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薇甘菊是对我国森林生态危害较大的一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攀附缠绕树木,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确保广西国有六万林场高效实施薇甘菊防治技术,降低薇甘菊对林业生物的危害,促进林业健康稳定发展,介绍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常用薇甘菊防治技术,包括人工清除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等,并分析不同的防治技术的优劣势,进而根据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实际情况提出采取综合防治、科学制订防治方案、注重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等管理策略。
关键词 薇甘菊;防治技术;实施要点;广西国有六万林场
中图分类号:S4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76
薇甘菊属多年生藤本植物,繁殖能力强,在其攀附缠绕下,林木光合作用效率会大幅降低,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薇甘菊入侵区域生物多样性会降低40%~60%,不利于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1]。广西国有六万林场(以下简称六万林场)较为重视薇甘菊防治工作,积极借助多种手段进行薇甘菊防治,已获得良好成效。然而,薇甘菊防治难度较大,为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仍需要加大对薇甘菊防治技术与实施要点的研究力度。
1 六万林场基本情况
六万林场创建于1951年,截至2023年,林场经营面积约6.83万hm2,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662万 m3,
主要树种包括杉木、马尾松、红锥、火力楠等。2023年,六万林场在自治区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林业工作,植树造林约6 120 hm2,森林抚育面积达2 1361 hm2,
生产销售木材50.23万m3,林下经济产值7 018万元,林业经济稳步发展。然而,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对六万林场的林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六万林场藤县林区遭到薇甘菊入侵前,林下植物物种数量超过80种;薇甘菊入侵3年后,林下植物物种数量下降至30种左右。此外,通过对薇甘菊入侵林区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2~3年内,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分别降低30%、25%、20%,对林区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 薇甘菊防治技术
2.1 人工清除技术
人工清除技术适用于薇甘菊入侵不严重、分布较为零散的林区。人工清除需要在薇甘菊生长初期进行,通常为每年的3—4月[2]。进行人工清除时,工作人员应穿好防护装备,使用镰刀,从根部位置切断薇甘菊植株,并在根部位置向下挖15 cm左右,挖除薇甘菊植株的地下部分,避免其再生。清除出来的薇甘菊植株应集中放置,并在其上方覆盖塑料布,避免种子传播繁殖,随后运至林地外的指定位置集中焚烧或掩埋。人工清除技术操作简单,无须使用化学药剂,能够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六万林场主要通过人工清除的方式处理薇甘菊入侵程度较轻的区域,经过连续2个月的处理,有效清除了500 m2左右区域的薇甘菊植株。但这种技术手段清除效率较低,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人力,且复发风险较高,无法获得良好的长期效果。
2.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借助化学药剂处理薇甘菊植株,防治环节可选用15%草甘膦水剂,每公顷用量为1 800~2 200 mL。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用药,具体时间为9:00—11:00,或者16:00—18:00。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于薇甘菊叶片表面均匀喷洒药剂,确保叶片正反面均与药剂接触[3]。也可选用75%甲嘧磺隆多水分散粒剂,每公顷用量为40~60 g,借助喷杆式喷雾剂开展喷雾防治工作,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在薇甘菊植株上。化学防治技术见效较快,通常用药后7~15 d即可获得明显的防治效果,30 d左右薇甘菊植株地上部分基本死亡,短期控制效果在85%~95%。六万林场开展薇甘菊化学防治工作时,按照每公顷2 000 mL的草甘膦用量施药,施药7 d左右,薇甘菊植株叶片明显枯萎,15 d左右薇甘菊植株地上部分死亡率在86%左右。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薇甘菊产生抗药性,因此不仅要注意防治前做好隔离防护工作,而且不宜将化学防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防治方法。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天敌昆虫及寄生植物防治
1)投放安婀珍蝶。安婀珍蝶幼虫以薇甘菊叶片为食,对薇甘菊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在实验室中人工繁育安婀珍蝶,环境条件要求为温度25~30 ℃、
湿度60%~70%,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薇甘菊叶片。幼虫3~4龄时,按照每10 m2投放5~8头的密度将其投放至薇甘菊生长区域。投放时间选择在薇甘菊生长旺盛的季节,如春季或夏季。投放后,每7 d进行一次监测,观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取食情况。2)菟丝子寄生。菟丝子可寄生在薇甘菊上,抢夺其养分,抑制其生长。在薇甘菊生长初期,采集菟丝子种子并进行催芽处理,将催芽后的种子按照每平方米3~5粒的密度播撒在薇甘菊植株周围。一般2~3周后,菟丝子开始缠绕薇甘菊茎干并形成吸器,使薇甘菊逐渐死亡。在应用该方法时,需要定期检查菟丝子的寄生情况和生长情况,防止菟丝子生长过于旺盛,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2.3.2 微生物防治
1)应用白僵菌。白僵菌是一种有效的昆虫病原真菌,对薇甘菊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将白僵菌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制成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调整为1×107~1×108个·mL-1。在薇甘菊生长中后期,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在薇甘菊植株表面,保证叶片正反两面都能被覆盖,每667 m2喷雾量为50~80 L。2)利用内生真菌。从薇甘菊健康植株中分离筛选出对其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在实验室扩大培养后,将内生真菌发酵液与水按照(1∶5)~(1∶10)的体积比稀释,采用灌根或叶面喷施的方式处理薇甘菊。灌根时,每株薇甘菊灌施稀释后的发酵液200~300 mL;叶面喷施时,每667 m2喷施量为60~80 L。
生物防治技术手段对环境友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六万林场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开展薇甘菊防治工作时,防治区域薇甘菊新梢生长量降低了约50%。但生物防治效果较慢,通常数月才能显现效果;且成本较高,无法应用于大规模薇甘菊防治中。
2.4 生态调控技术
2.4.1 替代种植与群落构建
