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368)

摘 要 农业气象服务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指导农时操作、优化种植环境、提高灾害防范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为给内蒙古赤峰市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总结赤峰市农业气象概况,分析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完善数据采集和共享机制、实施分类分区个性化气象服务、加强农民气象科普宣传培训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农作物种植;内蒙古赤峰市

中图分类号:S162.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42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端,位于北纬41°17′~45°24′、东经116°21′~120°59′,总面积9.0万km2,辖区内地形复杂多样,大兴安岭南段、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在此交汇[1]。赤峰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雪少风多;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夏季短促,雨量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多晴朗天气。赤峰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土地自然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交错分布。赤峰市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土壤以棕钙土、栗钙土为主,适合农牧业生产。

农业是赤峰市的支柱产业,根据《赤峰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赤峰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8.3万hm2,比2022年增加1.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8万hm2,比2022年增加0.3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5万hm2,比2022年增加0.8万hm2。但赤峰市常年遭受干旱、低温冷冻、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科学指导农时操作、优化种植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于保障赤峰市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综合粮食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赤峰市农业气象概况

1.1 农业气象特征

赤峰市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显著,该地区农业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特征。赤峰市年平均降水量为381 mm,大部地区为350~450 mm。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分布趋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同时,降水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0%的降水集中在6—8月,雨热同期。赤峰市日照时间较长、辐射强、蒸发量大,使得农田土壤长期处于干旱缺水状态,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赤峰市气温年内变化极大,冬季寒冷漫长,最低气温可达-40 ℃;夏季短暂,高温在35 ℃左右,日较差大。赤峰市多风环流明显,大风日数多,加剧了水分的蒸发消耗。上述特征共同造就了当地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1.2 主要气象灾害

赤峰市气候干旱少雨、四季分明、温差大,这些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多种气象灾害的威胁和挑战。赤峰市春夏常年遭受干旱少雨的侵扰,影响农作物生长。夏季高温阶段,日照充足,干热风盛行,蒸发旺盛,由于缺乏季节性和阶段性的降水,农田易遭受干旱危害。同时,赤峰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季低温寒潮常有突袭,频繁的强冷空气将给越冬作物及春季作物带来冻害风险[2]。入冬前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强烈,低温伏旱也成为作物受害的重要因素。此外,强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精细化预报

赤峰市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农业种植环境差异显著。然而,目前农业气象服务所提供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大都停留在区域层面,对县域乃至更小尺度范围内的细微气候变化缺乏深入探究和精细化描述。赤峰市地处过渡地带,不同地区的海拔、地形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即使邻近地区也可能出现“小气候”的离散分布格局。区域性预报qpYL8zjbyhc7WxicHcOm5MhTBM6XMVxGwnPIIrRfuqI=很难反映出这种微观差异,无法满足精准农业的需求。例如,同一个旗(县、区),山区与平原地带的地理差异往往导致农作物生长状况差异较大,如果仅仅依赖统一的预报信息指导农事操作,必然会影响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单元日益小型化,邻田的作物类型和管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的预报信息已难以满足农户的个性化需求。

2.2 数据获取和共享不畅

数据是气象服务的基础,但目前赤峰市各部门间的数据获取和共享存在诸多障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和精准化水平。由于管理体制和利益导向的差异,各单位对数据的保密等级和开放程度存在分歧,加之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导致相关数据无法高效流通。例如,气象部门在获取农业、水利等部门的种植面积、灌溉用水等数据时往往面临重重障碍,无法及时更新并应用于气象监测预警。同时,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布设较为分散,站点间的数据也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难以反映整体气象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

2.3 缺乏个性化服务

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着明显的“一刀切”弊端,很少考虑到不同农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农业生产呈现出小规模、分散的特点,不同地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均有差异,再加上农户所种作物类型和管理模式的多样,使得每一个农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一些大规模种植户需要更加专业和详细的气象数据分析,而小规模农户则可能更倾向于简单实用的气象预警信息。然而,目前的农业气象服务大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缺乏对农户个体的深入了解和针对性指导[3]。现有的服务模式无法对不同农户的需求进行有效区分和满足,无法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而影响了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气象部门针对农户需求开展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分层分类指导,无法真正做到“一人一策”,导致气象服务的供需失衡,作用大打折扣。

