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东省烟台市黑松资源分布广泛,在维护沿海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1990年烟台市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持续扩散。为给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分析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季节性发生特点、空间分布特点和传播特点,并提出基于季节性的疫木清理与精准防控、基于空间分布的分区管控与区域联防、基于传播特点的媒介防控与检疫管理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 黑松;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山东省烟台市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80
松材线虫病被誉为“松树癌症”,是严重危害松树的重大检疫性病害,具有传播快、致死率高、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松材线虫病通过松墨天牛将病原线虫传播到健康松树上,导致松树维管束组织堵塞,水分运输受阻,可使整株松树在短期内死亡。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山东省烟台市黑松资源丰富,在有效防止海岸侵蚀、保护海滩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松材线虫病的持续蔓延,严重威胁着当地黑松资源的安全。为科学制订防控策略,深入探究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特点,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1 烟台市黑松资源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东连威海市,西接潍坊市,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北濒渤海、黄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 ℃,年平均降水量524.9 mm,年平均日照时间2 488.9 h,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烟台市黑松资源分布广泛,具有耐干旱瘠薄、抗风能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抵御海风、海雾和海沙的侵蚀,对维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是荒山绿化和道路行道绿化的首选树种[1]。黑松木材富含树脂,质地坚韧,结构细腻,耐久用,可作为建筑用材、矿柱、器具制作原料、板料及薪炭等。黑松不仅在生态防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然而,自1990年烟台市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严重威胁着烟台市黑松资源的安全,给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2 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
2.1 季节性发生
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季节性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病周期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性。烟台市每年5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黑松松材线虫病进入第一个发病活跃期,病树开始陆续出现针叶变色、枯萎等症状。进入6月后,病害进入全面发病期,这一阶段与松墨天牛的羽化期完全重合,大量松墨天牛开始羽化并进行取食活动,导致病害在短期内迅速蔓延扩散。特别是在盛夏时节,烟台市气温较高,加之此时松墨天牛活动频繁,使得这一时期成为病害传播的高峰期,这种旺盛的传播态势会一直持续到11月上旬[2]。2)发病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规律。夏季高温期(6—8月)是黑松松材线虫病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环境温度适宜松材线虫的快速繁殖,而且正值松墨天牛活动最活跃的时期。此时被感染的松树,病情发展异常迅速,最快40 d即可导致整株松树死亡,且极易形成连片感染。相比之下,在秋末冬初,随着气温的逐步降低,松墨天牛的活动明显减少,松材线虫的繁殖和扩散能力也相应下降,病情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这种显著的季节性特点,也为烟台市制订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的非传播期,成为开展疫木清理和做好防控准备工作的最佳时期[3]。
2.2 空间分布特点
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疫情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性。这一现象在海防林区域表现最为突出,与该区域特殊的林分结构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营造的人工纯黑松林种植方式单一,生物多样性差,加之长期受到海风、盐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松树抗病能力普遍较弱[4]。尤其是在海防林集中分布区,由于黑松种植密度大,树木间的根系相互交错,一旦某株松树感染病害,极易通过根系接触或媒介昆虫快速传播,造成连片感染。2)疫情扩散表现出明显的渐进性。在一些地形复杂、防控难度大的区域,机械作业条件受限,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置病死树,导致这些区域成为疫情扩散的重要源头,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空间蔓延,形成“点—面—片”的扩散格局。
2.3 传播特点
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呈现出显著的生物媒介传播特点。在烟台市,松墨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其传播能力极强,一头松墨天牛可携带数十万条松材线虫。这种生物媒介传播方式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松墨天牛在羽化期的飞行距离在1 000~3 500 m,这使得病害能够快速突破地理屏障进行远距离传播。特别是在松树密集种植区域,松墨天牛具有较强的定向性,能够准确找到寄主松树并在其上取食和产卵,使得病害能够在短期内形成连片感染。2)人为活动加剧病害传播。烟台市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频繁的木材运输、货物流通等人为活动,为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5]。尤其是在车辆运输过程中,携带松材线虫的包装物可能成为传播源,加速病害的扩散。此外,在造林绿化和林木采伐过程中,使用带有松材线虫的苗木或违规运输染病木材,也会加剧病害的传播。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传播往往具有跨区域、跨季节的特点,打破了病害传播的自然规律,增加了防控难度,是导致烟台市松材线虫病快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防控措施
3.1 基于季节性的防控措施
