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310)

摘 要 农业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在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推动淮安市基层农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不足、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不足、数据共享利用机制不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脆弱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培训、完善数据共享利用机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江苏省淮安市

中图分类号:F327;F4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46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苏省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带动该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笔者在分析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淮安市乃至全国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1 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淮安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截至2022年底,淮安市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达451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100%,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同时,近年来淮安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设施农业、畜牧业标准化率分别达92%、85%[1]。此外,淮安市大力发展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目前淮安市所有种植大户和养殖场已实现产品全程溯源,大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可以看出,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足,如基层农业网络连接仍较为薄弱、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应用不足、农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等。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农业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网络与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加大,防范体系亟待加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

2 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不足

淮安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基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设施覆盖不足问题突出。1)5G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建设还较为缓慢,部分农村地区4G网络信号也不稳定,导致农业生产现场图像、视频等数据难以高速传输,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2)淮安市大部分乡镇并未建成高速光纤网络,农户宽带入户率不足30%,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的连接质量与速度[2]。而在种植、养殖与农产品交易等环节,很多精细化管理都需要高清图像与产品信息的快速交互,网络瓶颈问题直接制约了基层农业信息化转型。

2.2 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不足

在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淮安市大部分农户、种植大户及养殖场主对信息技术应用了解不足,无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很多种植大户无法利用农业数据平台针对不同作物品种、不同地块制订精准的施肥灌溉方案,只能依赖经验指导生产,导致肥料浪费严重且作物产量难以提高。再如,淮安市许多养殖场主也缺乏利用传感器、环境控制系统优化养殖环境的技能,无法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养殖目标,难以提高养殖效率。

2.3 数据共享利用机制不完善

在淮安市基层农业生产中,种植、养殖等各类操作主体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无法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具体来说,目前淮安市绝大部分种植大户和养殖场都建立了自身的生产管理系统,用于收集处理生产运营数据。但这些系统互不兼容,数据格式不同,无法汇总分析。此外,政府部门数据与种植大户和养殖场数据处于隔离状态。例如,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掌握的土壤测试报告、气象站观测数据很难与种植大户的实际生产数据关联分析,无法指导精准化生产[2]。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数据共享与协同利用机制不健全,不仅导致政府无法及时了解基层农业生产动态,制定科学政策,也严重制约了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2.4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脆弱

在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脆弱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基层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网络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隐患也在增多。具体而言,淮安市部分种植大户使用的施肥灌溉控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自动化设备失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农产品溯源系统被攻击,消费者将难以区分真伪农产品,损害市场信任,影响品牌形象。可以看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脆弱不仅影响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关系到消费者权益和淮安市农产品市场信任度。

3 对策

3.1 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设施覆盖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载体建设3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3]。1)在政策支持方面,淮安市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在财政补贴、用地审批、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电信企业及相关市场主体明确支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合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在投入保障方面,淮安市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电信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增设5G基站、光纤宽带接入点,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利用集体经济收入改善通信网络质量。3)在载体建设方面,淮安市应促进村级宽带专网建设,确保农户宽带入户率在90%以上,5G网络全面覆盖种养大户、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区域。通过实施上述综合举措,可基本解决当前淮安市基层农业领域网络连接质量不高、网络数据交互能力弱的问题,为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3.2 广泛开展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培训

为应对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从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方式多样化4个方面着力,广泛开展信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1)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淮安市每年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各类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技能培训班,制定明确的培训规划,重点围绕精准施肥、无人机喷洒、设施环境智能监控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展开培训,并开设丰富的网络在线课程,建立专题网站,形成完备的信息技能学习体系[4]。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及高校支持的信息技能培训网络。其中,技术骨干由高校提供,培训师资由龙头企业培养,形成产学研协作的信息技能培训模式。3)信息技能培训内容要系统化和标准化,制订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大纲,并配套开发标准化培训教材,确保技能培训的系统性。同时,选择部分信息化程度高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基地打造成实训基地,用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操作培训。4)在信息技能培训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如开设信息技能培训夜校,实行弹性培训时间;建立远程网络培训系统,便于学员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开发移动学习APP,使学员可以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自主学习等[5]。通过实施上述举措,有望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淮安市全面推进基层农业信息化。

3.3 完善数据共享利用机制

为解决淮安市基层农业生产中数据共享与协同利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需要构建统一开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跨主体和跨层级的数据有效融合应用。1)在顶层设计上,由淮安市政府牵头,会同农业农村局、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编制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实现省、市、县三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全面建成联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交易数据互联互通的阶段性目标。2)在标准规范制定上,由淮安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制定农业数据目录与数据集成接口技术规范,并配套农业应用软件开发接口,支持第三方开发即插即用。同时,制定农业大数据安全管理及使用规范,对入库数据实施审核,保证质量。3)在建设实施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模式,遴选5家数字农业企业作为平台运营方,政府给予建设补贴并进行考核,企业按标准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并进行市场化运营。软件类别包括气候-土壤分析系统、种养管理决策系统、溯源追踪系统等,覆盖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4)在支持服务上,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淮安市已有的各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查询、关系关联分析、模型建模等服务,支撑科学决策;建立市场服务购买平台,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使用时长付费获取所需应用软件和增值服务。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农业大数据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要素数据有效融合利用,使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3.4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为全面加强淮安市基层农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2个方面着力。1)完善顶层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淮安市有关部门要会同公安、工信等部门,制定淮安市农业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并配套制定实施细则与操作指南,将淮安市所有农业系统和从业主体纳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同时建立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依法追责相关单位和个人。2)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建设。淮安市应建设市、县级农业网络安全防护中心,负责对应区域的农业网络监测预警工作。防护中心配置高性能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网络病毒监测系统等,并配备专职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保障系统高效运转。县级中心要定期对辖区的农业信息系统进行漏洞扫描评估,识别网络风险。市级中心建立专家预警机制,依扫描结果及时评估风险等级,分级预警。各级中心还要每年组织1~2次网络攻防演练,提升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水平。通过实施上述综合举措,全面提升淮安市基层农业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为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4 结语

数字化浪潮正在驱动农业的深刻变革,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现状,深入剖析了当前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不足、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应用能力不足、数据共享利用机制不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脆弱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培训、完善数据共享利用机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等相应对策。通过多措并举,不仅有利于推动淮安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将为我国其他粮食主产区推进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孙瑾.农业信息化带动基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2(6):63-65.

[2] 魏杰,张豪杰,吴传万,等.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种业研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2,41(1):13-15.

[3] 李霞,查学东,王慧.淮安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2(4):262-264.

[4] 左文东.江苏淮安:着力擦“靓”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J].农产品市场周刊,2023(15):28-29.

[5] 崔宝慧,沈霞.乡村振兴背景下淮安市新型农民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3):61-64.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淮安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