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甘肃省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同时面临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对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出配强班子,用好村支部这个“领头雁”;夯实政策,用好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关键;突出品牌,用好“西和半夏”这个金字招牌;盘活资源,用好“三变”改革这个“源头活水”;深度融合,用好合作社这个专业组织等对策。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省西和县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32
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关键。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作为众多农业县之一,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当地农民的福祉和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深入探析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西和县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1 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素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和“中国半夏之乡”之称,辖16镇4乡。人多地少、产业落后,是长期以来制约西和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18年,西和县223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消除了145个集体经济“空壳村”[1]。据统计,整个“十三五”期间,西和县累计投入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3亿元,累计实现分红收入1 786.2万元,其中223个贫困村累计分红1 470万元,村均收入6.59万元,当年收入全部超过2万元,全覆盖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了“空壳村”。西和县紧紧抓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实现了西和县农业产业由“杂而小”向“专而大”的历史性转变,具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西和县加快推进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网络化发展新模式,全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20年,西和县规范运营社达1 175家,扶持437家合作社为1.53万户贫困户配股分红,扶持384村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2]。2022年,西和县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家、家庭农场50家,巩固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加工产业基地100个以上,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100家,完成“西和八盘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西和半夏”等6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甘味”品牌。截至目前,西和县有农民合作社1 80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33家、市级示范社30家、县级示范社231家。
1.2 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发展成效明显
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和县通过优化规范多种经营主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出了“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县级联社为核心、20个乡级联社为分支的完整组织架构。同时,西和县健全和完善了“平台公司+县乡联合社+村级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户”的“五体融合”发展经营模式,形成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开创了全县合作社联合经营、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1.3 农业经营主体促农增收效益凸显
西和县坚持“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以双椒和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蔬种植、以养鸡和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以打造“万元田”“多千田”为主攻方向,构建了“南椒北果中部梨”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帮助民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真正让农民“附”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3]。2022年,西和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万hm2,年产量达2.23万t,产值达10.2亿元,实现户均增收1 200元。
2 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队伍庞大,整体素质偏低
西和县村级干部的学历已基本提升到大专水平,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化人才积极加入基层干部队伍,西和县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长足的提升和明显的改善,但还是缺少一些既懂经济又能带领民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型人才,使得各村切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不足。
2.2 政府扶持较多,自身发展不足
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限制,西和县多数农村集体原始积累底子薄,收入渠道单一,主要原始积累是提取征用土地补偿金、机动地发包收入、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村与村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
2.3 资产缺乏监督,流失比较严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以管理和服务为主,农村普遍存在村委会代替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的现象,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法人地位不明确,运营管理不完善。同时,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财务管理上采用一本账,聘用的财务人员专业性较差,审计难以有效推进,村民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使得村集体财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流失比较严重。
3 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配强班子,用好村支部这个“领头雁”
要实现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选拔和合理利用人才是最为核心的任务。1)多渠道多形式选好配优支部书记,通过搭建平等、择优、公正的平台,采取下派、竞选、专职招聘等形式,从经商人员、乡镇企业家、退伍军人、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挑选出懂经济、会管理、年纪轻、思想正、作风实,并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到领导班子中来,带领民众发展集体经济。2)通过集中培训、赴外培训等形式,让村干部能够走出去、引进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推行村支部书记、主任、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一肩挑”。3)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适应市场,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破旧,切实增强村领导班子发展和管理集体经济的能力。
3.2 夯实政策,用好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关键
要实现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制度创新。1)成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专家服务团”,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政策咨询、信贷支持等服务。2)制订出台更多贴合实际的帮扶政策,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申请确权登记后,可用于兴办企业,或通过与他人联办、作价入股等方式共同兴办企业。3)强化资金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发展基础薄弱的村加大扶持力度,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采取“先富带后富”的办法,建立帮扶带动机制,用优良的技术、多余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来帮助落后村。4)量化考核奖惩机制,依照“入股有股金、管理有薪金、管好有奖金”的管理办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贡献的相关人员按当年集体经济纯收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而对那些“坐吃山空”“不进则退”的要停止资金投入,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3 突出品牌,用好“西和半夏”这个金字招牌
西和县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集中连片、整区域推进的原则,基本形成了三大特色产业体系,其中又把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4]。目前,半夏产业覆盖全县20个乡镇217个建制村,带动9.6万人增收致富[5]。半夏产业己成为西和县农户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为西和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动能。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走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半夏产业虽然有着丰厚的回报,但由于市场波动大,也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这就需要种植者提高市场意识,按需求种植。2)采取“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方式,鼓励农户和合作社共同种植,建成高标准半夏种植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开发应用,通过引入技术先进的医药企业,提升半夏的品质和种植收益。3)全面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西和半夏”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应用,因此要树立可靠、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4)充分延长产业链,走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可持续化的生产道路,开拓食药汤包、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生物萃取等上游产业链条,构建一条涵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市场拓展及优质服务的半夏全产业链条,推动西和县半夏产业实现深度的工业化升级与转型。
3.4 盘活资源,用好“三变”改革这个“源头活水”
农村集体经济要做大做强,就要做到管理、效益齐抓,创收、增收并行,紧抓“三变”改革的历史重大机会,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构建“股东农民”体系,推行“股权制联合”,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因此,要抢抓机遇,用好用活政策,实施好“三变”改革举措。1)认真做好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管理等工作,确保对村集体资产状况有清晰明了的认识。2)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抵押、贷款机制,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鼓励对村集体资产和“四荒”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制度、资产管理、财务公开等制度,强化审计监督,严格财务管理。4)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有志青年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到联产联业,互利共赢。
3.5 深度融合,用好合作社这个专业组织
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西和县坚持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健骨”,采取“新发展一批、提升一批、壮大一批、淘汰一批”的措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和服务发展功能,着力推进产业发展模式。1)实现合作化经营,通过实行一村一策,整合农村农业资源,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形成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合作社为依托、农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2)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的方式,创建农业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组织人均耕地较多、大片土地闲置的村庄进行集中商议探讨,注重发展观光旅游、生态采摘等农业基地。3)活用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和“巧乡民事大家谈”机制,转变服务职能,主动作为,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积极同合作社对接谋划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4)提高管理水平,政府要为每个合作社下派合作社指导员,指导合作社规范运营,并与农业技术公司对接,通过技术实地培训,将技术指导贯穿到生产、销售、经营等各环节,为农业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子江,王宝.《脱贫·行动》:西和县扎稳政策根基 精准产业扶贫[EB/OL].(2019-07-21)[2024-01-23].https://www.sohu.com/a/328347486_689081.
[2] 县政府.2020年西和县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20-06-05)[2024-01-23].https://www.xihe.gov.cn/zwzx/zwyw/11131801.html.
[3] 王俊强.中国共产党西和县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全文[EB/OL].(2021-11-17)[2024-01-23].http://www.gsxh.gov.cn/html/2021/xhyw_1119/15507.html.
[4] 中国甘肃网.西和:半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支柱产业[EB/OL].(2021-09-17)[2024-01-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165091265812787&wfr=spider&for=pc.
[5] 陇南西和发布.西和:半夏产业为群众致富开出新“良方”[EB/OL].(2023-03-27)[2024-01-23].http://www.xihe.gov.cn/mlxh/yzxh/czxh/11413322.html.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