针对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显著季节性发生特点,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1)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的非传播期是疫木清理的关键时期。对发现的病死树采取“四个彻底”措施:彻底砍伐、彻底清理、彻底运输、彻底处理。疫木砍伐后现场进行粉碎处理,粉碎颗粒直径不超过2.5 cm,堆放高度控制在1.5 m以下,使用防虫网覆盖,网眼直径不超过1.5 mm。建立网格化监测体系,将烟台市678个小班地块分包到区级护林员和辖区36个村的护林员,每个护林员负责的监测面积不超过33 hm2。在此阶段,对发现的病死树立即采集木屑样品,每棵树采集3~5个部位的样品,单个样品质量为15~20 g,采用聚乙烯密封袋分别保存,24 h内送检。同时,通过实验室分子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进行松材线虫分子检测和鉴定。2)传播期的综合防控。在5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松材线虫病传播活跃期,实施精准防控。5—8月松墨天牛羽化期间,每月进行一次飞机喷药作业,共计3次。使用40%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每667 m2用药量15~20 kg。飞行高度控制在距离树冠15~20 m,飞行速度保持在60~80 km·h-1。对重点保护松树采用打孔注药方式,在树干1.3 m高处钻孔,孔径0.8 cm,深度4~5 cm,环形间隔20 cm,每孔注入15%苦参碱水剂50~80 mL。在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释放松墨天牛的天敌管氏肿腿蜂,每667 m2释放量不少于300头。在高温期(日均温度超过25 ℃时),每7 d监测一次,低温期每30 d监测一次。每200 hm2设置1个便携式松墨天牛性诱剂诱捕器,监测松墨天牛种群密度。5月底完成春季枯死、濒死松树清理,清理后的疫木要集中销毁或就地深埋,埋深不小于1.5 m。
3.2 基于空间分布的防控措施
针对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1)重点区域分区管控。对于海防林区域这类疫情高发区实施重点管控。在海防林集中分布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防控体系。空中监测采用无人机定期巡查,搭载高光谱相机,通过叶绿素荧光变化识别早期病株,巡查频率为7 d一次。地面监测需要建立专业监测小组,每200 hm2配备2~3名专职护林员,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记录病株位置。在树木密集区域,实施“断根隔离”措施,挖设宽1.0 m、深1.5 m的隔离沟,阻断病害通过根系接触传播。对不同区域实施分级管理,将疫情区按照疫点、保护带和缓冲区进行划分,疫点范围内实行全面调查,发现病株立即采取“四除”措施;保护带范围内采取预防性喷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每30 d喷施一次;缓冲区范围进行定期巡查,设置信息监测点。2)区域联防联控。建立跨区域联合防治机制,发生疫情的区域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实现疫情信息实时互通。设立区域联合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备便携式松材线虫病快速检测设备,样品检测时间控制在4 h内。在行政区域交界处建立500 m宽的联防带,统一实施防控措施。针对地形复杂区域,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履带式切碎机和便携式绞磨机,确保疫木就地处理率在95%以上。建立区域联合应急响应机制,划分4个响应等级,发现新疫点后2 h内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推进林分改造,在适宜地段营造针阔混交林,混交比例控制在(3∶7)~(4∶6),降低纯林比例,提高林分抗病性。
3.3 基于传播特点的防控措施
针对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特点,采取专门的防控措施。1)生物媒介综合防控。针对松墨天牛这一主要传播媒介,实施多元化防控策略。在每年4月中下旬,在林区设置性诱捕器,诱捕器高度设置在离地面1.5~2.0 m处。在松墨天牛羽化高峰期(5—8月),实施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生物防治主要是释放松墨天牛的天敌管氏肿腿蜂,每公顷释放量为5 000~8 000头,分3次释放。在树干基部1.3 m高处设置使用粘虫胶诱虫带,宽度20 cm,每隔15 d更换一次。同时,可在林区设置黑光灯诱捕器,每3.3 hm2设置1盏,夜间开启以捕杀成虫。在媒介昆虫的越冬场所,覆盖防虫网进行物理阻隔,网眼孔径不大于1.5 mm。2)人为传播途径管控。加强检疫管理。设立检疫检查站,对进出港口和途经主要路段的松木及其制品进行检查,所有松木及其制品必须持有检疫证书。对木质包装材料实施热处理,处理温度需在56 ℃以上,持续处理时间不少于30 min。在苗木调运方面,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双检疫”制度,所有松类苗木调运必须经过检疫,并建立完整的检疫档案。在林木采伐管理方面,实行采伐限额制度,禁止在疫区采伐松木。对疫木处理实行全程监管,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跟踪,运输车辆必须密闭,四周加装防护网。建立疫木处理专用场地,配备木材粉碎机,疫木粉碎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温度不低于65 ℃,处理时间不少于35 min。同时,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对违规运输、加工松木的行为处以重罚。
4 结语
烟台市黑松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呈现鲜明的季节性、空间分布特点和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其防控工作任重道远。通过对其发病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烟台市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防控体系,包括采取季节性分区管控、空间精准防治和多途径传播阻断等措施。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烟台市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特别是在抗性品种选育、生物防治技术创新和智能监测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只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切实保护烟台市宝贵的黑松资源,维护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 董虹妤.黑松松材线虫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2024(12):46-48.
[2] 武海卫,朱文成,康智,等.松材线虫侵染的黑松钻蛀性害虫时空动态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9,38(6):6-10.
[3] 陆卫华.林业常见病虫害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的深入探讨[J].种子世界,2024(12):180-182.
[4] 顾红波,白莹,董亚兰,等.基于遥感影像分析的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设计[J].中国信息化,2024(11):37-41.
[5] 苏晓义.松材线虫病及其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综合防治[J].中国林业产业,2024(10):120-12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于增涛(1980—),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种植。E-mail:314251251@qq.com。