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木桥社区上庄组整体规划和生态设计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23)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48-03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此背景下,乡村规划需兼顾现代化需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黄木桥社区上庄组作为南京市典型城郊乡村,面临空心化、基础设施滞后、传统风貌消退等共性问题,亟须通过规划实现转型。

1.2研究意义

探索城郊型乡村规划模式,针对上庄组“城郊过渡区\"特性,研究如何在城乡要素流动中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互补。通过科学规划解决村庄现存问题,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同时挖掘农耕文化、古树古井等历史文化资源,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城郊融合型、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薄弱型的同类型乡村提供可复制的规划范式。

2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2.1区位分析

黄木桥社区上庄组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东大门,东接马鞍街道,南临内滁河,西北与桂花社区交界。村庄紧邻黄马线(社区主干道),交通便利。上庄组位于南京市生态涵养区,承担农业生态功能,规划强调田园乡村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以农业为主导,生态资源丰富(如池杉湖湿地公园),近年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上庄组作为程桥街道下辖自然村,是程桥街道“美丽乡村示范带\"规划的重要节点。

2.2空间形态解析

黄木桥社区上庄组现状空间格局呈现典型的江南村落特征,建筑以院落式布局为主,沿南北向带状分布5排,形成东西宽 142m 、南北长 157m 的紧凑聚落形态。道路系统方面,进村主路宽 3.5m ,村内道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化,但部分路段存在路面破损、宽度不足问题,夜间照明缺失且无专用停车区域。生态环境上,村庄绿化以村民自用菜地为主,缺乏公共景观绿化和层次化植被设计;有两处水塘,驳岸整洁,但缺乏生态护坡和系统排水设施,雨季易出现内涝。公共设施短板显著,村内无集中活动广场、健身器材及文化展示空间,公共服务供给与村民生活需求存在明显落差。整体呈现出“重居住功能、轻品质提升\"的传统村落特征,需通过规划统筹解决功能性与宜居性矛盾。

2.3核心问题总结

黄木桥社区上庄组现状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公共空间缺失。村内无集中村民活动广场及文化展示设施,公共活动载体不足,导致社区凝聚力弱化。 基础设施薄弱。道路质量参差、部分路段宽度受限,排水系统未成网络且缺乏夜间照明,存在安全隐患与生活品质短板。 景观功能单一。绿化以实用性菜地为主,缺乏多层级景观设计与休闲游憩节点,生态服务功能与视觉美感不足。 文化传承断层。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未得到系统挖掘,历史建筑、生产技艺等资源闲置,未能通过空间载体转化为特色文化标识,导致乡土记忆淡化与乡村特色趋同。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人居环境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2]。

3规划理论与技术框架

3.1生态优先理论

在生态优先理论指导下,黄木桥社区上庄组规划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通过保留并修复村庄原有水塘、沟渠等自然水系网络,结合透水铺装材料改造道路广场、增设排水沟等措施,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实现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的全流程管控。该体系既能增强村庄防洪蓄水能力,缓解低洼地带内涝问题,又能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补充灌溉与景观用水,同时借助植被缓冲带净化地表径流污染,形成“自然积存-生态渗透-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为江南水网型乡村的生态韧性提升提供实践范式。

3.2文化景观理论

在文化景观理论框架下,黄木桥社区上庄组规划以场所精神为内核,通过乡土记忆重构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聚焦废弃农具、老井、古树等承载集体记忆的在地元素,采用“场景再现+功能再生”策略,将磨盘、等农具转化为公共艺术装置,古井与老树周边整合为农耕记忆的生态广场,形成乡愁记忆锚点。通过村民口述史采集与空间设计联动,将农耕劳作痕迹、生活习俗融入景观节点,构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场景,既强化场所认同,又为外来游客提供感知乡土精神的媒介,实现物质遗存向情感载体的转化,重塑“人-地-文\"共生互动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4]。

3.3技术支撑框架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置分析,整合地形、水系、建筑密度等数据,精准识别上庄组“水-田-村\"空间矛盾,定制解决方案。运用三维模拟建模,利用SketchUp或Lumion模拟规划方案效果,直观展示景观节点与建筑风貌。

4规划设计理念与主题

4.1设计理念

黄木桥社区上庄组规划设计以“根深叶茂井润人心\"为主题,强调生态与人文的双重振兴。聚焦生态维度,通过植被修复与生态保护,构建绿色基底,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立足人文维度,围绕村内古井、老树等历史符号,打造文化节点。二者相互交织,生态基底为文化传承提供空间载体,乡愁记忆反哺生态保护,最终形成“以绿为脉、以文铸魂”的共生格局,塑造生态活力与乡土文化认同协同发展的乡村图景。

4.2文化内涵

古井与老树不仅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村民情感与精神的寄托。通过生态修复和文化唤醒,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动态平衡,既守护乡土基因的“根”,又培育创新发展的“叶”,最终达成“井养一方水土,文润世代人心\"的愿景。

