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山地农机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31)

摘 要 贵州省农业机械化自“十三五”以来发展迅速,省内农机研发和应用推广水平逐年提高,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受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贵州省山地农机发展还存在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足、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艺和农机深度融合程度不够、农机研发生产能力较弱等问题,致使贵州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解决这些问题,贵州省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强山地农机化宣传、加大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建立良好的农机科技创新环境等。

关键词 山地农机;应用现状;发展对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2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被赋予新的使命,即以服务乡村振兴、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机装备需求为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农机装备和技术支撑。因此,贵州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秉持因地制宜的理念,以山地农机为突破口,旨在不断提高省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助农增收,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然而,通过对当前贵州省山地农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省内山地农机在实际应用中仍旧存在一定不足,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1 发展现状

贵州省属云贵高原山区,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92.5%的土地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影响,贵州省内山区较多,耕地零散破碎、坡度大、地块小、土壤黏性重。即便有少部分耕地分布集中,也因地形起伏过大或地块不平而呈现不规则的状态[1]。除此之外,境内海拔落差较大,作物类型多样,不同海拔区域地形、土壤、气候等不同,对农机安全性、适用性、稳定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严重制约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1.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贵州省相继出台了粮油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等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内农机总动力相较过去增长显著且持续增长,农机服务组织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作业面积逐步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适宜的就业机会。截至202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 805.71万kW,作业面积为583.78 万hm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49.58%(见表1);且已挂牌成立农机服务组织1 897家,从业人员22 515人[2]。近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惠水县、平坝区、长顺县、播州区、湄潭县及荔波县6个地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1.2 山地农机应用现状

当前,贵州省山地农机使用总体呈现“三高三低”“三多三少”的情况。1)“三高三低”。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及玉米这5种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相对较高;而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有待提高。从作业环节看,机耕率高,机收率相对较低,机种率最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率较高,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率低。2)“三多三少”。从农机装备上看,中低端、小马力农机多,高品质、大马力农机较少。从农机应用技术层面看,单项应用较多,集成组装配套技术少。从主体上看,农户分散自用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合作组织少。

1.3 山地农机研发与推广现状

截至2023年10月,贵州省从事农机设备研发的科研院所及高校共5所,总人数1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人;农机生产企业共18家,现有研发和生产技术人员5 345人,中级以上职称研发生产人员有304人,生产总产值3.2亿元。通过进一步的走访与调查研究发现,省内农机设备研发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作物新机具、山地运输、种植管理、残膜回收等方面。然而,当前省内研发普遍存在体量小、研发投入不够等问题,原因在于高层次科研人员缺乏及人才引进困难等方面[3]。从设备推广角度分析,省内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分为市级、县级和乡镇级3个级别,总计推广人数在3 000人左右。然而,在这些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中,存在专职推广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整体推广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足

当前在贵州省山地农机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对农业机械化认识程度不足等问题。1)部分地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片面,重视不够,认为农业机械化只是农机部门的事,忽视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系统工程,需要财务、农田建设、种植、畜牧、水产等多部门协作,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足,造成农业机械化发展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2)基层农机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加之山区农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认知有限,部分思想固化,接受农机、推广农机、使用农机、参与农机宣传的积极性不高。

2.2 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贵州省山地众多,且山区耕地土壤层薄、地块破碎、地块间落差较大、机耕道路缺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因此需要对种植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方能够为农机作业奠定良好基础。然而,省内土地“宜机化”改造推进慢,种植经营分散,农机停放和维修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突出,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存放难”“保养难”,造成“有机用难”,无法充分发挥农机高效作业作用,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

2.3 农艺和农机深度融合程度不够

在贵州省,虽然对农机有较为广泛的推广,但农艺和农机深度融合程度不够,导致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3点。1)省内地形起伏较大,不同农作物和地理条件对农机的需求也不同。然而现有农机产品种类单一,无法有效适应不同作物种植需求。2)在开发农机设备之前,对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的调研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致使农机装备在研发后,产品同质化严重而研发优化改进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业种植需求。3)进行农作物育种、栽培等研究时,更为关注高产而忽视与农机之间适配性,导致农艺与农机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融合。

2.4 农机研发生产能力较弱

贵州省农机设备研究基础薄弱,农机研发能力弱,农机企业少、小而分散,原创科技成果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核心技术少,自给率低,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环节机械化短板亟待解决[4]。农机研发制造企业制造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可靠性差。同时,由于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产学研推用结合不紧密,机具适用性差,成果转化效率急需提高。科技信用体系与权益保护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导致相关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由于缺少相关制度规定,农机装备创制存在“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的问题,质量标准体系不配套,缺乏工程化验证,产品实用性和质量无法保证。还存在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无机可用”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山地农机化宣传

农业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土地、种业、种植业等多个部门,需要统筹兼顾,多方全面合作,制定目标,共同攻克,全方位做好宣传和引导。1)各地政府提高重视程度,组织农业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推广工作,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力度,调动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2)加大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及增加农业产出等作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定期举办农业机械化知识培训、组织现场示范、制作发放宣传材料等对农机优势进行宣传。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短视频等现代宣传手段,发布相关文章、演示视频、相关政策、应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机械化的效果,提高各级各部门及相关从业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兴趣。4)鼓励农机企业参与活动,使企业认识开发新农机的重要性,提升各方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同时为相关企业提供财政、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推进山地农机高质量发展,促进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

3.2 加大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和作业效率。2)进一步明确“宜机化”要求,将适宜农机装备作业作为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编写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制度、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加强建设监理和验收评价。3)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地,落实设施农用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等相关政策。4)支持农机服务主体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划建设集中育秧、农机具存放及农产品产地贮藏、烘干、分等分级等设施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房、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3.3 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关键为聚焦共性问题及瓶颈,破解农机农艺融合难点。1)将适宜机械化作为作物品种审定、耕作、栽培制度改进的重要目标,加快选育、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2)针对贵州省丘陵山区地形特点和作物栽培制度,强化产学研推用联合攻关,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栽培制度。3)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特色的原则,补短板、促全面,增强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与应用,突破茶叶、辣椒、中药材等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攻克特色产业有机难用、无机可用的难题,研发安全稳定的山地农机,使其具备良好的爬坡能力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5]。4)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

3.4 建立良好的农机科技创新环境

农机科技创新需要有适宜的环境。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机科技创新,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引导农机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2)建立完善可行的农机科研管理机制,加大农业机械科研推广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农机科技研发中心,引进优秀的科研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研发适应贵州省山地农业特点的农机装备。3)建立农机科技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咨询、项目评估等服务,鼓励农机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创新,增加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4)支持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问题,提高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5)建立健全农机装备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立农机装备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孵化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农机高新技术企业

4 结语

通过对贵州省山地农机现状展开调查与研究,针对当前贵州省山地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在贵州省未来的农业发展工作中,持续推进山地农机建设,加强农机具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推进贵州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使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呈现发展新态势。

参考文献:

[1] 汤盼盼,王应芬,林蜀云.贵州山地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分析及对策[J].贵州农机化,2023(4):4-6.

[2] 刘莹,邓钺洁,金忠秀.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蹄疾步稳[N].贵州日报,2023-03-12(6).

[3] 杨杰.贵州将实施山地农机化攻坚行动[J].中国农机监理,2022(3):15-16.

[4] 徐曼,张健伟.贵州探索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分析[J].南方农机,2021,52(6):22-23.

[5] 周丕东,刘春波,张佩.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7):

231-236.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农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