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油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69)

摘 要 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作物,在保障植物油供给、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西贺州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基地。为给贺州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的油茶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针对贺州市油茶种植现状,系统分析包括种植地选择、种植地整理、种苗选育、苗木栽植及抚育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油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油茶;栽培;广西贺州市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17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木,在我国各地得到广泛种植。油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种子富含油脂,是生产食用油和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广西贺州市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区域。随着油茶种植面积的扩大,贺州市逐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油茶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鉴于此,推动油茶种植技术的创新,探索油茶高产栽培模式,有效防治油茶病虫害,成为提升油茶产业整体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1 油茶种植现状

贺州市地处广西东部,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0.3 ℃、年降水量1 400~

1 700 mm,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宜油茶种植与生长。贺州市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具备良好的排水性,土壤pH值为5.0~6.5,为油茶这一长周期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截至2023年,贺州市油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8 973 hm2,

其中可采摘面积为15 380 hm2。2023年,贺州市油料作物总产量达41 300 t,比2022年增长4.4%,其中油茶是主要贡献作物。根据《广西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贺州市计划油茶种植面积增加10 333 hm2,并通过低产林改造提升8 667 hm2

现有林地的生产能力[1]。

2 油茶高产栽培技术

2.1 种植地选择

在油茶种植地选择上,贺州市需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确保种植地符合油茶生长需求,提升其产量和品质。1)地势选择上,油茶适宜种植在坡度为15°~25°的缓坡山地或丘陵地带,避免种植在超过25°的陡坡地,确保坡向主要为阳坡或半阳坡,保证光照充足。2)土壤选择上,要求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需在2%以上,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排水性,土层厚度应大于80 cm,表土层应松软无板结。3)气候条件上,油茶适宜生长在年均温度为

16~22 ℃,年均降水量在1 200~1 800 mm,年日照时间不少于1 200 h的地区,避免种植在低洼积水地带或多风的山顶区域[2]。

2.2 种植地整理

2.2.1 植被清理

植被清理是种植地整理的第一步,清理范围应包括目标地块内所有杂草、灌木、枯枝及地面残留植被,清理时需保留一定的水土保持植被,如护坡草带、乔木。清理过程中,先割除高度超过30 cm的草本植物,灌木直径小于5 cm的应彻底清除,大于5 cm的灌木需用手锯或机械切割设备切割至距地表5 cm以内。坡地清理过程中,对于超过15°的陡坡,以带状清理方式进行,带宽2~3 m,避免大面积清理导致水土流失。清理后残留的植被需集中堆放于地块下缘,堆放高度不超过1 m,以利于后续腐解。

2.2.2 地形整平

根据目标地块的实际地形条件合理调整种植地地形,提供适宜油茶种植的坡面与水平面条件。在坡度为15°~25°的缓坡地带,应采用水平梯田式整平技术,每层梯田宽度为2.5~3.0 m,梯田坡面角度不超过5°,确保地表水能均匀分布,防止坡面侵蚀[3]。在大于25°的陡坡地带,根据等高线修筑鱼鳞坑,鱼鳞坑直径1.0 m、

深度0.4 m,间距控制在2~3 m。地形整平过程中需保留地表10%~15%的天然植被作为生态缓冲区,每隔50 m修筑一道排水沟,排水沟深度30 cm、宽度20 cm,坡降控制在3%以内,保障排水通畅。

2.2.3 土壤深耕

土壤深耕是优化土壤结构、改善植物根系生长环境的关键,深耕深度应为25~30 cm,确保油茶根系生长空间充足。深耕作业前清除地表硬化层,随后使用旋耕机或深松机进行机械作业。土壤深耕过程中,可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掺拌基肥,每公顷施入腐熟有机肥3 000~4000 kg、钙镁磷肥150~200 kg。施肥时均匀混入耕作层,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对于存在酸化问题的土壤,在深耕时同步施入石灰,用量为300~500 kg·hm-2,均匀撒布后混入20 cm深的土层。