5总体规划设计

5.1村口标识设计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坡屋顶造型,如飞檐翘角,展现乡村建筑的独特风格。嵌入具有代表性的仿古雕花窗,不仅美观,还能传递出吉祥、和谐的寓意。加入一些农耕工具的元素,如磨盘、木等,象征乡村的农耕文化,展现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屋檐、雕花窗和农耕小品的组合,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使村标更具立体感和视觉吸引力,不仅能够体现乡村的历史文化,还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成为村庄的标志性符号,如图1所示。

图1村口标识设计

5.2公共空间营造

设计生态广场,面积约为 。古井、老树是广场的核心景观之一,本次设计为原有的古井装上鲈并加盖小亭子,鲈采用传统的木质结构,还原古时打水的场景。鲈的把手和绳索可以使用仿古材料,增强历史感。虽然古井可能不再用于日常取水,但可以设计为可操作的形式,供村民体验古时打水的过程,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老树可以作为广场的天然遮阳伞。在广场中设置一些农耕主题的小品,展现乡村的农耕历史和文化。利用汀步作为引导元素,带领村民沿着特定的路径游览广场,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古井、老树和农耕小品,突出其在广场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汀步旁边展示一些农耕工具和设置健身器材,利用二十四节气地刻作为汀步石,增加广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生态广场设计如图2所示。

图2生态广场设计

设计活动广场,面积约为 。将石磨垂直堆叠组成活动广场标识,利用瓦片组成钱币和麦穗的图案,结合石磨设计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景墙,寓意村庄富裕,农业兴盛。设置乡村大舞台,为村民提供展示才艺、交流文化的平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石桌椅不仅可以作为休息的场所,还可以作为村民下棋、打牌、聊天等社交活动的场所,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设置廊架提供遮风避雨的空间,廊架下设置石磨元素的座椅,为人们提供休息和交流的空间。活动广场设计如图3所示。

促进雨水渗透,既解决村民停车难问题,又避免过度硬化对生态的破坏。

图3活动广场设计图5挡土墙设计

5.3生态与文化修复

黄木桥社区上庄组通过生态与文化协同设计,实现人居环境提质升级。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清理水塘淤泥以改善水质,增设排水沟,设置仿木护栏,增强安全性与自然美感,注重乡土性与实用性;宅前屋后栽植石榴树、紫薇等本土花灌木,形成“春华秋实”的季相变化;菜地周边采用仿竹篱笆围合,既规整田园风貌又延续江南农耕肌理;沿拓宽道路设置四季农耕主题雕塑,展示播种、收割等场景,突出地域特色,如图4所示。

图4四季农耕主题雕塑设计

5.4建筑与环境整治

通过精细化空间整治实现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在立面美化上,以乡土文化叙事为线索,沿路建筑墙面绘制田园风光、民俗故事主题墙绘,将单调墙体转化为文化传播媒介。在挡土墙设计方面,融合功能性与艺术性,采用文化石砌筑结合农耕主题小品,既稳固边坡,又形成连续的文化展示界面,如图5所示。将宅后杂草丛生的绿地做硬化处理,宅前绿地设计砖砌花池,重塑整洁有序、文脉鲜活的乡村空间,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5.5道路系统优化

主干道提质,对原 3.5m 宽进村混凝土道路进行修复裂缝、填补坑槽,并在交通节点处拓宽,加铺沥青提升行车舒适性与耐久性,同时增设太阳能路灯保障夜间通行安全。利用闲置边角地铺设透水砖生态停车位。

6实施效益与可持续性

(1)生态效益。绿化覆盖率提升 20% ,构建“乔木-灌木-地被”复合群落,优化水塘生态驳岸与海绵排水系统,减少内涝风险。(2)社会效益。聚焦民生改善,新增2处多功能广场,使公共活动空间扩展 50% ,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实现夜间照明盲区清零。(3)文化效益。通过村口标识设计、生态广场、活动广场、挡土墙和四季农耕文化小品等5处农耕文化节点,系统展示乡土记忆,古井、老树成为社区精神象征,吸引青年返乡参与传统节庆,促进代际交流。

7结语

黄木桥社区上庄组的规划通过生态修复、设施完善、文化激活三大路径,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多维目标。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村民参与度与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规划落地后的可持续运营。本文可为同类型村庄提供\"因地制宜、文化赋能\"的规划范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亚萍.伏羲山风景名胜区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

[2]赵辉.绿色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J].石材,2024(2):144-146.

[3]许珊珊,陈楚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乡村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现代园艺,2019(3):144-145.

[4]薛豪.乡村场所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取向与表达[J]文化产业,2024(1):142-144.

[5]江帆.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C]/中国砖瓦工业协会.2020第二十三届(绍兴)国际墙体屋面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绍兴:2020第二十三届(绍兴)国际墙体屋面材料技术交流大会,2020:92-93.

作者简介:刘春永(1983一),男,汉族,江苏新沂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设计工作。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