2.4 缺乏农民培训和宣传

农业气象服务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农户,但目前赤峰市农民对相关知识和服务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理解,削弱了气象服务的实际效用。虽然农业气象部门不断加强监测预报能力,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但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足,这些信息难以被农户充分利用。由于农民对气象知识的了解不足,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没有意识到气象因素对其生产的重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不高,不愿意主动获取和利用气象信息。同时,气象部门针对农户开展的培训咨询活动较少,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现有培训多为一次性的授课模式,讲解内容较为笼统和单一,无法有效提升农民的气象防灾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部分农户即使获取了气象信息,也难以正确解读其含义并付诸实践。

3 对策

3.1 构建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系统

为满足精准农业对气象信息的精细化需求,赤峰市应加快构建针对县域乃至村镇的高分辨率气象预报系统。传统的以市(县)为单元的区域性预报已难以反映出局地环境的微观差异,必须开展多尺度、高精度的实时监测和数值模拟预报。加密地面观测站网的布设,充分获取关键生产区域的实况数据,并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弥补观测的盲区。提高数值模式的分辨率,将区域性预报细化到乡镇尺度,甚至实现场域的微气象预报。在模式中融入影响因子如地形、土壤、作物类型等,全面刻画局地的环境条件,从而输出针对性极强的预报产品。同时,建立起集成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汇聚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的数据资源,为高精度模拟计算提供基础支撑。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挖掘和深度学习,揭示更多农业生产中的气象影响机制,持续优化和完善预报系统。

3.2 完善数据采集和共享机制

数据是气象服务的基础,提高赤峰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数据获取和共享不足问题。赤峰市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扩大传感器等先进设备的应用范围,确保数据源头的全面性和实时性。同时,重视不同部门间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打通资源壁垒,推动异构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起集成开放、分级管控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农情、水情、测土配方等关键数据的高效汇集和流转[4]。各单位在数据的生产、采集和使用等环节,应坚持公开透明和资源共享的理念。此外,赤峰市应加快农业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步伐,用前沿技术革新数据采集的传统模式。例如,对重点区域进行无人机航测,或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移动监测;通过视频遥感、智能识别等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对农户实际操作的自动化感知和跟踪。

3.3 实施分类分区个性化气象服务

赤峰市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多样性特征,同质化的“一刀切”式气象服务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个性化需求,对气象服务进行分类分区管理,实现精准高效。1)根据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作物的种植格局,将赤峰市划分为若干个较为均质的小区域,针对每个小区的自然条件和主导种植模式,量身定制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的重点关注内容和服务方式。例如,对粮食作物主产区,要重点关注对旱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对设施农业集中区,则需要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温湿度变化和病虫害发生预报等[5]。2)赤峰市应进一步对农户实施分类气象服务。结合农业大数据,将农户按照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种植结构等因素细分为若干类型,制订差异化的气象服务方案。对规模经营主体可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支持,而对普通农户则侧重于政策宣讲和咨询服务。在服务形式上,注重创新性和多元化。除传统的电话短信外,要加大新媒体运用力度,并鼓励农民自主使用移动APP、小程序等实现气象信息自助订阅。

3.4 加强农民气象科普宣传培训

农民是农业气象服务的最终受益对象,增强其气象意识和应用能力,是保障气象服务发挥实际效用的关键。因此,赤峰市必须加大科普宣传和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农民对气象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利用水平。在宣传方式上,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使气象知识的传播形式活泼生动、贴近民生。同时,编印发放实用性强的农事气象手册,开展“农民夜校”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宣传内容上,既要阐释气象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农民的规律认知,又要宣传气象服务的获取渠道,引导农民养成主动使用的习惯。培训方面,要立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采取分级分类的模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开展系统化的理论和实操培训;而对普通农户,可采取入户讲解、现场观摩的方式,传授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育气象服务骨干的长期机制建设,发挥其在乡村传播知识、指导农事的带头作用。

4 结语

赤峰市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精细化程度不足、数据获取共享滞后、个性化服务缺失及科普宣传培训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业气象服务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防范气象灾害风险的重要支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因此,赤峰市应当加快构建精细化预报系统,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分类实施个性化服务,强化农民培训宣传,从根本上提升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可及性,充分发挥其在指导生产、决策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余亚庆,高菲.厚植气象优势赋能“绿色”内蒙古[N].中国气象报,2023-06-19(1).

[2] 王昆鹏,吕雪.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J].黑龙江粮食,2023(4):59-61.

[3] 金宇舰,徐墨,吴曼婷.农村气象服务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6):130-132.

[4] 王晓光.内蒙古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55-57.

[5] 任柏合.气象服务在内蒙古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新农业,2021(1):83.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赤峰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