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樟子松栽培技术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33)

摘 要 樟子松作为常见的常绿针叶乔木,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耐旱性,受种植土壤质地影响较小,被广泛应用于防风造林、城市绿化等领域。同时,主干笔直的樟子松木材质量较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给樟子松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根据樟子松的生长特性,简述樟子松的种植技术及相关管理要点,分析樟子松生长期间面临的松针红斑病、落叶松毛虫等主要病虫害问题,并介绍针对不同病虫害的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 樟子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S791.25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77

樟子松是一种在“三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用材、防风固沙的多功能树木,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樟子松的种植数量不断增多,而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环境变化,樟子松的病虫害问题愈加突出。相关人员应注重种植技巧和养护措施,并在樟子松的生长过程中定期观察,及早发现树木的病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保障樟子松健康生长。

1 樟子松种植技术

1.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樟子松种植的初始阶段,也是决定樟子松幼苗发芽成败的关键期。在催芽前,需要去除发霉、无水分的种子,选择颗粒饱满、水分充足的樟子松种子,保障樟子松种子的出芽率[1]。樟子松种子催芽具体有以下3种方式。1)雪藏法。相关人员选定日期,一般是立冬前后,选择排水性较好、地势较高的位置挖坑,深度在结冻层之内。相关人员要将浸泡

1 d的樟子松种子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 h,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按1∶3的体积比将种子与雪混合,埋入坑内。翌年春季播种前后取出,浸泡2~3 d后在室内18~25 ℃的恒温环境下催芽,约有1/3的种子种皮破裂即可播种。2)湿沙埋藏法。在春季播种前,将经过选种、浸种、消毒的樟子松种子与湿沙按1∶2的体积比混合,采用浅坑埋藏的方法进行种子培育。在播种前7 d,每天需要晾晒种子,晾晒期间翻动2~3次,夜晚用保温草帘遮挡,保证受热均匀。约有1/3种子种皮破裂即可播种。3)浸种法。在播种前21 d将种子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 d,用清水反复冲洗后,将樟子松种子放在室内催发,约有1/3种子种皮破裂时即

可播种。

1.2 育苗场地设置

根据樟子松喜光、喜酸性土壤、根系发达的特性,育苗场地应具备适宜的土壤、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风和气密性。土壤要求最好为肥沃、排水性较好、偏酸性的砂质土壤,若土壤质地偏黏,则应通过铺设砂石进行改善,确保表层土壤中的含沙量不少于50%。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消杀工作,降低幼苗的患病概率。选用不结块的土地作苗床,将育苗场地区域内的石块和枯枝进行清理,利用旋耕机进行深度约40 cm的土壤翻整,提高土壤的透气性[2]。设置1 m宽、10 m长的低位苗床,使人行道高于苗床20 cm。此外,注意雨季苗床的排水,并及时清除淤泥,避免幼苗吸水过多或呼吸不畅导致死亡。

1.3 播种方法

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3月末至4月末地表温度稳定后便于种子萌发,此时播种较为适宜。在播种前,需要将苗床完全浸湿,确保苗床表层土壤深度5 cm处保持湿润状态。根据苗床的实际情况确定播种数量,根据一袋一穴的原则,以点播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时注意保持8~10 cm的行间距和5 cm的幅宽,将种子轻按至土壤中,在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的前提下,在种子上方覆盖厚度约为1 cm的土壤,便于种子吸收土壤养分,快速生长。在当地气温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苗床上方覆盖质量较轻的稻草等物质进行保温。播种后需要关注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情况,如有必要,搭建防风障,减少种子受到的风的影响。当樟子松破土后,及时撤走防风障。

1.4 苗期管理

1)浇水管理。水分是影响樟子松幼苗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在种苗生长初期,需要对种苗少量多次进行浇水。在种苗生长中期适度减少浇水量,秋季时停止浇水,加快种苗木质化。此外,为防止雨水导致种苗烂根,相关人员应积极做好雨后的排水工作。

