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县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85)

摘 要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新蔡县作为河南省优质商品粮基地,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小麦栽培技术势在必行。为给新蔡县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给全国其他小麦主产区提供借鉴,以新蔡县小麦生产实际为切入点,提出了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苗期管理及田间管理等要点的小麦

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河南省新蔡县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10

新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部,总面积1 453 km2,地处淮北平原。新蔡县气候适宜小麦生长,年均降水量885.85 mm,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新蔡县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小麦总产量稳定在6亿kg左右。但传统种植模式下,种植效率略低,且病虫害发生概率高,阻碍了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新蔡县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选种、整地、田间管理等环节入手,探索新蔡县小麦栽培技术。

1 新蔡县小麦生产概况

新蔡县地处淮北平原,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近年来,新蔡县高度重视小麦产业发展,坚持走高产优质之路。2023年,新蔡县小麦播种面积达到

8.76万hm2,苗情调查显示一、二类苗占比超过99%,整体苗情优于往年。得益于新蔡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9.80万hm2高标准农田,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麦667 m2增产120 kg,年均增产11.925万t[1]。但传统种植模式下,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农药,给小麦品质和环境带来一定隐患。为确保新蔡县小麦高产,急需从源头把控,采取一体化高效栽培措施。

2 小麦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2.1.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小麦高产的基础。新蔡县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即所选品种需要具备抗旱、抗涝、抗寒、抗病等综合抗性,以增强小麦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2)综合考虑株高、分蘖力、穗粒数等,选择丰产性好的品种。3)遵循优质优先的原则,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稻米品质好的优质小麦品种,满足面粉加工需求。4)选择抗倒伏品种,株高适中,秆粗壮,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新蔡县实际,可优先选用郑麦123、郑麦128、豫麦3701等当地农业部门推荐,兼顾抗性、丰产性和优质性的优良品种,为后续高产种植奠定基础。

2.1.2 种子处理

新蔡县农户应合理进行种子处理,从源头控制病虫害,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1)晾晒种子。在播种前7 d左右对种子进行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一般持续2~3 d,每天晾晒8 h左右。2)精选种子。采用风选或盐水选种等方式,将发芽率低、发霉、畸形的种子剔除,留下发芽率高于85%的优质种子。3)药剂拌种。对种子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常用0.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小麦纹枯病、根腐病;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预防小麦白粉病;50%辛硫磷乳油预防蝼蛄等地下害虫[2]。种子包衣后堆闷8 h以上,待完全晾干后方可播种。

2.2 选地整地

选择合理的种植地块并做好整地准备,是新蔡县小麦高产优质的前提。应优先选择土层深厚、保肥力强、通气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小麦,避免选择瘠薄地、盐碱地等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地块。选好种植地块后,要根据小麦生长需求科学整地。可采取深耕整地的方式,深度控制在25~30 cm,翻耕后立即镇压,使土壤上实下松;或深松整地,深度30 cm左右。整地过程中,可每667 m2撒施20 kg生石灰,杀灭地下虫卵和病菌[3]。同时,施入基肥,每667 m2按150 kg农家肥、50 kg氮肥、75 kg磷钾肥的标准施足量底肥,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养分。整地完毕后,需要分区分段控制好耕作深度,确保种床平整细腻、湿度适中、紧实度适宜,为精准密植打下良好基础。

2.3 播种

2.3.1 适期适墒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新蔡县小麦一般于10月下旬开始播种。播种期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土壤含水率在70%左右的适墒期作业。若无自然降水,需要人工造墒,保持种床湿度适中。在确定播期时,需要兼顾小麦品种特性和当年气温情况,力求入冬前积温在400 ℃以上,从而获得充足的垄藏热量,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2.3.2 精细化播种

新蔡县应大力推广精细化机械化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可使用悬挂式24行精播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覆土及镇压等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播种前,需要对播种机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各部件运转正常。正式作业时,应控制好播种机速度,一般控制在4~5 km·h-1;严禁急刹车、急转弯和急加速,防止漏播和重播。根据品种特性、成籽情况合理设置播种量,通常前茬种植的地块667 m2播种量控制在195~225 kg,后茬种植或晚播的地块可每667 m2

适当增加15~30 kg。控制播种深度,播深最好在

4~5 cm,行距控制在24~26 cm,注意不要漏播。作业时注意控制好机具镇压装置,使种子与种床贴实,提高出苗率。

2.4 苗期管理

新蔡县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土壤多为黏重壤土,对苗期管理提出了特殊要求。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3~5 d,要仔细查看苗情,对漏播、出苗不整齐的地块及时用同品种种子补种。对缺苗严重、垄间断续的,在小麦3~4叶期可进行移栽补种,移栽时覆土深度控制在2~3 cm,并及时浇水踏实。2)适期中耕镇压。对土壤黏重的地块,要在小麦3~5叶期进行中耕,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4]。对播期偏晚、群体小的,浅耕划锄可增温保墒,促进出苗和分蘖。耕作粗放导致大土块较多的,应及时镇压,压碎土块。个别长势过旺(667 m2群体个数大于75万株)的,可深耕断根抑制植株生长。3)适期冬灌保苗越冬。对秸秆还田、旋耕和缺墒的田块,要在11月下旬气温5 ℃左右时

