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冬小麦栽培技术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20)

摘 要 发展小麦种植对保障广西柳州市农粮供应链稳定、优化农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柳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农粮供应链稳定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以柳州市独特的“稻—稻—麦”种植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提出适宜柳州市的冬小麦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土地准备、播种、水肥管理、除草及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 冬小麦;栽培;病虫害防治;广西柳州市

中图分类号:S435.12;S5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16

探索适宜广西柳州市的冬小麦种植技术,对保障区域农粮供应链稳定、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利用冬闲田,发展“稻—稻—麦”种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丰富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同时,发展冬小麦种植是柳州市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将对柳州市冬小麦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柳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农粮供应链稳定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1 柳州市冬小麦种植环境条件分析

柳州市地处广西北部,总面积达18 598 km2。柳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降雨充沛;冬季相对干燥,降雨稀少。这种气候特点,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照、热量和水分资源,但也造成区域间气候差异,尤其柳州市北部县区,山地气候特征更为明显。柳州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在95 110 kcal·cm-2,平均年日照时间为1 250~1 570 h,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能。气温方面,柳州市呈现出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1~19.4 ℃,其他地区年平均气温则在20.1~20.7 ℃。2023年起,柳江区开始尝试“稻—稻—麦”种植模式,利用冬闲田试种冬小麦,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探索了新的途径。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也对小麦的生长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后续的种植实践中不断摸索和

优化。

2 柳州市冬小麦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柳州市小麦种植起步较晚,选择适宜的品种和进行科学的种子处理对实现丰产目标至关重要。针对柳州市的气候条件和“稻—稻—麦”种植模式,推荐种植信麦1168和川麦88等早熟、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信麦1168生育期约为118 d,理论667 m2产量可达332.7 kg;川麦88生育期约为122 d,理论667 m2产量约为330.7 kg。

种子质量必须严格把控。种子纯度应在98%以上,净度应在99%以上,发芽率应不低于85%,千粒重以40 g以上为宜。为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和抗病能力,播种前需要进行科学的种子处理。播前7 d,可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3%~0.4%进行拌种,有效预防小麦散黑穗病;临播前,则推荐使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用量分别为每千克种子2.0 g和0.5 g,有效防治地下害虫,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其越冬能力[1]。

2.2 土地准备

柳州市地貌类型多样,从市区河谷盆地到北部山区,土壤类型呈现出差异性。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土地准备工作。深耕能够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小麦根系发育。耕作深度需根据具体土壤类型而定,一般情况下,水稻土和红壤耕深20~25 cm,石灰土耕深25~30 cm。深耕最好安排在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以便充分利用时间,为后续冬小麦播种做好准备。前茬水稻收获后会留下大量的秸秆,这些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冬小麦的播种和出苗。可采用粉碎还田和翻埋等方式处理水稻秸秆,其中粉碎还田能加速秸秆腐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需要注意控制粉碎的细度,过细的秸秆易在土壤中形成隔层,反而不利于冬小麦根系生长。翻埋处理同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但需要配合深耕,确保秸秆充分腐烂。合理开垄能改善田间排水状况,有效防止田间积水,保障冬小麦根系健康生长。开垄的规格应根据地势和土壤类型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垄距为60~80 cm,垄高为15~20 cm。土地平整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平整的土地能够确保播种深度一致,利于冬小麦出苗整齐,并且方便机械化作业,提高播种效率。在进行土地平整时,需要注意清除田间的石块、杂草等杂物,为冬小麦创造一个干净的生长环境[2]。

2.3 播种

柳州市冬小麦播期安排在水稻收割后,即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此时气温稳定在16~18 ℃,有利于冬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在播种方式的选择上,目前柳州市主要采用人工播种和机械播种两种方式。人工播种适用于田块面积较小、地形复杂的区域,其优势在于能更加精细地控制播种深度和密度,但效率相对较低。机械播种则更适用于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田块,效率更高,便于快速完成播种作业,有利于抢抓农时,但需要根据地块情况调整播种参数,以确保播种质量。无论采用何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都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以籽定播量”的“五定”原则,柳州市冬小麦的667 m2推荐播种量为22~25 kg。

冬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2~3 cm,并确保覆土均匀,地面无浮籽。播种时可施用磷酸二铵等种肥,但需注意种子和种肥间隔8 cm左右,以避免烧种,

影响出苗率[3]。

2.4 水肥管理

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规律,返青期和成熟期需水量相对较少,而拔节、孕穗、抽穗及灌浆期则需水量较大。柳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夏季降雨充沛,但冬季较为干燥,因此冬小麦种植期间的灌溉显得尤为重要。在返青期,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需及时灌溉返青水,以促进冬小麦快速恢复生长。一般情况下,当5 cm土层地温连续5 d在

