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84)

摘 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其稳产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加强安徽省涡阳县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区域粮食有效供给,重点探讨了玉米南方锈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害,以及甜菜夜蛾、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主要虫害的发生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玉米种植;病虫害;安徽省涡阳县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21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连作栽培的普及,玉米病虫害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尤其是在华北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集中,玉米病虫害种类增多,给玉米稳产高产带来了严峻挑战。探索区域性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对于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安徽省涡阳县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探讨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为玉米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涡阳县玉米种植概况

涡阳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位于北纬33°27′~33°47′、东经115°53′~116°33′,总面积2 110 km2。涡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 ℃,年平均降水量851.6 mm,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步,光照充足,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涡阳县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种植规模巨大[1]。在玉米种植技术方面,涡阳县农户采用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如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在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的同时,将每667 m2种植密度提高到5 500~6 000株,较往年常规种植模式每667 m2增加约1 000株;在施肥环节,推广使用缓控释肥技术,通过调控养分释放速度,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同时,涡阳县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建设,组织各类农业机械10 000余台(辆)、烘干机53台,大力推广玉米小麦“双晚”技术和机收减损技术,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效率。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涡阳县玉米每667 m2产量稳定在800 kg左右,确保了区域粮食有效供给。

2 涡阳县玉米种植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南方锈病

在涡阳县玉米种植中,玉米南方锈病是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根据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的监测数据,玉米南方锈病多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也会侵染玉米苞叶和雄穗[2]。病害初期,在玉米叶片上会出现细小的褐色点状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长条形的红褐色粉状锈斑。在涡阳县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尤其是当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且高温持续时,病菌的夏孢子更易萌发、传播和侵染,加速了病害的蔓延。病害发生后,会显著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导致全株提前干枯,造成植株早衰。

针对玉米南方锈病,结合涡阳县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由于涡阳县玉米种植多采用密植方式,应当通过推广宽窄行种植模式,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同时,结合缓控释肥技术的应用,增强植株抗病性,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在病害多发季节,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残体。2)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化学防治措施。当病株率达到10%时,要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每667 m2用量30~50 mL)、10%己唑醇悬浮剂(每667 m2用量30~50 mL)、25%丙环唑悬浮剂(每667 m2用量30~50 mL)等药剂,兑水15~30 kg均匀喷雾。施药时应选择晴好无风的傍晚时段,确保药剂喷洒均匀。

2.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涡阳县玉米种植中发生较为普遍,尤其在高温多雨天气条件下发病严重。病害发生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病斑呈淡褐色,边缘呈深褐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面积的不规则病斑。在涡阳县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病菌繁殖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严重时导致大面积玉米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玉米减产。

针对涡阳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科学实施农业防治。优先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如涡阳80号和德玉4号等。结合当地黄壤土质特点,合理深耕灭茬,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3]。病害发生后,及时清除病叶,集中处理,防止病原菌积累。同时,做好田间水分管理,避免田间湿度过大。2)合理开展化学防治。发现病害初期即开展防治,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每667 m2用量30~40 mL)或30%肟菌酯悬浮剂(每667 m2用量40~50 mL),兑水25~30 kg均匀喷雾。重点防治时期为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穗期,喷药要求选择晴朗天气的上午或傍晚进行,注意喷药要均匀,使药液充分覆盖玉米叶片表面。

2.3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涡阳县玉米种植中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玉米小斑病多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病情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而加重。病害发生初期,玉米叶片表面出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斑点,直径1~3 mm,边缘有明显的暗褐色晕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中部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外围形成深褐色边缘,病斑后期常连片成不规则大斑,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玉米小斑病在涡阳县多发生于6—7月雨水较多、气温适中的季节,由于涡阳县夏季多高温多雨天气,病菌在此环境下繁殖迅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导致病害在田间快速蔓延,发病率明显升高。

针对玉米小斑病,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实施土壤改良培肥措施。鉴于涡阳县土壤以黄壤为主,在整地时每667 m2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 500~2 000 kg,同时配施磷钾肥,增强土壤肥力;在玉米生长期间,可采用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采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在玉米发病初期喷施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50~60 g)加0.2%的活性炭,可有效控制病菌传播;当病害发生严重时,选用40%腈菌唑乳油(每667 m2用量20~30 mL)兑水25~30 kg均匀喷施,每隔15 d喷施一次,连续施药2~3次。

2.4 玉米大斑病

在涡阳县玉米种植中,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玉米大斑病多发生在7月中旬至9月,尤其在涡阳县气温25~30 ℃、连续高湿的天气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病害发生初期,玉米下部叶片表面出现长椭圆形或梭形的灰褐色至棕褐色病斑,病斑直径3~15 cm,边缘呈深褐色,中间灰白色,并逐渐向上蔓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灰色至黑色霉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由于涡阳县夏季多雨,病害传播迅速,发病严重时可致整株叶片枯死。

