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问题与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80)

摘 要 水产养殖业作为贵州省都匀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养殖尾水的科学治理。为推动都匀市乃至贵州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在分析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水产养殖存在的养殖尾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体系有待优化、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力度不足及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等突出问题,并从完善养殖尾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养殖尾水水质监测网络平台、加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监管力度及拓展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贵州省都匀市

中图分类号:X71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41

水产养殖业作为贵州省都匀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尾水若处理不当,势必会对周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目前,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创新。

1 都匀市资源概述

都匀市地处贵州省黔南州的核心区域,东临贵新高速,西接都柳高速,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域内河流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河流有沅江水系的马尾河和风席河,其中马尾河都匀市段主河长91.2 km,风席河都匀市段主河道长67.8 km,全市河流总流域面积2 254 km2。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都匀市水域面积共6 666.60 hm2,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 160.00 hm2,水库水面面积473.13 hm2,山塘水面面积186.27 hm2,滩涂面积90.00 hm2,沟渠面积140.00 hm2,池塘面积216.00 hm2,宜渔稻田面积3 401.20 hm2[1]。

丰富的淡水资源为都匀市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都匀市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精养等模式,建成以毛尖镇为代表的三文鱼、鲟鱼养殖,以匀东镇为代表的大鲵、都匀红鲤(当地特色品种)养殖,以归兰乡为代表的石蛙(棘胸蛙)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形成以红泥塘、石围塘、新华湖为依托的池塘精养集中区[2]。值得一提的是,都匀市在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养殖理念的应用,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等生态养殖新模式。例如,墨冲镇通过在稻田内增设深水沟,引进青虾等品种,实现了稻虾共作。应用生态养殖模式,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为都匀市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2 都匀市尾水治理问题分析

2.1 养殖尾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养殖场对尾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处理设施配备不齐全、工艺流程不完善等问题时有发生。例如,一些池塘精养场未配备高效固液分离装置,导致尾水中的鱼粪等固体废物未能有效去除,增加了后续处理负荷;也有养殖户采用传统沉淀工艺处理尾水,但因缺乏絮凝、过滤等深度处理单元,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标[3]。又如,针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普遍存在的高氨氮、高有机物等特点,急需采用曝气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高效脱氮除污工艺予以处理,但受限于建设成本、工艺复杂度等因素,鲜有养殖场将该环节真正落实到位,大多流于表面。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不仅制约了尾水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而且使都匀市水产养殖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2 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体系有待优化

都匀市在水产养殖尾水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方面仍存在短板。部分养殖场对尾水水质监测的频次不达标、项目不全面,未能准确掌控水质动态变化。例如,在日常监测过程中,溶解氧、pH值、透明度等常规指标虽得到重视,但对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等关键指标的重视程度却不足。化学需氧量等有机污染物指标虽有检测,但鲜有养殖户深入剖析背后的产排污规律。同时,对尾水水质数据的分析利用相对滞后,养殖户对水质数据的认识多停留在表象记录层面,缺乏通过数据串联、比对、建模等方式揭示其内在演变机制的意识。例如,部分养殖场虽配备了水质在线监测仪,却因缺乏大数据分析手段而未能发挥其应有效用,制约了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

2.3 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力度不足

都匀市在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执行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尽管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但养殖场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养殖户对标准的了解不足。例如,个别养殖场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时有超标,且超标幅度不小,反映出其对排放标准的认识和执行存在偏差。还有养殖户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对《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中的控制项目和指标了解不够全面,在养殖过程中也未完全对标执行[4]。市场监管部门在日常巡查过程中,虽也会对排放的养殖尾水进行抽检,但检测频次偏低,且多为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难以全面动态反映养殖尾水排放情况。对于检出的超标行为,惩处措施往往仅限于批评教育和限期整改,惩戒力度不够大。这既与监管力量和执法手段的不足有关,也折射出“重生产、轻治污”的观念仍根深蒂固。

2.4 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

都匀市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尚未形成多元化的途径。当前,都匀市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主要集中在农田灌溉和绿化用水上。例如,红泥塘等池塘养殖区的尾水,在经过简单沉淀后,便被直接引入周边农田;匀东镇等稻渔综合种养区的尾水,也多被用于冬季农田水浇地和村镇绿化。这种原始的利用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尾水的就地消纳和循环利用,但技术含量偏低,尾水净化不彻底,长期灌溉还可能导致农田土壤污染。同时,养殖尾水在水产繁育、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相对欠缺。例如,杷榔清水鱼养殖场的尾水虽然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但因缺乏针对性的深度处理工艺,未能转化为优质藻类培养基[5]。养殖尾水若经充分净化,其水质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观赏鱼等水产苗种繁育的要求,但迄今鲜有应用案例。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养殖尾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的现状,急需从硬件设施建设入手,补齐短板、强化弱项。