2.3 种苗选育

种苗选育是油茶高产栽培的基础。贺州市油茶种苗选育主要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常用嫁接法包括劈接、腹接,嫁接成活率在85%以上。选育的品种需符合早结、高产、抗病虫害及适应性强的要求,如“长林系列”“湘林系列”及“岑软系”等,单株平均出油率应在28%以上[4]。种苗来源需经过种质资源检测,确保基因纯正。幼苗标准为苗高不小于30 cm,地径不小于0.6 cm,根系完整且主根长度不小于15 cm,无病虫害或机械损伤。在苗圃培育过程中,控制播种密度,种子播种量为40~50 g·m-2,保持床宽1 m、步道宽30 cm。育苗土壤要求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不少于2%,pH值为5.5~6.5,每平方米土壤施入腐熟农家肥

20 kg、磷肥1 kg作为基肥。育苗期间定期喷洒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15 d一次,促进壮苗生长。

2.4 苗木栽植

根据贺州市地块特点、苗木规格及气候条件制订油茶栽植方案。栽植时间以春季(2—3月)和秋季(10—11月)为宜,避开极端干旱或多雨时期。栽植密度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平地密度为1 100~1 300株·hm-2,行距3.0 m,株距2.5~3.0 m;坡地密度为1 500~

1 800株·hm-2,行距2.5 m,株距2.0 m。栽植坑规格为50 cm×50 cm×40 cm,每坑施入基肥。每坑施腐熟有机肥5 kg、钙镁磷肥200 g,并与表土充分混匀后回填,回填土需高出地面5 cm,以防积水[5]。苗木入坑时需保持根系自然舒展,定植深度以根颈与地表齐平为宜,回填土壤后轻踩压实,避免形成空洞。栽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确保油茶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坡地栽植需结合等高线修建水平沟,沟宽40~50 cm,用于拦截雨水,减少水土流失。

2.5 抚育管理

2.5.1 修枝整形

油茶种植后的第1年,当植株主干高度达到60 cm

时,应及时去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育。在主干20~30 cm处,选择3~4个强壮的侧枝作为主枝进行培养。第2年,继续在每个主枝上保留2~3个强壮的分枝,作为副主枝。第3~4年,基于前2年保留的正副主枝,选择强壮的春梢培养成侧枝群,枝条间的间距控制在10~15 cm,确保枝条生长时有足够的空间。成林期油茶的修剪在茶果采收后的冬季进行,直到春季新梢萌发前,此时修剪效果最佳。先剪去树冠下部的枝条,再修剪中上部。在修剪过程中,先处理冠内的枝条,后修剪冠外的枝条。要去除干枯枝、衰老枝、下脚枝、病虫枝、交叉枝及荫蔽枝等,保持树冠通透性。

2.5.2 施肥

贺州市农户需根据油茶不同生长阶段制订科学的施肥方案,满足其养分需求。基肥在定植前施入,每公顷用量为腐熟有机肥3 000~4 000 kg、钙镁磷肥200~300 kg,施入栽植坑并与表土混合均匀。追肥分3个时期进行:春季(3—4月)以氮肥为主,每公顷施用尿素120~150 kg,结合20 cm深的土壤翻耕均匀撒施;夏季(6—7月)注重磷、钾肥补充,每公顷施磷酸二氢钾60~80 kg或硫酸钾80~100 kg,

促进果实膨大;秋季(10—11月)施用复合肥[m(N)∶

m(P2O5)∶m(K2O)=15∶15∶15],每公顷用量200~

250 kg,均匀施入树盘周围。每年在春秋季节进行一次土壤检测,检查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等,确保土壤的氮、磷、钾比例处于最佳范围,pH值控制在5.5~6.5。若土壤中缺乏某元素,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补充,如硫酸铵50 kg·hm-2、氯化钠40 kg·hm-2。每次施肥前,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确保养分能够充分渗透至根系周围。

