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6 阅读(237)

摘 要 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影响显著,应用灾害防御技术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吉林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总结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探讨吉林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包括人工增雨/雪技术、防雹技术、霜冻防护技术、大风灾害防御技术。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灾害防御技术;吉林省吉林市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53

农业气象灾害指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包括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大风及低温冷害等。这些灾害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威胁粮食安全,同时会损毁农业基础设施,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预防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至关重要。

1 吉林市概况

吉林市地处吉林省中部偏东,总面积达27 120 km2,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少雨,多大风;夏季温热湿润,雨量充沛;秋季凉爽晴朗,昼夜温差较大;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少雪。当地年平均气温3~5 ℃,无霜期平均130 d,年平均日照时间2 500 h,年平均降水量650~750 mm,年平均降水日数126 d。降水量季节分布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6—8月,其中7月降水量最多,2月降水量最少。吉林市全年盛行西南、西、西北风,平均风速3~4 m·s-1。10月开始进入封冻期,最大冻土深度可达1.9 m,冰冻期持续170~190 d。这些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对吉林市的农业生产构成了严峻挑战。

2 吉林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 干旱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春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吉林市常出现持续干旱少雨天气,西南风裹挟着干燥的空气,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对春播作物造成严重威胁。这不仅延缓了水稻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还使得幼苗难以顺利出土,造成缺苗断垄,降低了群体产量。尤其在吉林市西部平原地区,春旱现象尤为突出,甚至有“十年九春旱”的说法,这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夏季,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如果持续高温少雨,也会引发伏旱,这期间正是水稻和玉米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持续干旱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出现叶片卷曲、枯萎等现象,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干旱对吉林市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粮食产量直接受损,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干旱还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加重农业损失[1]。

2.2 冰雹

吉林市夏季高温高湿,大气层结不稳定,冰雹多发。冰雹的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6月和9月最为频繁。冰雹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大气动力学和微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充足的水汽供应是冰雹形成的必要条件。吉林市夏季降水充沛,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当暖湿空气快速上升至高空时,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这些冰晶在上升气流中不断上下翻滚,并与过冷水滴碰撞、凇附,逐渐增大。当冰雹颗粒的质量超过上升气流的托举力时,便会降落地面。冰雹的粒径大小取决于上升气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升气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冰雹颗粒就越大,破坏力也越强。强烈的冰雹袭击会直接导致吉林市农作物受损,幼苗被砸坏,花穗被摧毁,果实被击伤,甚至造成绝收。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是冰雹灾害的主要受害者,其产量损失与冰雹的强度、持续时间及作物生长阶段密切相关。盛花期和灌浆期是作物最脆弱的时期,此时遭遇冰雹袭击,损失尤为惨重,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2.3 霜冻

吉林市霜冻灾害通常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尤其在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冷空气活动频繁,极易出现“倒春寒”现象,造成严重霜冻。这种低温天气会对吉林市多种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对一些喜温作物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水稻幼苗期抗寒能力较弱,一旦遭遇霜冻,轻则叶片受损,生长迟缓,最终导致减产;重则植株受损严重,甚至死亡,造成绝收。此外,一些经济作物如果树、蔬菜等,极易遭受霜冻的侵害。霜冻会使果树的花芽、幼果受冻,影响开花结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蔬菜类作物特别是叶菜类,其叶片娇嫩,对低温非常敏感,霜冻会造成叶片冻伤,影响其生长和品质,降低其商品价值。吉林市不同区域的霜冻发生时间和强度也存在差异,海拔较高、地势低洼的地区,由于冷空气更容易聚集,霜冻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往往高于其他地区。霜冻的发生对吉林市的农业生产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经济作物损失严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2]。

2.4 大风

吉林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但春季多大风天气,秋季常有强风侵袭,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春季大风多源于东北冷涡天气系统,常裹挟沙尘,导致浮尘、扬尘,甚至沙尘暴,严重降低空气能见度,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并对早春播种造成阻碍,延误农时。强风会吹倒幼苗,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保水能力,加剧春旱。大风会吹蚀农田表层土壤,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秋季则多为强劲的北风,风力强劲,持续时间长,对已成熟的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例如,玉米、大豆等易倒伏作物,极易遭受风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大风还会损坏温室大棚、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造成经济损失。此外,大风天气会加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难度[3]。

3 吉林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3.1 人工增雨/雪技术

吉林市地处半湿润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旱、伏旱等干旱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人工增雨/雪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调控手段,在吉林市农业抗旱减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增雨/雪的原理是基于云的物理特性,通过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物理结构,促进云中降水粒子的增长,从而增加降水量。常用的催化剂包括干冰、碘化银等。播撒方式主要有飞机播撒、火箭播撒和地面播撒3种,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根据云的类型、高度、天气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吉林市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容易出现春旱,影响作物播种出苗。此时,可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增加土壤墒情,确保春播顺利进行。夏季高温多雨,但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伏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人工增雨可有效补充农田水分,缓解旱情,保障农业丰收。冬季降雪量较少,对来年春季农业生产不利。人工增雪可以增加积雪厚度,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人工增雨/雪的效果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物理统计法、数值模拟法等。在吉林市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估作业效果。

