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慈姑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82)

摘 要 慈姑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生蔬菜,近年来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广西合浦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成为栽培慈姑的理想之地。为实现慈姑的高产优质栽培,助力合浦县慈姑栽培产业发展,深入探讨合浦县慈姑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地与整地、选种与育苗、定植、施肥、水分管理等。

关键词 慈姑;栽培技术;广西合浦县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04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 Sims)是一种泽泻科慈姑属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东南部,性喜温暖湿润及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 ℃,对水分和土壤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广西合浦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排灌便利,为慈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慈姑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慈姑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为合浦县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助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基于此,分析合浦县慈姑栽培优势,介绍慈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以期提供有效参考。

1 合浦县慈姑栽培优势

1.1 气候条件与生长环境优势

合浦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7 ℃,无霜期在360 d以上,非常有利于慈姑生长。慈姑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对温度和水分要求较高,合浦县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要求。在生长环境方面,合浦县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水库众多,为慈姑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慈姑是一种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要求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而合浦县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满足慈姑的生长需求。

1.2 品质优势

慈姑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保肝等多种保健功效。合浦县生产的慈姑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2 合浦县慈姑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选地与整地

慈姑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在土壤肥沃、疏松且排水性良好的地块进行栽培。在选择栽培地块时,可以先使用土壤检测仪器对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土壤pH值在6.0~7.0,即慈姑生长最适pH值。

在选择慈姑栽培地块时,还需要考虑前茬作物的种类,避免选择前茬作物为茄科、葫芦科等易感染相同病虫害的作物的地块,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前茬作物为水稻的地块是慈姑栽培的理想选择,因为水稻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水稻根系能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慈姑的生长[1]。

选定地块后,需要深翻土壤。深翻土壤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慈姑根系的深扎和养分的吸收。合浦县对于栽培慈姑的地块一般深翻深度在25~30 cm,以确保土壤得到充分疏松。深翻土壤后,需要进行晒田处理。晒田可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晒田时间一般在7~10 d,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2]。

田面平整可以确保慈姑生长过程中水分的均匀供应,有利于确保慈姑生长的整齐度。平整田面时使用平地机械进行精细作业,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 cm。合浦县慈姑栽培一般采用高畦低沟的方式,畦面宽1.2~1.5 m,沟宽0.3~0.4 m,沟深0.2~0.3 m,既有利于慈姑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又便于排水和田间管理[3]。

2.2 选种与育苗

合浦县主要栽培‌三节长形慈姑和重瓣日本慈姑。三节长形慈姑是市场上常见的慈姑品种之一,其外形呈长形,通常分为3节,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收获;重瓣日本慈姑花色丰富多彩,其花朵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合浦县慈姑栽培过程中,育苗通常在栽培前15 d开始,育苗时先将种球从土中挖出,清洗干净并晾晒1~2 d,以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并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卵。然后进行催芽处理,以提高种球的发芽率和整齐度,有利于慈姑早发快长。催芽时将种球装入草包,上覆湿草保湿,并放置在温度15~20 ℃的环境中。催芽过程中定期检查种球的发芽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温度和湿度,若发现种球霉变或腐烂,应及时挑出并处理,以免感染其他健康种球。催芽一般进行10~15 d。

为了确保慈姑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对种球进行分级处理,分级标准可以根据种球的直径、质量、发芽率等指标进行制定,如可以将直径大于3 cm、质量在20 g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5%的种球定为一级种球;直径在2.5~3.0 cm、质量在15~20 g、发芽率在90%~95%的种球定为二级种球;直径小于2.5 cm、质量低于15 g或发芽率低于90%的种球则不宜作为种球使用。

2.3 定植

在合浦县,慈姑的定植时间一般为8月底至10月底,此时慈姑幼苗长出4~5片叶,苗高在30~35 cm,定植后能够快速适应大田环境并快速生长。定植前对幼苗进行适当处理,将幼苗外围的老叶、黄叶和病叶摘除,仅留叶柄15~20 cm,减少养分的消耗,防止叶片过多导致慈姑植株在高温条件下抽伸匍匐茎,影响慈姑的产量和品质。

合浦县每667 m2慈姑的定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 000~4 000株。幼苗株距应控制在25~30 cm,行距应控制在50~60 cm,以保证慈姑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相互竞争养分和光照。

在定植前,先在种植地开好定植沟,定植沟的深度应控制在10~15 cm,宽度则应根据幼苗的株距确定,一般与株距保持一致。定植时将幼苗垂直插入定植沟中,使根系充分舒展并紧贴土壤;定植深度应控制在幼苗顶芽从下向上的第3节位入土2~3 cm。定植后将根旁的泥土填平并压实,确保植株的稳定性。定植后2~3 d内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工作,对于被风吹起的倒苗或死苗要及时清理并进行补栽[3]。

2.4 施肥

慈姑栽培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化肥。农家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慈姑生长提供持久的养分供应;化肥则能够迅速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满足慈姑生长初期的养分需求。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 000~2 500 kg,配合施用过磷酸钙50~60 kg、硫酸钾20~25 kg。有机肥在整田前均匀撒施在田间,然后进行深翻和耙平,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化肥则可以在整田后撒施,然后浅耕覆土确保其得到充分吸收。

慈姑幼苗期对养分的需求量大且养分吸收能力强,因此需要适时进行追肥,以促进慈姑的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慈姑幼苗期追肥一般在定植后7~10 d进行,以氮肥为主,可以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追肥时将肥料溶解在水中,然后进行浅水灌溉,使肥料随水渗入土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4]。