在涡阳县,玉米大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推荐以下防治措施。1)调整种植布局和管理措施。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利用涡阳县玉米种植区的地理分布优势,在低洼易涝地块采用高垄栽培,垄高20~25 cm,同时适当增大行距,使其保持在65~70 cm,改善田间微环境;在肥水管理上实行“控氮稳磷增钾”,每667 m2氮肥用量控制在25~30 kg,钾肥施用15~20 kg,提高植株抗病性。2)强化药剂防治与应急防治的有机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在玉米孕穗期至抽丝期按照“先上后下、重点兼顾”的原则实施药剂防治,选用25%咪鲜胺乳油(每667 m2用量35~40 mL)或30%苯醚甲环唑乳油(每667 m2用量25~30 mL)兑水35~40 kg喷雾,发病重的地块可在施药10 d后补防一次,重点防治玉米中上部叶片;遇阴雨连绵天气时,适时喷施25%吡唑醚菌酯乳油(每667 m2用量30~35 mL)进行应急防治,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和扩展。

3 涡阳县玉米种植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3.1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幼苗的重要害虫,由于涡阳县特殊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甜菜夜蛾危害情况尤为突出。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甜菜夜蛾主要在玉米2~5叶期发生,平均被害株率11.2%,最高可达24%[4]。甜菜夜蛾属多食性害虫,以幼虫危害为主。初孵幼虫取食玉米叶肉,在叶片上留下表皮,形成透明的小孔。

针对甜菜夜蛾,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科学种植与田间管理相结合。合理调整玉米播期,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选择在4月上中旬进行春播,避开害虫发生高峰期。同时,采用宽窄行交替种植模式,即宽行80 cm、窄行40 cm的种植方式,既保证了通风透光,又维持了产量。重点是在虫害易发的玉米2~5叶期,每3~5 d对田间进行一次巡查,发现虫情及时处置。2)按照“超前预防、适时防治”的原则实施化学防治。当百株虫量在5头以上时,立即选择5%甲维盐微乳剂(每667 m2用量4~5 mL)或1.8%阿维菌素乳油(每667 m2用量20~40 mL)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667 m2用量10 mL),兑水15~30 kg均匀喷雾。

3.2 玉米螟

在涡阳县玉米种植中,玉米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在玉米吐丝期危害最为严重。涡阳县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玉米螟的生长繁殖[5]。玉米螟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具有明显的世代发生规律:第一代幼虫在玉米苗期钻心危害,造成缨叶枯死、断心、徒长等症状;第二代幼虫主要在玉米抽穗吐丝期危害,钻蛀茎秆和果穗,导致植株倒伏、穗腐。

针对玉米螟,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1)建立统防统治网络机制。组织全县玉米种植区域实施联防联治,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同时,在田间赤眼蜂卡片,利用天敌防治玉米螟。通过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实现区域协同防治。2)开展药剂应急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穗期,当百株虫量在10头以上时进行集中防治。选用20%氟铃脲悬浮剂(每667 m2用量25~30 mL)或48%毒死蜱乳油(每667 m2用量40~50 mL)兑水30~40 kg喷雾,重点喷施玉米心叶部位。

3.3 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是涡阳县玉米种植中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主要在8月中下旬发生危害。草地贪夜蛾主要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穗期发生,以低龄幼虫群集取食玉米叶片表皮,造成透明状窗孔;幼虫3龄以后昼伏夜出,沿玉米叶片边缘啃食,在叶片上留下不规则缺刻;高龄幼虫食量极大,常将玉米叶片啃食殆尽,严重时仅剩叶脉。在涡阳县特有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发生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扩散能力强。

针对草地贪夜蛾,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1)建立全程监测体系。在全县范围内设立50个草地贪夜蛾监测点,配备性诱剂和在线测报灯,实时监测成虫动态;同时建立由县、镇、村三级组成的防控网络,设立专门的信息员,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发现1龄幼虫即采取防治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联防联控机制。2)实施分区域精准防治。根据虫情轻重采取分区域、分等级的防治策略。在草地贪夜蛾重发区采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每667 m2用量15~20 mL)或22%虫螨腈悬浮剂(每667 m2用量30~40 mL)兑水40~50 kg喷雾;在草地贪夜蛾中轻发区采用12%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80~100 g)进行防治,每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4 结语

涡阳县玉米种植面临玉米南方锈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等病害,以及甜菜夜蛾、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虫害的威胁。通过剖析这些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危害规律,提出了包括宽窄行种植、缓控释肥技术应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控措施。然而,鉴于涡阳县特殊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和玉米密植栽培现状,未来涡阳县需要加强玉米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化统防统治技术研究,以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武永强.安徽涡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及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16):7-8.

[2] 贾小叶.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黑龙江粮食,2024(4):37-39.

[3] 宋祥格.玉米高产种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2):157-159.

[4] 朱庆荣,曹健,刘庆,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24(12):123-125.

[5] 张宝殿.玉米栽培新技术应用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的阐述[J].种子世界,2024(12):15-1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邓军(1970—),大专,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种植研究。E-mail:360171053@qq.com。

标签:  涡阳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