1)因地制宜推广高效实用的尾水处理工艺。例如,在毛尖镇等池塘精养集中区,可引入高效固液分离装置,通过筛网过滤、絮凝沉淀等方式去除尾水中的鱼粪等固体废物,降低后续处理负荷;在红泥塘、石围塘等池塘养殖区,宜搭配人工浮床等生态治理设施,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截留作用,削减尾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含量;在匀东镇等稻渔综合种养区,可结合种养模式优化尾水处理工艺,如在尾水沟渠中设置人工湿地,通过基质吸附和微生物降解协同作用,强化尾水净化效果。

2)完善尾水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在新建、改扩建养殖场时,应将尾水处理设施作为必备环节,并与养殖规模相匹配;对存量养殖场也要进行查缺补漏,对破损老化的处理设施实施修复更新,对工艺单一的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同时,养殖场应合理布局沉淀塘、氧化塘、储水池等配套设施,保证尾水处理各环节有效衔接。此外,可根据养殖规模,科学设置尾水收集沟渠,新建初期雨水调蓄池,避免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入河。

3.2 建立养殖尾水水质监测网络平台

针对都匀市水产养殖尾水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体系有待优化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覆盖全市的养殖尾水水质监测网络平台,可从监测硬件建设、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系统发力。1)强化监测硬件设施配备。在全市选取典型养殖区,布设一批高标准的在线监测站点,配备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自动采样器等先进设备,实时采集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做到全时段、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在重点养殖场还可辅以无人机巡测、视频监控等非接触式监测手段,提高监测的智能化、可视化水平。2)及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市级监测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揭示尾水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例如,可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研判尾水水质的季节性波动;应用空间插值法,揭示区域尾水水质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探究尾水水质变化的驱动机制。3)及时将监测数据和分析成果反馈给养殖户,引导其调整养殖品种、优化投饵策略、改进管理措施,切实做到以数据指导生产、以分析成果优化调控。

3.3 加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监管力度

面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都匀市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管,严防超标排放。首要任务是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提升养殖户对尾水排放标准的知晓度和重视度。可通过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讲座,引导养殖户准确把握排放标准的内涵要求。还可以邀请专家围绕《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开展精准辅导,重点解读其中氨氮、化学需氧量等关键指标的控制限值。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养殖尾水排放监测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应明确排放监测的频次、指标、方式等要素,并形成规范化的监测方案。可采取“双随机”模式,随机确定监测对象和时段,利用自动采样器、分光光度计等设备,科学检测排放水质。针对监测中发现的超标行为,要立查立改、从严从重,该罚则罚、该停则停,坚决遏制超标排放的苗头。对于触碰红线的顽固违法者,更要联合相关部门予以惩戒,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例如,可在信贷、补贴等方面实施一票否决,在新上项目、评优评先等方面“靠后”,倒逼其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治污意识。同时,要注重发挥标杆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可在全市遴选一批养殖尾水治理标杆场,大力宣传推广其先进经验,用身边事例教育身边人,以点带面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MbVjgdUkUxUc5Lker3gBK5xjO0gaIEYJCexXWZiZdAU=

3.4 拓展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为应对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的问题,都匀市需要创新思路、拓展空间,走出多元发展的新道路。

1)着力突破养殖尾水高值利用的技术瓶颈。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富含氮磷营养元素的养殖尾水,深入研发高效藻类培养、育苗培育等关键技术。例如,在都匀经开区建设集尾水处理、藻类培养、生物饵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基地,通过膜分离、絮凝沉淀、生物絮团等工艺净化养殖尾水,再引入微藻等经济品种进行培育,最终生产水产苗种培育专用的优质藻饵。在这一过程中,微藻充分吸收尾水中的氮磷营养元素得以快速生长,而藻饵的销售又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增长的目标。

2)大力推广养殖尾水生态循环利用新模式。充分发挥都匀市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本底良好的优势,探索养殖尾水林下净化、农田灌溉回用等生态化利用路径。例如,在平浪镇等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养殖场-人工湿地-红枫湖”尾水净化利用体系,通过养殖尾水曝气生物降解、湿地植物吸附过滤、林下土壤渗滤净化等多级强化处理,最终实现尾水达标排放。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减轻入湖污染负荷、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为当地农田灌溉、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水源,是兼顾生态涵养与产业发展的多赢之举。

4 结语

都匀市水产养殖业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期,养殖尾水治理是一项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的创新对策,是在深入调研都匀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管如此,但养殖尾水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唯有充分发挥制度、科技、市场等多方的力量,才能加快补齐养殖尾水治理的短板,为都匀市乃至贵州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佚名.第六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暨2022年度水产新品种终审会在贵州贵阳召开[J].中国水产,2023(5):24.

[2] 佚名.贵州册亨县绿色水产养殖促产业生态共赢[J].渔业致富指南,2021(16):10-11.

[3] 安苗,邵俭,陈江凤,等.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及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9(6):249-252.

[4] 安元银,温燕玲,杨曼.贵州春季水产养殖主要病害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21,20(1):100-102.

[5] 杨兰,胡锦丽,吕振宇,等.贵州省渔业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J].科学养鱼,2023(9):3-4.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都匀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