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农业种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46)

摘 要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巴彦淖尔市农业的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总结巴彦淖尔市农业种植业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科技驱动策略,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采取科学施肥与土壤修复措施,保持土壤质量;发展智能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种植管理;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生产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同时,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土壤退化、水资源紧张及生态失衡等多重挑战。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地政府和农业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笔者深入分析了巴彦淖尔市农业种植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农业种植业概况

巴彦淖尔市地处内蒙古西部,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达91.51万hm2,种植业发达[1]。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苜蓿等饲料作物及马铃薯、甜菜等经济作物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来,随着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优化,农作物总产量稳步提高。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压力持续增加、土地资源有限等因素,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生产面临土壤肥力下降、灌溉用水紧张及病虫害频发等诸多问题[1]。因此,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巴彦淖尔市大力推广套种模式,选择适宜的作物搭配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小麦和玉米轮作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条件和水资源情况,适当交替种植油菜、甜菜等经济作物。同时,采取科学施肥,每年测土配方施用复合肥,补充维持土壤肥力。在灌溉方面,推广微喷和滴灌等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和病虫害防治预警系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不足

巴彦淖尔市作为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科技进步对提高谷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方财政和技术力量有限,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仍面临诸多困境。1)巴彦淖尔市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新技术研发能力较为薄弱。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种植业发展。2)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推广不足。据统计,巴彦淖尔市每667 hm2农田仅配备1.5名农业技术人员,与内蒙古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各类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的推广应用[2]。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科研院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长期以来,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导致许多前沿技术难以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2.2 土壤肥力下降

巴彦淖尔市因连续种植和过量施肥,土壤质量明显下降,已严重制约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1)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例如,小麦连作在当地的种植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超过1/2的耕地长期单一栽培小麦,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中的磷和钾等关键元素显著减少,磷的可利用率降低,钾的交换性也大幅下降[1]。2)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恶化。为追求高产量,部分农户大量施用氮肥,导致地力快速衰竭。化学分析显示,部分连作麦田土壤碱化现象严重,有效磷的过量累积抑制了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3]。3)缺乏科学的土壤修复措施。长期以来,农户对土壤测试和改良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少采取适当的间作休耕、有机肥还田等措施维系土壤肥力,难以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灌溉效率低,缺乏先进的节水技术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巴彦淖尔市灌溉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保障农业种植业稳产高产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受自然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巴彦淖尔市灌溉用水效率仍然较低。1)巴彦淖尔市年均降水量为250~400 mm,远不能满足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高需求,大幅度增加灌溉强度是当下的现实选择[4]。然而,目前常规灌溉方式流失耗水严重,灌溉水利用率较低。2)缺乏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应用。据统计,巴彦淖尔市仅有少数灌区配备了管道、渠系等基础设施,微喷灌和滴灌等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率仍然偏低。

3)各地区、各种植主体间缺乏统一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导致无效用水问题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2.4 生物多样性减少

巴彦淖尔市农田生态系统中,长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1)农户大量使用高残留和高毒农药,严重破坏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据统计,2019年巴彦淖尔市每公顷农田化学农药使用量高达9.2 kg,是国家平均水平的

1.1倍[5]。高强度药剂喷洒使多种天敌昆虫濒临灭绝,也打破了病虫害种群与天敌种群间的动态平衡。2)土壤检测发现有机磷和有机氯类农药广泛存在于麦田和玉米地土壤样本中,最高检出量远超国家和地方标准。3)长期以来,巴彦淖尔市的农业技术人员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依赖于药剂喷施,而对于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及种植管理措施等综合性防治手段的应用则显得相对不足,这种单一的防治思路不仅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也无法有效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与保护。

3 对策

3.1 实施科技驱动策略,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有效推进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进步,实现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积极采取科技驱动策略,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资金保障。①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的经费支持力度。在巴彦淖尔市财政预算中,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经费标准,确保各级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需求得到满足,鼓励开展适应当地种植业发展的技术攻关,使之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②加强农技推广站及基层推广队伍的人员配备。例如,按每667 hm2农田配备2名推广人员的标准,到2025年要新招聘100多名高级农技人员。此外,巴彦淖尔市需要逐年提高工作津贴标准,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构建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在自治区与市级财政的共同支持下,组建市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各级研发机构与高校力量,并建立明确的技术需求与成果转化机制。例如,针对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需求,科创联盟可统一组织各职能科研单位开展配套技术研发,形成适宜巴彦淖尔市区域条件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再由推广站与基层人员推广,实现规模化应用。3)充分发挥企业主体技术创新作用。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当地农业企业参与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特别要推动其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当地实际的核心农业技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3.2 采取科学施肥与土壤修复措施,保持土壤质量