慈姑旺盛生长期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大且养分吸收能力强,因此应适时进行追肥,以满足慈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慈姑旺盛生长期追肥一般在定植后30~40 d和定植后50~60 d进行。第1次追肥以氮肥为主,可以每667 m2追施5 kg尿素;第2次追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硫酸钾型的复合肥20~25 kg。追肥时将肥料溶解在水中,然后进行浅水灌溉,使肥料随水渗入土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慈姑的球茎膨大期是慈姑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慈姑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对钾肥的需求量大。球茎膨大期追肥一般在定植后70~80 d进行,追肥种类以钾肥为主,每667 m2追施硫酸钾30~35 kg。

2.5 水分管理

慈姑定植后,立即灌入浅水,水深控制在5 cm左右,维持土壤湿润,促进慈姑根系的快速恢复和生长。在慈姑缓苗期,应保持水层稳定,避免频繁换水或大幅度调整水深,并定期检查慈姑植株的生长情况,若发现叶片发黄、根系生长不良等现象,需要及时浇水,水位加深至10 cm,但最大不宜超过15 cm,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同时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或者化肥,促进植物恢复长势和生长[5]。

慈姑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对水分的需求量有明显增加,需要将田间水层逐渐加深为10~15 cm,以满足慈姑对水分的需求。同时,需要定期更换新鲜水源,防止水质恶化影响慈姑生长,但应控制水量和换水频率,避免对慈姑植株造成损伤。换水频率以每隔7~10 d更换一次水源较为适宜。

慈姑进入球茎膨大期后,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峰,水深控制在15~20 cm,以确保慈姑球茎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注意始终保持田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避免土壤干裂或积水现象发生。在慈姑球茎膨大后期,为了促进慈姑球茎成熟和养分积累,可以适当进行排水搁田处理,逐渐将水深降低至5 cm,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再恢复原来的水深。

2.6 除草、耕耥及剥叶

慈姑生长初期,杂草生长迅速,与慈姑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因此在慈姑定植后15~20 d,应结合追肥进行第1次人工除草。此时慈姑幼苗已初步扎根,对除草作业的耐受性较强,除草效果也较好。对于面积较小、杂草生长不严重的慈姑田,可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除草时使用专用的除草工具,如除草锄、镰刀等,避免对慈姑植株造成损伤。对于面积较大、杂草生长旺盛的区域,可以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在慈姑定植前或杂草萌发前喷洒土壤封闭剂,但是需要确保使用的药剂种类和计量不会对慈姑造成药害。

耕耥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为慈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慈姑生长初期,土壤结构较为紧实,通气性和保水性较差,因此在慈姑定植后15~20 d,结合追肥进行一次耕耥作业。随着慈姑的生长,土壤结构会逐渐变得疏松,但仍需定期耕耥。在慈姑生长旺盛期,即定植后30~45 d,应再次进行耕耥作业。对于面积较大、土壤结构较为紧实的慈姑田,可以采用机械耕耥的方式,选用适合慈姑田作业的小型旋耕机或犁耕机进行耕作,深度一般控制在5~10 cm,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对于面积较小、土壤结构较为疏松的慈姑田,可以采用人工耕耥的方式。

剥叶能够有效减少慈姑叶片的遮挡,提高慈姑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促进慈姑植株健康生长。剥叶时使用剪刀、镰刀等,沿着慈姑植株的基部将老叶、黄叶和遮挡严重的叶片轻轻剪除,剪除的叶片及时运出田地。剥叶时注意保护需要保留的叶片和茎秆,避免对其造成损伤,每次剥叶量应控制在总叶片量的1/3左右。

2.7 采收与贮藏

慈姑的采收通常在其地上部分茎叶枯黄后10~15 d进行,此时慈姑球茎中的养分已经积累到最大限度,品质最佳。在合浦县,慈姑的采收时间为11月下旬至次年2月。

采收时先排干田水,使土壤保持适度湿润,然后逐株用手将地下匍匐茎提起,轻轻抖落泥土,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球茎受损。对于较大的球茎,可以使用小铲等工具辅助挖掘。采收后的慈姑球茎应进行及时清洗和分级处理,清洗时使用流动的清水将球茎表面的泥土和杂质冲洗干净。

慈姑的贮藏方法主要有沙藏法、水藏法和冷库贮藏法3种。合浦县由于气候条件和贮藏设施的限制,沙藏法和水藏法更为常用。沙藏法是将慈姑球茎埋藏在湿润的细沙中进行贮藏的方法。贮藏时先在贮藏场所底部铺一层约10 cm的细沙,然后将慈姑球茎整齐地摆放在细沙上,球茎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避免相互挤压;摆放完毕后,在上面覆盖一层约10 cm的细沙,并喷水保持湿润。沙藏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的优点,但贮藏期相对较短,一般只能保存2~3个月。水藏法通过模拟慈姑的生长环境,利用水环境来保持慈姑球茎的水分和湿度,从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养分消耗,达到延长贮藏期的目的。采用水藏法时,贮藏池的深度一般在0.5~1.0 m,需要保证慈姑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并保持贮藏池内水质的清洁,定期更换新水。每立方米水体可贮藏慈姑500~1 000 kg。

3 结语

详细探讨慈姑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能够为合浦县慈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助力慈姑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书平,吴鹏,冯凯,等.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十三)莲藕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中国蔬菜,2023(1):116-120.

[2] 王茂辉,钟春燕,苏国荣,等.马宁慈姑产业发展现状与标准化种植技术[J].现代农机,2024(3):75-77.

[3] 陆永晏,罗运才.贵港市港南区莲藕种植要点及腐败病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22,16(10):1-3.

[4] 陶运荣,高美萍,桂玲玲,等.平乐慈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22(18):33-35.

[5] 徐浩,缪宏,张燕军,等.水田慈姑植保无人机施药装置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3,45(2):171-177.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王峰莹(1991—),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wanfengying91@163.com。

标签:  慈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