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苗木培育与造林是林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为给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种苗培育提供参考,简要分析树种选择,从苗圃地处理、育苗方式、苗期管理等方面论述苗木培育技术,从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整地、植苗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论述造林技术。
关键词 苗木培育;造林技术;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63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碳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木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球上的林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森林资源的减少不仅威胁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加剧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3]。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营造林分,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造林是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修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蓄积量,还可满足人类对木材等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4]。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太子山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5]。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林分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太子山保护区内部分森林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局部地区出现了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6]。笔者在全面分析太子山保护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太子山保护区适宜的造林树种选择及其特性,系统阐述了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的具体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旨在为指导当地生态修复和造林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苗木培育和造林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环节,直接关系林木的生长状况和经济效益。在选择造林树种时,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在气候条件方面,不同的树种对气候条件适应性不同,应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树种。太子山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 ℃,年均降水量660 mm,
无霜期110 d左右。土壤条件方面,应根据造林地的土壤质地、肥力、pH值等情况,选择适生树种;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可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经济树种;贫瘠的土地则宜选择适应能力强的阔叶树或针叶树。在地形方面,海拔、坡向、坡位等均会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如山地地区宜选择耐阴树种,高海拔地区应选择耐寒树种,陡坡地宜选择耐旱性好的树种等;太子山保护区海拔在2 200~4 332 m,高山、峡谷、丘陵等各种地形丰富,宜选择抗寒性相对较强的树种进行造林。此外,根据造林目的选择树种,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分,选择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价值大的优质用材树种;以防护为主的林分,则宜选择防风固沙效果较好的树种。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太子山保护区适宜用的造林树种如表1所示。
2 苗木培育
2.1 苗圃地处理
1)苗圃地选址。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深度足够(一般要求50 cm以上)、排水良好的地方作为苗圃地,尤其是临时苗圃地和直播育苗苗圃地,选址时需要考虑水源和电源供应,地下水位最高不宜超过1.5 m。2)做好土壤整理,清除苗圃地上的杂草、灌木、石块及其他杂物;深翻土地25 cm以上,以提升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然后,平整土地,以便灌溉和苗木种植。3)土壤处理和改良,建圃前进行土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施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使用碳酸钙、石灰、硫酸亚铁等调整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添加腐殖土、泥炭等有机物质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后做苗床,床宽以1.0~1.5 m为宜,长度视地形而定,以10~20 m为宜,以方便管理;两苗床间留宽30~50 cm的步道。
2.2 育苗方式
太子山保护区育苗主要采用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3种方法。在采种(穗)园内选择健康、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处于盛产期的母树采集种子和插穗。播种育苗时,采集成熟的健康种子带回实验室,经清洗、风干、催芽、消毒处理后,在适宜季节播种,播种深度5 cm左右,然后覆土;播种后定期灌溉、除草、施肥,重点防控杂草,避免其与苗木争夺养分和水分。扦插育苗时,选择健康嫩枝作为插穗,剪去多余叶片,切段,然后做床,在苗床上斜打扦插孔,深度2~3 cm,将插穗斜插入土壤;扦插后保持土壤湿润,适当遮阴,检查生根情况;削穗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使用锋利工具,避免伤口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嫁接育苗时,选择健康、成熟的砧木和接穗,修剪接穗,保持切面平整,然后做床,将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贴合,用嫁接带或胶带固定;嫁接后保持土壤湿润,适当遮阴,检查嫁接口愈合情况;削穗时注意无菌操作,使用锋利工具,避免伤口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3 苗期管理