3.2 防雹技术

吉林市冰雹灾害的突发性和局地性特征,决定了防雹作业需要在短暂的时间窗口内精准实施,这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目前,防雹技术的核心在于催化剂的播撒,通过增加云层中冰核的浓度,有效抑制冰雹的生成和增长,最终达到减轻雹灾危害的目的。气象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监测工具,为雹云的实时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能够准确捕捉雹云的生成、演变及移动路径等关键信息。基于雷达回波的特征信息,结合吉林市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气象条件,作业人员需要进行细致分析和判断,从而准确评估雹云的潜在风险,并科学地确定最佳的催化剂播撒时机和位置。飞机播撒和地面火箭播撒是两种常用的播撒方式,前者凭借其强大的机动性和广阔的播撒范围,能够将催化剂精准投放到雹云的核心区域,实现高效的防雹效果;后者则以其成本低廉和操作简便的优势,适用于地形复杂、飞机难以抵达的区域,弥补了飞机播撒的局限性。催化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防雹作业的成败,碘化银凭借其优异的成冰性能,以及在低温环境下的高效催化效果,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防雹催化剂。提升防雹作业的有效性,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持续改进催化剂的性能,以期达到更高的催化效率和更精准的控制效果;优化播撒方式,结合不同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播撒方案;深入研究雹云的形成机制,为防雹作业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提升防雹技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冰雹灾害对吉林市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4]。

3.3 霜冻防护技术

霜冻是吉林市春季和秋季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其发生会导致农作物受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霜冻的形成与近地面温度降低有关,当温度降至0 ℃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霜,附着在作物表面,造成冻害。针对霜冻灾害,目前已发展出多种防护技术,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人工加温法是通过燃烧燃料或利用电加热器等方式,提高近地面空气温度,防止作物受冻。这种方法效果明显,但成本较高,适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果树和蔬菜。喷水灌溉法利用水结冰释放潜热的原理,维持作物表面温度在0 ℃以上。这种方法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且注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作物根系受损。覆盖法是利用稻草、塑料薄膜等材料覆盖作物,减少地面热量散失,从而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覆盖范围有限,适用于小面积种植的作物。此外,烟雾法通过燃烧产生烟雾,减少地面辐射冷却,提高近地面温度。风机法则是利用风机搅动空气,使上层较暖的空气与近地面冷空气混合,从而提高近地面温度。霜冻防护技术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作物种类、种植面积、经济成本、水资源状况等。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5]。

3.4 大风灾害防御技术

针对大风灾害,吉林市需要采取多方面防御措施,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防御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农业损失。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壤抗风能力。推广使用抗风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例如,培育抗倒伏的玉米、水稻品种,以及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的经济作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例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升作物抗逆性。在种植方式上,可以探索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模式,调整播种时间,避开大风高发期;或者采用一些特殊的种植技术,如在易受大风影响的地区采用矮化栽培技术,降低作物高度,减少风力对作物的破坏。2)完善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大风预警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预警信息应涵盖风力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关键信息,并针对不同农作物及农业生产环节提出具体的防御措施建议。农民需要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例如,在强风来临前加固大棚、温室等农业设施,或者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排水,预防积水,降低大风造成的损失。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大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巨大,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担农民的风险,保障其基本生产生活。政府应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普及,完善保险制度,提高保险赔付效率,使更多农民受益。4)加强科技研发,探索更先进的大风灾害防御技术。这包括研发更耐风、抗倒伏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开发更有效的农业设施防护技术,如新型防风林带的建设,以及更坚固耐用的温室大棚材料。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吉林市农业抗风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吉林市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对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显著影响。探讨人工增雨/雪、防雹、霜冻防护、大风防御等技术,为吉林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未来应加强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预报精度和时效性,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灾害防御技术,同时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抗逆品种的选育,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灾害防御体系,有效保障吉林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元博.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分析[J].新农业,2024(8):45-46.

[2] 李璠,焦乘乘,解文进,等.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与策略分析[C]//2024年农业高标准高质量研讨会论文集,2024.

[3] 崔福涛,耿树江,原久淞,等.人工影响天气在营口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4):197-199.

[4] 张丽明,赵丹丹,杜莹莹,等.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南方农业,2024,18(2):103-105.

[5] 张健,陈曦,王洋,等.吉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服务措施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17):82-83.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吴静(1981—),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研究。E-mail:wj200505@qq.com。

标签:  吉林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