以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可持续材料,不仅可以显著提升项目的施工质量,还能大幅提高其生态效益。具体而言,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促进地下水补给,减少地表积水现象,从而优化城市水循环系统。例如,在人行道、停车场和广场等区域使用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不仅美观耐用,还能在降雨时迅速吸收水分,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应用新型灌溉系统,如滴灌和微喷灌技术,也是提升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漫灌方式相比,滴灌和微喷灌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水量,确保植物根部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这些技术不仅能显著节约水资源,还能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提高植物生长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条件和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和水量,进一步增强节水效果4。

利用再生材料和可降解材料,既能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再生混凝土、再生塑料和再生木材等材料可以替代传统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此同时,使用可降解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而且其在使用寿命结束后能够自然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推动建筑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施工质量和项目整体的生态效益。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景观构件,不仅能够缩短施工周期,还能精确控制材料用量,减少浪费。另外,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如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施工团队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的各项参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应用透水铺装材料、新型灌溉系统、再生材料和可降解材料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提升风景园林项目的施工质量和生态效益,为人们创造更加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4熟练掌握植被养护的重点,保持生态效益

植被养护是风景园林施工完成后长期维护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保持生态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如浇水、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物健康成长并持续提升生态效益。首先,制订具体的养护计划,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季节变化进行个性化管理,如在夏季提高浇水频率、冬季采取保温措施。其次,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和种类,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再次,定期监测植被健康状况,这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关键步骤,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最后,精细化修剪,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维持其健康状态,并塑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

4结语

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施工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以及缓解人们的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遵循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协调之美和低碳高效等基本原则,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合理选择生态景观植物、调节本地与外来树种的种植比例、加强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及熟练掌握植被养护重点,能够打造出既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又具有艺术美感的风景园林。这些努力不仅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还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绿色、和谐、宜居的城市贡献重要力量。因此,应继续深化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范润梅.生态学理念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门窗,2024(4):226-228.

[2]杜建春.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施工[J]砖瓦,2021(1):56,58.

[3]唐消端.风景园林施工生态理念融入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林业产业,2024(10):86-87.

[4]李亚振.生态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施工和养护技术分析[J]中国厨卫,2024,23(10):140-142.

[5]鲁荣花.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施工措施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14):2591.

作者简介:邵菁(1990一),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本科,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标签:  树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