在水分管理上,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含水量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一般采用喷灌或沟灌方式,灌水深度以湿润根系分布层为宜,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考虑漫灌;干旱季节应适当增加灌溉频次,雨季则需要注意排水,避免苗木受涝。肥料管理方面,苗期追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适当配施磷钾肥,可采用撒施、沟施或叶面喷施等方式,不同苗木需肥量存在差异,施肥量和次数应根据苗木生长情况灵活调整;施肥时应避免肥料直接接触苗木,以防烧苗。此外,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巡查苗圃,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常见病虫害,可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控制农药使用量,避免对苗木造成药害。此外,及时松土除草,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杂草与苗木争夺养分和水分;在高温季节适当遮阴,避免阳光直射对幼苗造成伤害。
3 造林
3.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地形、水源、植被、病虫害情况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气候条件方面,根据目标树种的适宜性分析区域气候条件,确保所选林地的年均气温和降水量与树种需求相匹配,做到适地适树;土壤方面,宜选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高、pH值适中的土壤;地形方面,优先选择坡度平缓、光照充足且操作方便的地区,避免水土流失;水源方面,造林地应尽量邻近水源,确保满足树木生长的水分需求;选择造林地时,还应调查病虫害史,避免使用与前作树种存在同种病虫害的树种造林,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社会因素如交通便利性也是选择林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便于日后的管理和维护。
3.2 造林地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准备工作,旨在改善土壤结构,保障幼苗根系良好生长环境。太子山保护区内主要采用的整地方法包括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全面整地适用于平缓坡度小、土层深厚的地区,整地时深耕翻土50~60 cm,以提高土壤透气保水能力。带状整地适用于中等坡度地块,整地时沿等高线操作,开设宽1~2 m的造林带,翻耕土壤30~50 cm,回土时里切外垫,形成内低外高反斜面,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起到一定的集水作用,尤其是常年干旱的地块,可适当加大倾斜度。块状整地适用于坡度较大、地形破碎或者需要针对性保持水土的地区,整地时呈长方形开挖地块翻土20~50 cm,边长40 cm以上,然后在块状坑穴的外侧筑起小埂,以增强坑内的土壤保水能力。鱼鳞坑整地主要用于陡坡等难以大规模操作的地块,整地时直接在造林点挖坑整地,深30 cm,直径以60~80 cm为宜,呈鱼鳞状排列。整地时,清除石砾,打碎大型土块,同时施基肥(以腐熟有机肥、厮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为主)。
3.3 植苗造林
3.3.1 造林时间
结合太子山保护区实际情况,造林时间宜选在春季雨后,此时土壤湿度适宜,利于幼苗根系发育。造林面积较小时也可以在阴天清晨进行,但造林后应多浇水,提高土壤湿度。
3.3.2 造林设计
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与株行距,多数树种造林密度一般控制在666~1 666 株·hm-2,常用株行距主要包括2 m× 2 m、2 m×3 m、3 m×4 m、3 m×
5 m等,培育中大径材时应适当增大造林密度,培育短伐期的速生林时可使用较高的造林密度。营造林中,纯林虽管理简易,但结构单一,易暴发病虫害,一般仅在营造短期速生林用材林时采用纯林以提高经济效益,采伐后注意更换树种,避免病虫害积累。营造混交林,如松、杨树、枫、桦、栎混植,可优化林分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加强林分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因此,在营造需要长期存在的防护林(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时可营造混交林,提高生态效益。
3.3.3 定植
定植时按预定的株行距,挖略大于苗根系(土球)的种植穴,垂直植入,轻提苗木使其根系舒展,覆土(先回填表土再填心土)后轻轻拍实,然后浇透水。定植后30 d内检查3次,死苗即补,确保造林当年苗木存活率超过95%。
3.4 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是确保林木健康生长与提高林分质量的关键。太子山保护区的抚育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水肥管理、修枝间伐、松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1)在水肥管理上,根据树种特性和生长阶段科学调控,确保水分供应,长期干旱地区在条件允许时可适当灌溉,雨季注意排水,以保持土壤的通气性,确保幼苗根系良好发育。同时,每年追施适量的氮、磷、钾等肥料,注意补充微量元素肥,以促进树木快速生长,苗木进入中龄后一般无须追肥,可在林下间作紫云英、苜蓿、苕子等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2)造林初期每年进行1~2次松土除草工作,以改善土壤透气性,减少杂草对养分的竞争,通常在雨季前后进行,确保林地内无杂草丛生,以利于树木根系扩展。3)修枝间伐是塑造理想林相和提高林木品质的关键措施,通过去除病弱枝、枯死枝,以及适时进行间伐作业,可减小林分密度,促进保留树木的光照和营养空间,增强其生长势。4)病虫害防治是维护林木健康的关键防线,定期监测林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现病虫害后及时采用物理(人工捕虫、深翻土壤灭杀病原体、诱杀害虫等)、生物(使用微生物或生物源农药、释放天敌生物等)、化学(喷施化学杀虫剂或杀菌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减少病虫害危害。
4 结语
造林树种的选择、苗木培育及后续造林和抚育管理均是营造健康林分的关键环节。综合考虑太子山保护区的环境条件,秦岭冷杉、油松、三角槭等树种均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可用于该地区造林。太子山保护区的苗木培育主要采用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3种方法;造林地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自然因素,合理选择适生地块,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等方法进行整地,于春季雨后进行造林,密度一般控制在666~
1 666株·hm-2;造林后注意林分抚育,注意水肥管理、修枝间伐、松土除草及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王铠.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6):43-46.
[2] 赵刚.基于林业森林资源管理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J].新农民,2024(7):64-66.
[3] 豆俊波.彭水县森林退化成因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23,25(21):172-177.
[4] 王辉,郭敬丽.沙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23(5):66-69.
[5] 马青荣.太子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成效及建议[J].甘肃林业,2024(2):33-34.
[6] 马青荣.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北退化林现状调查及修复探索[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9):285-287.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