667 m2浇冬水40~50 m3,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寒能力。浇水后立即划锄松土,破除板结。4)严防啃青。加强田间巡查,防止家畜、野生动物啃食幼苗。通过精细化苗期管理,为小麦后期生长发育打下良好基础,助力实现小麦优质高产。

2.5 田间管理

2.5.1 水肥管理

新蔡县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求,科学施肥浇水。水分管理方面,播种前要造好底墒,确保含水量在70%左右。拔节至孕穗前期,小麦耗水量较大,应及时浅水浇灌,保持地面湿润,避免缺水影响小麦生长。孕穗期至乳熟期要适当控旺,切忌过多浇水影响籽粒饱满度。乳熟后逐步加大浇水量,促进籽粒饱满度提高。肥料管理方面,除播种前要施足基肥,拔节前每667 m2需要追施硫酸钾30 kg、尿素15 kg;孕穗期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小麦植株抗逆性;乳熟期喷施1%尿素溶液,提高籽粒饱满度。同时,注意叶面施肥,可在拔节期喷施0.1%硼肥和0.3%锌肥。

2.5.2 中耕除草

中耕可破坏作物根系周围的空气层,提高地温和透气性,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生长。除草可减少杂草对小麦的营养和生长空间的掠夺,避免其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新蔡县可根据小麦长势,在不同时期进行2~3次中耕除草,一般安排在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5]。分蘖期中耕深度控制在8~10 cm,可采用13~15 cm窄行旋耕机破土,同时喷施高效低毒的草甘膦等除草剂防杂草滋生。拔节期进行6~8 cm

浅耕,边耕边喷0.5%藜芦碱等高效生物农药防虫防菌。孕穗期耕深5~6 cm,可同期追施硫酸钾。中耕过程中要注意避开高温和连阴雨天,力求土壤干湿适中;同时注意勿伤麦根和麦株,确保茎叶不受损。

2.5.3 防灾减灾

新蔡县高度重视小麦生产过程中的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小麦丰产优质。1)预防低温冻害。对早造地早播的麦田,要在遇冻前期浇足底墒水并及时覆盖保墒,一旦出现低温冻害,要立即注水解冻。2)预防干热风危害。新蔡县小麦孕穗期可能遇干热风侵袭,应及时人工增雾降温,或喷施0.1%硼砂溶液,提高植株抗旱能力。3)预防倒伏。在小麦起身期可喷施0.2%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提高植株抗倒性。

2.5.4 病虫害防治

2.5.4.1 物理防治

1)黄板诱捕。适时在田间架设黄色粘板,每

667 m2布置15~20块,高度与小麦株高一致。黄板可有效诱捕蚜虫等害虫,减轻其为害程度。注意定期检查更换黄板。2)灯光诱捕。在小麦孕穗期至乳熟期,可在田间每667 m2布设杀虫灯1~2盏,日落后1 h开启,次日黎明前1 h关闭。选用紫外线杀虫灯效果更佳,辐射半径可达10 m,蛾类成虫会被大量诱杀。

2.5.4.2 生物防治

1)保护和引种天敌昆虫。新蔡县小麦田间常见的天敌昆虫有草蛉、食蚜蝇、蝽象、瓢虫等,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在田间种植天敌昆虫喜好的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也可通过人工饲养或购买,在田间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昆虫,如可每667 m2释放草蛉20~30只,防治黑粉虱、介壳虫等;每667 m2释放蚜茧蜂10~15只,防治蚜虫。

2)施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高效、安全、无污染等优点。针对蚜虫、粉蚧等害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或芽孢杆菌等药剂防治。喷雾时间为傍晚或早晨,每667 m2用8 000 IU·μL-1可湿性粉剂100~150 g,兑水30 kg喷雾。

2.5.4.3 化学防治

对于一些发生严重、为害程度高的小麦病虫害,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难以完全根治,这时需要辅以化学防治措施,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制品。小麦拔节前,如发现蚜虫、红蜘蛛为害,可喷施20%甲维丙溴磷乳油2 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3 000倍液;白粉病发生严重时,喷施22.5%咯菌·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小麦抽穗前后,锈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容易大规模流行,可喷施20%苯醚甲环唑乳油1 500倍液,或25%三氟羧草醚悬浮剂600倍液,兼防小麦赤霉病、锈病等。如发现谷蠹、地老虎等害虫,可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使用化学农药时,务必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选准时机、控制用量,避免重复使用同种类农药。

2.6 适期收获

新蔡县小麦收获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获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如收获过早,粒质量将降低,影响小麦产量;收获过晚,则容易出现籽粒过熟、脱粒和霉变等情况,导致产量严重损失。新蔡县可根据籽粒含水量和籽粒硬度等指标判断成熟期,一般在籽粒含水量低于20%、籽粒变硬且呈品种本色时即可收获。收获方式上,应大力推广联合收割机械化作业。在进行机械收获前,要对联合收割机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各部件工作正常。作业时合理控制脱粒筒转速、风机风量和进料量,防止漏籽和破损。收获高度一般控制在20~25 cm。

3 结语

新蔡县作为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种植对于带动农民增收至关重要。新蔡县应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入手,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此外,应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注重绿色生产,倡导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蔡县小麦生产水平,为地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蕊.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2):95-96.

[2] 张伟.小麦配套栽培及病虫防治技术[J].新农民,2024(11):67-68.

[3] 桑如明.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199-201.

[4] 黄福玲.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4):37-39.

[5] 张金华,王洪圣,李长春.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1):

77-79.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新蔡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