2)施肥管理。施肥是较为重要的养分提供环节,为避免阳光直射加快肥料挥发,应选择傍晚时间段进行追肥,在樟子松生长初期,完成基肥的施加。通常情况下,有机肥以腐熟的鸡粪、羊粪等为主,有关人员需要根据樟子松种植区域土壤的肥力状况、选用有机肥的含量,在每平方米施入2~3 kg的有机肥料,并控制施肥深度在30 cm内,满足樟子松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在樟子松生长中期,需要根据樟子松的实际生长情况,在不同时间段及时进行多次追肥。一般在春季施用氮肥,秋季施用含有氮、磷、钾等必需元素的复合肥,在每平方米施入2~3 kg的有机肥料[3]。施肥后,需要注重叶片和嫩枝的冲洗清理工作,避免化肥灼伤种苗。

3)除草管理。除草有利于樟子松幼苗的健康生长。在樟子松幼苗生长期间需要进行多次施肥,因此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导致杂草迅速生长。处理杂草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①物理除草。组织人员集中使用锄头将杂草连同根部清除。②化学除草。使用500 mL的10%草甘膦水剂与40 kg纯净水混合,或150 mL的20%草铵膦水剂与30 kg纯净水混合,以喷洒的形式进行化学除草,能够抑制杂草生长,但需要合理控制使用频率。③生物除草。释放以杂草为食的昆虫控制杂草的生长,更加环保健康,进而实现绿色有机除草。

4)过冬管理。应做好种苗的保暖工作,在育苗场地上方加盖保暖设施,防止幼苗出现受冻损伤现象。还要做好樟子松的修剪工作,需要剪去樟子松初冬新抽发的嫩枝,加快木质化,减少其内部的养分消耗。当温度较低时,需要进行冬灌,加强对樟子松幼苗的保护。此外,由于天气干燥,应注重水分补给,避免出现种苗干枯、死亡现象。

1.5 移栽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通常在4月下旬土壤解冻30 cm后移栽,此时樟子松1~2年生幼苗高度为15~30 cm,符合移栽条件。以在阴天移栽为宜,此时较少出现零下气温,日均最高气温可达17 ℃,已能够满足樟子松的生长需要。相关人员选择长势较好、无病虫害的苗木进行合理修剪,保留部分原生长地的土壤,采用草绳捆绑的包装形式,避免樟子松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根部土块松散等情况。移栽深度参考樟子松苗叶未埋入土中为宜,移栽后踩实土壤并及时浇灌适量水,帮助樟子松苗木适应生长环境。

2 主要病害防治

2.1 立枯病

立枯病携带丝核菌等病原菌,多发病于苗龄1年左右的新苗木,会导致苗木烂芽、茎叶及根部腐烂,严重情况下导致树木倒伏。立枯病以菌子的形式在树干周围土壤及枝叶中,依靠有机腐败物质长期存活,并不间断传输菌子病菌至树干及枝叶。立枯病的病原菌对环境及温度情况适应性较强,在夏季和冬季节发生较为频繁。针对立枯病的防治措施分为两点,可利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种子,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或者使用浓度为30%的911粉剂,每667 m2种植面积中选择0.75 kg泥土作为药土,将其均匀撒在樟子松苗床表面。

2.2 枯梢病

樟子松较易感染由松球壳孢菌引起的枯梢病,此类病常在育苗阶段、植株长势较弱阶段发生,对人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4]。枯梢病极易感染有伤口的樟子松,威胁树干及球果的生长;松球壳孢菌通过嫩梢中的气孔散播病菌,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下传播更快。樟子松感染枯梢病后,幼苗根茎腐烂发臭,成材树木枝梢大部分枯萎易折,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樟子松整棵树干枯死亡。防治该病可以通过喷洒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隔7 d喷洒1次,可抑制松球壳孢菌的感染速度。

2.3 松针红斑病

由黑盘孢目真菌等细菌引起的松针红斑病传染力较强,多影响2年生及以上的樟子松苗木。樟Zxv9Bihu8TU9Lk5Bps9wMdsy9o5pr6gTlxxheB/nCI4=子松染病后,针叶出现病斑且病斑颜色逐渐变深、面积逐渐变大,严重时导致整个树冠呈现火烧状。松针红斑病若未得到及时防治,将影响树木生长过程,严重时导致树木干枯死亡。针对樟子松松针红斑病的防治,可在樟子松新叶未发芽和病原菌扩散前,选用75%百菌清800~1 000倍液每7 d喷洒1次,连续给药30 d左右即可缓解松针红斑病的症状。