为有效保护和提高巴彦淖尔市农田土壤质量,实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施肥与土壤修复相结合的土壤管理策略。1)推行土壤测试与配方施肥技术,实现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土壤测试包括pH值、养分含量及盐分检测,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土壤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壤测试结果制订科学的个性化肥料配置方案。同时,严格执行配方施肥技术,确保施用量、比例及方式符合土壤营养需求。根据巴彦淖尔市连作麦田土壤pH值偏低的特点,适当增施钙镁肥,以平衡土壤pH值,确保养分的最佳利用率。2)为恢复土壤肥力,可在两季作物之间种植绿肥作物或撒施畜牧粪便有机肥,进行土壤修复。技术路线可采取夏玉米收获后实行番薯与油菜的混合间作,待长到花期,进行翻犁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固定氮素。3)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①优化种植结构,提倡合理的轮作制度。具体来说,应适当限制小麦的连种,转而引入高粱、豌豆等多样的杂粮和豆科作物,以期打破土壤中单一养分的过度消耗局面,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②合理确定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控制蔬菜等高投入种植,以确保种植结构的合理性,保持土壤肥沃。

3.3 发展智能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巴彦淖尔市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节水与高效,必须大力推广智能微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1)全面升级水利设施,在各市县和旗域内构建先进的综合水利网络。这一系统将整合高效蓄水、水资源分配及精准微灌功能,以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例如,在主要种植县建设总长500 km的地下管网,使75%以上的耕地实现管道直灌,为推广微灌技术奠定基础。此外,统筹区域内水资源,新建高标准水库和塘坝群,增强水源调节能力。2)大力整合和示范多种微灌技术。结合土壤渗漏性能和作物用水特点,选择适宜巴彦淖尔市条件的多种微灌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例如,膜下滴灌适合苹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节水栽培,微喷灌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谷物、杂粮等普通农作物。要因地制宜选择推广模式,建立一批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微灌示范基地,提高巴彦淖尔市微灌技术的应用水平。3)深入推行智能化灌溉管理模式。充分应用物联网、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监测和智能化决策的灌区调度系统。在重要的管道和水库点位建立水量、电导率及微生物监测设备,通过数据采集终端和无线网络将信息传输到系统后台服务器,实现用水变化和水质安全的全面监测。服务器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智能判断区域内各灌区的用水需求变化,动态优化调度方案,精确控制各闸门和水泵设备,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精准化的配送与利用。

3.4 推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为改善和保护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急需倡导并实践生物防治方法,同时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和绿色化。1)大力恢复和构建农田生物多样性。①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严格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病虫害与天敌之间的动态稳定,实现生态系统内的自我调节和持续和谐。②广泛建立防虫植物种植带,如萝卜苗、香薷等对地老虎等有明显引诱聚集作用的植物花境,提高寄生性天敌的定殖率。③利用茶籽粕、豆饼等天然物质,定期引入并放养一定量的特定功能性害虫,构建复合生物链,形成病虫害自然控制机制。2)科学确定绿色防控技术路线与模式。针对小麦蚜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地方病虫害,研究确定以生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具体技术方案。例如,针对小麦蚜虫,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利用蚜茧蜂等寄生蜂对蚜虫卵或若虫进行生物控制,并且可以配合引入其他有益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通过生态系统中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实现对麦蚜种群的有效管理。3)完善科学的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巩固基层植保站建设,实现巴彦淖尔市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和防治技术推送无缝衔接。建立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专家决策机制,针对重大病虫害,快速采取精确的绿色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农药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面临技术创新不足、土壤退化、水资源紧张及生态失衡等多重挑战。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赋能、土壤修复、智能微灌及绿色防治等策略思路,旨在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种植结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巴彦淖尔市应加强技术融合创新,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发展及对策[J].中国农机装备,2023(11):102-104.

[2] 王紫丁.为巴彦淖尔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3-09-16(4).

[3] 崔红志,刘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探索、经验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23(5):60-69.

[4] 王程程.巴彦淖尔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2.

[5] 崔红志,杜鑫.巴彦淖尔生态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22(1):88-93.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巴彦淖尔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