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为进一步深化广西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促进桂林市农业及农村现代化发展,总结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村民环保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广西桂林市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58
2018年9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别强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及先决条件。根据《2023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12月底,桂林市农村人口占该市常住人口的44.8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1.04个百分点。鉴于资源分配不均与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三农”问题依旧是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人们对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需求愈发迫切。近年来,桂林市主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及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美丽广西·幸福乡村”战略安排,紧密结合国际旅游胜地的打造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规划,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手,聚焦乡村的“形态、实质、精神”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基、宜居为主、文化为核”为特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新路,稳步朝向“农业兴旺、农村秀美、农民富足”的目标发展。尽管桂林市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就,但面对农民不断提升的生活期待和国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标准,仍需要多管齐下,持续努力。当前,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仍面临多重挑战与不足,急需采取综合措施,推动整治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1 现状
1.1 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
目前,桂林市正加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与处理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网络布局。各乡镇均采取“村级收集、镇级转运、县级处理”的运作方式,确保了农村生活垃圾能够得到有序、规范收集、转运与处理。以桂林市灌阳县西山乡为例,针对当地村民居住分散、垃圾桶配置不足、垃圾清运周期长及缺乏清扫人员等难题,西山乡把准问题导向,坚持以效促改原则,积极向桂林市市容管理局争取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通过外包形式用移动压缩车转运垃圾至县城转运中心处理;新增中型垃圾转运车1台、小型三轮电动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桶186个,新增村容村貌保洁员公益岗位64个;落实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各村屯安排一名网格员进行巡逻,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污水排放、垃圾乱丢等现象进行督查反馈;做到道路专人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杜绝垃圾乱堆乱放、露天焚烧、清运不及时等现象。桂林市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美好宜居的农村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稳步推进
在当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正稳步建设。桂林市政府迅速响应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倡议,依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并执行了详尽的农村厕所革命实施计划,为厕所改造工程指明了政策方向和规划路径。就改造进展和成效而言,桂林市已取得明显成果,2023年共建设44个
农村厕所革命示范项目,完成户厕改造12 761户,不仅大幅提高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而且显著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1]。同时,桂林市在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上不断突破,积极借鉴并创新低成本、高效能的农村厕所粪污处理模式,如阳朔县的“建管护模式”,有效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1.3 乡村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桂林市乡村风貌在近年来实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特色乡村建设等均取得显著成效。在环境保护领域,桂林市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以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实施针对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2023年,桂林市的环境质量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2 d,优良率占到96.4%[2]。在特色乡村发展方面,桂林市利用其地理优势,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砂糖橘、葡萄、月柿等地方主导农产品,以及罗汉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桂林市构建了“一乡一特色”或“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模式。此外,桂林市积极致力于发掘与守护乡村的文化瑰宝,积极传承并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由构建农耕文化展示馆、村落历史纪念馆等途径,保存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乡愁,极大地增强了乡村的文化韵味。
2 面临的问题
2.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
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的严峻挑战。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与目标存在显著差距。截至2023年10月,桂林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约为20%,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并且与广西要求的“十四五”末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2)区域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发展不均衡。桂林市不同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全州县作为广西与湖南省的交界地,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重滞后,治理率仅为6.1%,远低于桂林市的平均水平,这种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了桂林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整体难度。3)整理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桂林市许多村庄建设初期未能充分考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往往先建道路而后才规划污水处理站。这一顺序的颠倒不仅显著增加了排污管道铺设的复杂性和成本投入,甚至出现处理设施因选址不当而闲置的现象,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面临严峻挑战。1)财政资金有限。尽管桂林市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但在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发展的情况下,可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相对匮乏。各地在资金分配上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大规模、持续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求。2)社会资本引入困难重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等特点,对追求短期高回报的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例如,一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项目,由于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建设。3)资金整合与统筹力度不足。涉农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未能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法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状况,制约了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
2.3 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村民环保意识薄弱。1)许多村民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对环境卫生问题不够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倾倒污水等。例如,一些村民将垃圾直接扔在路边、河边,造成环境污染。部分村民对环保设施缺乏正确认知和使用方法,导致公共垃圾桶等设施损坏率较高,影响其正常使用和维护。同时,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环保意识不足,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随意丢弃农药瓶、化肥袋等农业废弃物,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2)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不强,往往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情,缺乏自主改善和维护环境的意愿,不利于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制约了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3 优化对策
3.1 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针对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的状况,桂林市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综合举措,全面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的提升。1)在组织引领方面,构建“县级实施、市级监督”的工作体系,明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得以顺利推进。2)在治理方案的选择上,依据各村庄的人口规模、发展规划、污水排放状况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设施布局与规模,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对于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可以优先考虑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而对于分散居住的小型聚落,则更适合采用小型化、低成本、易操作的分散式处理设施。3)在设施运维与监管方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明确运维主体及其职责,确保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同时,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纳入各县(市、区)的综合绩效评估及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大监管与考核力度,促使地方政府重视并积极参与治理工作,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3]。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加大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多管齐下。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预算安排中优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提高资金分配比例。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通过专项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充实资金来源。2)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先供应、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高项目盈利预期。鼓励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参与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实现互利共赢。3)加强资金整合与统筹管理,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分散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建立农村居民合理分担机制,鼓励村民通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等方式参与整治项目,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共同推动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3.3 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解决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的问题,需要从多维度着手。1)深化环保宣传教育是关键。政府应组织农民参与环保知识培训,提升其对环保议题的认知。通过在村落或田间设立环保宣传栏,发布环保宣传材料,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平台,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环保理念,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最美庭院”评选等,激发村民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包括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4-5]。设立奖励机制,如“环保之星”评选、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为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农民提供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激励,以此鼓励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列。3)强化基层组织带头作用不容忽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及领导干部需要以身作则,主动投身农村环保实践,引领农民树立科学的环保理念,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4 结语
桂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还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因此,桂林市应继续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实现乡村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治理善、生活富的全面发展目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桂林市的乡村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 桂林市农业农村局.桂林市农业农村局关于2023年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情况[EB/OL].(2024-03-23)
[2024-12-02].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18213616.shtml.
[2] 广西桂林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桂林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24-06-03)[2024-12-02].http://sthjj.guilin.gov.cn/xxgkml_29550/ztfl/hjzljc/hjzkgb/202406/t20240603_2699757.html.
[3] 周军,韦兰生,张贤健,等.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8):103-105.
[4] 宋惠芳.非零非博弈: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0(3):79-84.
[5] 张梁,张瑞,肖祥,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4(6):90-9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