2.4 溃疡病

樟子松溃疡病,潜伏期较长,传播性和环境适应性较强,根除难度较大,属于较为严重的真菌性病害。溃疡病病菌通过入侵樟子松松针气孔,感染植物组织内部。患有此病的樟子松树皮出现干裂、脱皮现象,球果溢脂,树梢严重干枯,严重情况下死亡。目前,针对溃疡病的防治方法是加强造林与管理,增强樟子松的抗病能力。植树造林时,需要进行科学规划,确保树木间距合理,保证通风、透光,旨在通过改善樟子松生长情况,提升树木的抗病

能力[5]。

3 主要虫害防治

3.1 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会在种苗树干和松针丛中过冬、产卵,其幼虫会啃食樟子松的针叶,使樟子松树叶出现严重损坏,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樟子松树林出现大量树木死亡的现象。防治落叶松毛虫的主要方式有3种:在夜晚使用黑光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吸引和捕捉落叶松毛虫,集中焚烧处理,并对焚烧物进行掩埋处理;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黄纹平腹小蜂等寄生蜂,使其寄生松毛虫的卵,阻止松毛虫孵化;10 d左右喷洒一次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进行快速杀虫。

3.2 松梢斑螟

樟子松阳面及树干伤ADlXWWShJcJTNEDsAFhGRonU3wD8iCOMLSugLYnXkKc=口处易受松梢斑螟侵害,害虫在虫蛀位置分泌排泄物,便于再次入侵树木新愈合的伤口。松梢斑螟的幼虫会蛀食枝条和球果,导致树木输导功能减弱,球果发育不良、提早脱落,不利于樟子松的生长发育[6]。针对松梢斑螟的防治方法如下。根据树木受虫害蛀食程度,可使用1.2%烟碱·苦参碱悬浮剂40~50 mL,兑水30 kg,每7 d进行1次机械喷洒。在松梢斑螟的羽化期,可采用喷雾法喷洒药物,使杀虫效果达到最佳。对于受松梢斑螟虫蛀影响较严重的树木,可使用注干法进行救治,将药物直接注射入松梢斑螟为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可以利用松梢斑螟喜光的特点,使用较为环保和经济的黑光灯诱杀法进行防治。或者在松梢斑螟羽化期前释放天敌赤眼蜂,通过食物链的制衡原则,起到绿色防治的作用。

3.3 松墨天牛

松墨天牛以幼虫蛀入樟子松树干和树枝部分,啃食樟子松树皮,在樟子松木质表面形成弯曲、不规则的虫道,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松墨天牛还会将虫蛀木屑和排泄物留在樟子松的树皮内,破坏树木正常的输导功能。此外,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对樟子松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由于早期的松墨天牛通过观察难以被发现,防治松墨天牛的措施主要针对成年松墨天牛。可使用性诱捕器进行诱捕,注意定期清理和更换诱捕器,尽量降低松墨天牛对樟子松造成危害的概率。

3.4 油松球果螟

油松球果螟的幼虫会蛀食樟子松的针叶及球果,破坏球果组织,导致球果萎缩枯死;成年的油松球果螟会吸食枝叶的营养和水分,影响樟子松的正常生长。防治油松球果螟的具体措施包括及时发现和摘除染病虫的球果;虫害发生后,可每7 d喷洒1次50%磷胺乳油500~1 000倍液。

4 结语

樟子松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绿化植物和观赏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重视樟子松的种植工作,做好前期的播种和养护工作,并加强对樟子松病虫害的研究,思考化学与物理两方面的防治措施,并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广,不仅有利于樟子松良性生长发育,也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忠元,徐小琴.樟子松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1,12(32):94-96.

[2] 姜芳.樟子松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22(6):82-83.

[3] 张卓.樟子松常见病虫害及防治[J].种子科技,2020,38(2):68.

[4] 吕志方.樟子松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23,47(3):90-92.

[5] 支莉.樟子松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19):107-109.

[6] 曾健勇,林连男,王亚军,等.樟子松球果象甲航空飞机防治实施技术与效果[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4):166-17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樟子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