在薇甘菊入侵区域,可先借助人工或机械方式清除部分薇甘菊,将薇甘菊覆盖度降低为30%~50%,随后按照2 m×2 m的株行距种植培育好的幌伞枫、血桐、榕树等本土植物苗木。种植初期,对苗木进行精心养护,每7 d开展2~3次浇水工作,每季度施入一次有机肥,并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随着苗木的生长,会形成郁闭的群落,通过竞争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对薇甘菊的生长进行抑制。
2.4.2 土壤改良
检测分析薇甘菊生长区域的土壤,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理化性质,添加合适的改良物质。针对酸性土壤,需要通过施加石灰的方式进行pH值调节,每公顷施入石灰粉1~2 t,确保土壤pH值处于6.5~7.5。针对贫瘠土壤,需要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及生物菌肥,腐熟农家肥施入量为10~15 t·hm-2,生物菌肥施用量为500~1 000 kg·hm-2,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树木的生长优势,间接抑制薇甘菊生长[4]。
生态调控技术具有长效、持久和环保的优点,六万林场藤县林区退化林地生态调控项目中,经过2年的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本土植物盖度从最初的20%提高到50%以上,薇甘菊盖度从60%降为30%以下,获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但生态调控技术具有周期较长、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等缺点。
3 防治及管理措施
3.1 综合应用防治技术
防治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六万林场薇甘菊的分布情况、入侵程度等因素,根据不同防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多种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5]。若防治区域与生态敏感区距离较近、薇甘菊入侵程度较轻,则首选人工清除联合生物防治的技术手段。先借助人工清除技术处理薇甘菊相对集中的位置,随后释放安婀珍蝶幼虫,可有效降低薇甘菊的盖度,同时不会影响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若防治区域薇甘菊的入侵程度为中度,且为害范围较大,可借助化学防治、生态调控技术,先使用化学药剂对薇甘菊进行控制,随后开展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工作[6]。若防治区域薇甘菊的入侵程度为重度,对林业生态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可选择大规模化学防治的手段,初步控制薇甘菊后,再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与生态调控技术,有效防治薇甘菊的同时,逐步恢复生态系统。
3.2 科学制订防治方案
防治薇甘菊前,林场防治人员应对防治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了解薇甘菊的密度、盖度、周边植株类型等信息。根据调查结果,科学制订防治方案[7]。例如,六万林场东山分场开展薇甘菊防治工作时,经实际调查发现薇甘菊轻度入侵、中度入侵、重度入侵的面积分别为7、13、5 hm2。根据该调查情况,制订人工清除联合生物防治处理轻度区域、化学防治联合生态调控处理中度区域以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联合处理重度区域的防治方案。方案还确定了不同阶段防治工作的开展时间,人工清除与化学防治选在3—5月进行,植被恢复准备、生物防治工作在6—8月开展,植被恢复与持续监测选于9月至次年2月进行,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3.3 注重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
实施薇甘菊防治工作时,林场应针对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技术指导,将培训重点放在薇甘菊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人工防治操作要点、化学药剂作用机制、安全防护知识等内容上[8]。培训时,可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如邀请专家对防治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或者借助现场演示的方式帮助防治人员掌握薇甘菊防治技术的操作要点。完成培训工作后,需要进行考核,通过后的人员才能参与薇甘菊防治工作。薇甘菊防治环节,还应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确保薇甘菊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
3.4 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
林场应构建完善的监测与评估机制,重点监测薇甘菊的生长情况、本土植株生长情况等。在防治区域设置监测样地,通常每5 hm2设置一处监测样地,面积控制在100~200 m2,每季度开展一次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对薇甘菊防治效果进行评估,为薇甘菊防治策略的优化提供支持。六万林场平南分场薇甘菊防治项目中,共设置监测样地5个,经过3年监测发现,应用薇甘菊综合防治措施后,薇甘菊的盖度从最开始的55%降至7%,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科学开展薇甘菊防治工作,有助于保障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防治薇甘菊有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人工清除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等,不同技术手段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弊端,实际开展薇甘菊防治工作时,应结合六万林场的实际情况做到综合利用,并采取科学制订防治方案、注重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措施,降低薇甘菊对林木发展的不良影响,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兰兰.不同化学除草剂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2):45-46.
[2] 董笑懿,许少嫦,钟育灵,等.人工乔木群落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3,39(1):106-111.
[3] 马绍坚,罗艳玲,杨菊.薇甘菊危害规律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2023(3):41-43.
[4] 唐尚杰,杨龙,刘美洁,等.深圳大鹏半岛薇甘菊的空间发生规律[J].生物安全学报,2023,32(3):226-234.
[5] 黄官华.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J].大科技,2023(34):184-186.
[6] 曾晓丽,喻三鹏,田茂娟,等.入侵植物薇甘菊在贵州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趋势[J].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2024,33(2):169-176.
[7] 苟志辉,王鑫,曾亚红,等.薇甘菊在海南岛分布特征及其生长环境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24,44(3):57-66.
[8] 才琪,朱宁波,潘佳亮,等.四类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有效性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24,43(1):9-16.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