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235)

摘 要 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为提升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产量,分析河南省在农业机械推广方面存在的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农业机械适应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加强等问题,并提出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因地制宜选配适宜的农业机械装备、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 农业机械;粮食安全;推广;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4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此,笔者拟通过分析河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面临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策略,以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决策参考。

1 农业机械推广与粮食安全生产效率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技术支撑。1)农业机械替代人工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小麦收割为例,手工收割小麦效率仅为每天0.05~0.10 hm2·人-1,而应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效率为每天3.00~8.00 hm2·人-1,可见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使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例如,2015年江苏省盐城市实现农业机械化100%,当地大豆每667 m2产量从97.5 kg(1983年)提高到303.0 kg,实现3倍以上的增长[1]。3)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实现机械化发展,可缩短作业时间,增加粮食总产量。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据初步统计,2023年河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12亿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1%,小麦、玉米、花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2023年,河南省发生“烂场雨”“华西秋雨”等严重自然灾害,在此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夏收期间,河南省投入大型农机40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21.6万台,用13 d完成5.67万km2小麦抢收作业。在秋收期间,河南省组织8万台玉米收获机开展低损收获作业,机收平均损失率降至2.2%以内。河南省连续7 a粮食产量稳定在0.65亿t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约0.66亿t,其中秋粮产量约0.30亿t,充分展现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作用。

2 河南省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

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技术和资金等条件,河南省部分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仍较低。以水稻为例,根据河南省粮食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省水稻机械化移栽率仅为76.23%,低于江苏省、湖北省等地[2]。除移栽外,水稻的耕整、施肥、收割等环节机械化率也较低。这主要因为河南省处于我国中低产稻区,水稻分散种植模式普遍,适应性较差的大型机械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河南省水稻生产主体大部分为小型农户,资金和技术水平有限,难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这导致河南省水稻人工化操作比例约30%,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类似情况也体现在玉米深松、麦类脱粒等农业生产工序上。除了水稻等粮食作物,河南省大豆生产机械化也存在明显短板。由于河南省地形地貌复杂,大多地区在大豆生产中无法使用宽幅高效联合收获机,影响了作业质量[2]。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河南省大豆产量未能达到预期,2018年每667 m2大豆产量仅为225 kg,与全国平均水平(每667 m2大豆产量265 kg)存在明显差距[2]。

2.2 农业机械适应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

河南省地形地貌复杂,旱涝并存,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和使用的农业机械类型多样,给农业机械选型和使用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河南省推广应用的部分农业机械存在适应性和可靠性不强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具体来看,河南省水稻主产区多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间盆地,使用的水稻机械化装备以小型耕整机为主。但这些农业机械转弯半径大,机动性差,无法适应零星分散的稻田,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了一定障碍。此外,由于地形原因,河南省水田地面坡度可达15°,而大多数水稻收割机只适用于5°以内的缓坡,无法充分发挥性能,导致一些关键工序的机械化率难以提高,严重制约了农作物产量的增长[3]。除地形影响外,气候变化也考验着农业机械的适应性。河南省气候多变,连阴雨天气影响旱地作物如小麦、玉米的机械化收获进度;强对流性降雨也常造成地面塌方、机械陷轮等问题。这要求农业机械具有强悍的耐用性和环境适应性。此外,由于制造工艺和材料限制,很多低端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只有3~5年,增加了农民的使用成本,制约了地方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3 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加强

河南省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与粮食产能提升的要求还存有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农业机械作业组织数量不足。由于地块分散和中小型农户占主体地位,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数量有限。同时,现有农业机械作业队装备配套不完整,作业能力较弱。这导致河南省机械化作业面积占比仅50%左右,大量农业生产活动仍依赖于低效的人工劳动[4]。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也制约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长。2)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河南省农业机械检测站建设较为滞后,仅濮阳市、三门峡市各有1个国家级检测站,不利于有效监管农业机械作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此外,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的数据统计与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农户无法准确判断不同品牌、型号的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和经济性,难以实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农业机械。3)驾驶员培训与考核不规范。培训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无法跟上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青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熟练的老龄驾驶员又逐渐退出生产,如果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管理制度,将严重制约地区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综上所述,河南省在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如不能尽快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过程管控,必然影响粮食高产稳产目标的实现。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