5 ℃以上时即可考虑灌溉,每667 m2滴灌水量控制在40~50 m3。冬小麦进入起身期至拔节期,需进行

1次滴灌,每667 m2滴灌水量同样控制在40~50 m3,

同时结合滴灌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和硫酸钾4 kg,以满足冬小麦快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拔节期到抽穗期是冬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关键时期,需水量较大,此阶段需滴灌2次,每次每667 m2滴灌水量为50~60 m3,并随水每667 m2滴施尿素12 kg、磷酸一铵5 kg及硫酸钾4 kg,以保证冬小麦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抽穗期至成熟期,冬小麦需经历灌浆和籽粒成熟的关键过程,需水量也相对较高。此阶段需要滴灌3次,前2次每667 m2滴灌水量控制在40~50 m3,每次随水每667 m2滴施尿素6~8 kg、磷酸一铵3~

4 kg及硫酸钾3~5 kg;灌浆期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气进行灌溉,以防止冬小麦倒伏。最后一次灌溉在冬小麦蜡熟初期进行,每667 m2滴灌水量减少为30~40 m3,并随水每667 m2滴施硫酸钾2 kg,以增强冬小麦的抗逆性,有效预防干热风的危害,并促进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防止根系早衰[4]。

2.5 除草

柳州市冬小麦田杂草种类繁多,生长时期较为分散。有些杂草竞争力强,形态与冬小麦相似,防除难度较大。针对柳州市的杂草发生特点,有效的除草策略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将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深耕细作,破坏杂草的生长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除田埂、沟渠及路边的杂草,避免其蔓延到冬小麦田。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冬小麦田杂草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应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在冬小麦安全用药期进行喷施。例如,对于禾本科杂草,可在冬小麦拔节前选择精恶唑禾草灵等除草剂进行防治;对于阔叶杂草,则可在冬小麦拔节期前后选择二甲四氯等除草剂进行防治。选择除草剂时,需注意其对冬小麦的安全性,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以避免药害的发生,同时要关注环境保护,避免除草剂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田间杂草的发生情况和种类,灵活调整除草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除草效果,确保冬小麦的稳产、

高产。

2.6 病虫害防治

2.6.1 主要病虫害

病虫害是影响柳州市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其中尤以赤霉病的危害最为严重。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等,是一种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可能在冬小麦从苗期到穗期的各阶段发生。受赤霉病侵染的麦穗,最初会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的淡褐色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蔓延至整个小穗,使其枯黄。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处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黏稠霉层,后期则会形成黑色的子囊壳,散布大量的子囊孢子,进一步加剧病害的传播。赤霉病不仅会造成冬小麦籽粒产量下降,还会严重影响籽粒品质,降低千粒重,导致冬小麦发芽率下降、出粉率低,最终影响面粉的品质,使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受赤霉病侵染的冬小麦籽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误食受赤霉病侵染的冬小麦籽粒,可能引发急性中毒,甚至导致家畜流产。除了赤霉病,白粉病、锈病也给冬小麦种植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虫害方面,蚜虫是柳州市冬小麦田间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吸食冬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汁液为生,会导致冬小麦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曲变形。蚜虫还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会进一步加剧小麦病害的发生。吸浆虫也是需要重点防治的害虫,其会在冬小麦灌浆期侵入籽粒,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籽粒干瘪,严重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5]。

2.6.2 防治策略

针对柳州市冬小麦病虫害,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才能确保冬小麦的稳产、高产。农业防治是基础,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选育抗病虫害品种是农业防治的关键,例如,种植对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冬小麦品种,可以有效降低这些病害的发生率。深耕翻土、清除田间病残体等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病菌和害虫的滋生场所,减少病虫害的初始侵染源。生物防治是另一种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其利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控制病虫害。例如,可以引入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来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也可以利用一些真菌或细菌制剂来防治病害。化学防治是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遵循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赤霉病的防治,可以在冬小麦抽穗扬花期,每667 m2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 mL,兑水喷雾。对于蚜虫等害虫,可以喷施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8 000~10 000倍液防治。要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免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次数,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一喷三防”技术是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一项重要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它将杀虫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施,可以同时防治多种病虫害,并增强小麦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在柳州市推广应用“一喷三防”技术,应根据当地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喷施时间。通常情况下,药剂的最佳喷施时间是在冬小麦抽穗扬花期,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喷施,以保证药效的发挥。为提高防治效果,还可以添加一些助剂,如沉降剂、展着剂等,以增强药液的附着力和渗透性。

3 结语

柳州市小麦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面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警和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柳州市农粮供应链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敏.小麦优质高产种植过程与节水节肥栽培技术深入分析[J].种子世界,2024(12):87-89.

[2] 陈刚.济宁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1):

181-183.

[3] 李波,张蕊,廖兴茂,等.小麦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河北农业,2024(11):38-39.

[4] 李桂兰.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0):181-183.

[5] 王熙晴.霍邱县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20):37-3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冬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