2.5.3 除草

造林当年除草松土1次,以后每年松土除草2次,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9月,松土深度以3~5 cm为宜。三伏天地表炽热,不宜松土除草。造林当年宜浅,以后逐年加深;幼树兜边宜浅,向外可逐渐加深;壤土宜浅,黏土宜深。清理出的杂草可覆盖在树盘周围作为有机覆盖物,覆盖厚度3~5 cm,用于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再生。

2.5.4 油茶病虫害防治

2.5.4.1 病害防治

贺州市油茶常见病害包括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及油茶烟煤病。油茶炭疽病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易发生,病菌通过风雨传播,造成果实脱落。油茶软腐病发生在湿润、排水不良的环境中,导致油茶大量落叶、落果,影响花芽分化。油茶烟煤病由介壳虫、粉虱等害虫诱发,导致叶片上生长黑色煤烟状物质,影响光合作用,抑制油茶正常生长。油茶常见病害防治措施如下。1)冬垦夏锄。冬季深翻土壤,深度控制在16~20 cm;夏季浅锄土壤,深度为10~12 cm。通过翻土破坏病菌的越冬环境,减少病源。2)生物防治。通过套种山苍子树,利用其果叶中的挥发性芳香油抑制烟煤病的发生。使用特定的生物杀菌剂,可防治油茶病害。每公顷使用1~2 kg白僵菌粉末,兑水喷洒于病株周围土壤,利用其杀菌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3)化学防治。针对油茶炭疽病,可使用1%波尔多液与2%茶枯水混合液喷洒防治,每10 d喷一次,连续喷洒4~5次;对于油茶烟煤病,秋季喷洒1°Bé石硫合剂,冬季在除去病枝、病叶后喷洒3°Bé石硫合剂;针对油茶软腐病,可喷洒0.5%多菌灵溶液,每隔7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重点喷施在病叶和病果上。

2.5.4.2 虫害防治

贺州市油茶常见虫害包括油茶毒蛾、油茶象鼻虫及黑跗眼天牛等。油茶毒蛾主要以幼虫为害油茶叶片,严重时会导致油茶叶片大量脱落,影响树体的光合作用。油茶象鼻虫的幼虫在油茶果实内钻孔,造成果实损伤,进而影响果实的品质。黑跗眼天牛以幼虫在树干内蛀食,造成树干空洞,影响树体的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贺州市油茶常见虫害防治措施如下。1)油茶毒蛾防治。针对油茶毒蛾,应加强监测,定期巡视树冠下层1 m的萌芽枝条,及时去除带有卵块的枝叶。对于幼虫,可使用90%敌百虫晶体

1 000倍液喷洒防治。2)油茶象鼻虫防治。将采摘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晒场中进行翻晒,使幼虫出果后因不能入土而自然死亡。在6—7月成虫活动期,利用油茶象鼻虫的假死习性,通过人工捕捉消灭成虫。3)黑跗眼天牛防治。修剪被害枝条,并带出林外集中销毁,避免害虫传播。在成虫羽化期,可用8%氯氰菊酯乳油200~300倍液喷施防治黑跗眼天牛。可将浸有敌敌畏、氰戊菊酯或甲氰菊酯等农药的药棉放入树洞后,以泥巴封住树洞,杀死黑跗眼天牛幼虫。

3 结语

合理应用油茶高效栽培技术,是提升油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延长产业链的重要基础。无论是选地、育苗、栽植,还是病害与虫害的防治,各环节的科学化操作都能有效提高油茶的产量与品质,推动油茶产业向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革新,油茶产业将进一步发挥其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俊安.油茶栽培管理技术与油茶产业发展前景[J].河北农机,2023(7):136-138.

[2] 周碧珍.油茶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4):114-116.

[3] 钟宁桂.山地油茶高产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探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4(10):109-111.

[4] 谭聪.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24(14):136-138.

[5] 梁云.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4,44(8):53-54.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油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