为有效解决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的问题,河南省可采取以下策略。1)明确优先发展方向。根据河南省不同作物分布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实际开展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平原地区,集中加大农业机械投入力度,提升小麦等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在黄淮平原等地,着力培育水稻机械化的专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在豫西丘陵地带,大力推广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进而助力当地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5]。2)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特点,对关键生产环节给予重点支持和补贴。通过农业机械采购补贴、作业托管补贴等多渠道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河南省机械化建设提供稳定动力,切实保障粮食产能。3)调整优化作物种植模式。规模化种植布局,扩大统防统治面积,为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创造条件。发展特色省作制度,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适应不同作物机械化作业需求。4)推广应用智能农业机械装备。鼓励农业机械企业研发适应小农户需求的智能精准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分散作业效率。5)完善农业机械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农机手和维修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操作技能和维修水平,为主要作物机械化作业提供人力支撑。

3.2 因地制宜选配适宜的农业机械装备

为解决农业机械适应性和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河南省可采取以下策略。1)因地制宜,分类选配。根据不同自然条件,选择配套优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在地形复杂的山区,选用体积小、结构紧凑、转弯灵活的微型拖拉机等;在开阔平原,则配备大马力、高效的履带式拖拉机,实现大面积连片化机械作业。此外,不同土壤条件下,配备使用的深松机、翻耕机和播种机具的参数也需要差异化设定。2)因机配套,模块化配置。打破传统封闭的整机采购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可自定义的模块化组建。例如,可根据土地整理、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水稻生产环节的作业要求配置农业机械,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3)因地制宜选配机械装备。针对小块分散的田地,配置高效低耗的中小型机械,如轮式拖拉机等。针对大田块区域,配置大功率、高速型机械装备提高作业效率。同时,根据不同地形地貌,按需选配轮式或履带式机型。

3.3 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

为完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河南省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规划布局区域性作业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设施,选取重点区域建设3~5个农业机械服务中心。这些农业机械服务中心要求能整合周边1~2 h运输距离范围内的农业机械服务队和农户,提供精耕、施药、防病、收割等全程作业服务。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配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组建专业农机手团队,实行作业区域化管理。发挥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优势,开展远程监测、智能导航等精细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效率。2)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对农业机械服务队生产能力、运营质量的评级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务数量与性能、技术人员配备、作业组织管理水平、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等,并将考核等级与政府补助资金挂钩,促使农业机械服务人员工作能力提升。3)完善质量追溯与不良责任追偿制度。建立种植记录和机械作业过程数据化监控系统,强化质量追溯,确保农产品安全。同时,制订作业质量评价标准,如对机械问题导致的作物倒伏等事故或造成粮食产量减少,则相应的农业机械服务队应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从制度上促进其提高作业质量和责任心。4)强化作业组织与示范引领。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家庭农场共同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合作社为基础组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化作业队伍,开展定向作业服务。同时,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区,从管理到培训全面展示机械化强农惠农效果,加速培育典型经验并复制推广。5)实施驾驶员培训和作业托管制度。加大驾驶员的培训考核力度,特别要针对不同机型的农业机械结构特点、适应性范围和操作要点进行系统培训,规范操作流程。

4 结语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粮食产能对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河南省在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仍面临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机械适应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及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加强等问题,制约了河南省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此,笔者从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因地制宜选配适宜农机和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旨在提高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激发粮食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机械化规模经营效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夏扎地古丽·艾希丁.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乡镇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及应用[J].农家参谋,2020(12):103.

[2] 李治,胡可可.基于熵值法的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22-31.

[3] 张亚婕,张敏,董晓琳,等.粮食安全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3,14(5):52-55.

[4] 彭俊杰.基于粮食安全的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态势分析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22(7):10-12.

[5] 刘会娟.河南粮食产业供应链精简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13):36-38.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作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